攀枝花市2009年度財政決算分析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0-12-21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災后重建的雙重壓力,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四個傾力打造”的戰略重點,按照“止滑回升、爬坡上行”的總體要求,主動服務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全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不斷深化財政改革,不利推動全市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全市財政預算完成情況
2009年,全市共組織財政收入99.5億元,同比增長7.33%,其中:中央、省級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5%;市、縣(區)級收入51.2億元,同比增長9.63%。
根據市、縣(區)兩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收入調整預算,2009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預算為509,031萬元,實際完成511,582萬元,占預算的100.5%,比上年增收43,947萬元,增長9.3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49,028萬元,占預算的100.67%,比上年增收32,973萬元,增長10.43%。
根據市、縣(區)兩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支出調整預算,加上級財政補助支出,2009年全市地方財政支出預算為943,944萬元,實際完成927,611萬元,占預算的98.26%,比上年增支162,389萬元,增長21.2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751,663萬元,占預算的98.65%,比上年增支156,297萬元,增長26.25%。
全市財政收支試算平衡情況是:2009年地方財政收入511,582萬元,加上級各項補助收入401,565萬元、債券轉貸收入15,000萬元、上年結余收入18,585萬元、政府性基金調入資金106萬元、預算外調入資金69萬元,收入總計946,907萬元。2009年財政支出927,611萬元,加上解支出2,857萬元、政府性基金調出資金106萬元,支出總計930,574萬元。收支相抵,年終滾存結余16,333萬元,實現了收支滾動平衡目標。
二、全市財政收支預算執行情況分析
1、財政收入增幅總體呈回升趨勢。2009年全市累計完成財政收入511,582萬元,同比增長13.58%,占全市GDP比重為12.06%,同比提高了1.23個百分點。從今年各月財政收入增幅變動情況來看(見圖一),上半年在清繳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入庫的拉動下,財政收入增幅呈現明顯的回升趨勢,7月以來財政收入增幅呈現前抑后揚的趨勢,7、8月受主要工業品價格下調的影響,財政收入增幅有一定幅度下滑,9月以后在攀鋼應繳土地出讓金收入陸續入庫的拉動下,增幅逐月回升,12月受2008年底翹尾因素的影響,增幅有所回落。
2、稅收收入保持小幅平穩增長。全市稅收收入累計完成261,443萬元,同比增長5.2%。今年以來,針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稅收政策調整、資源性產品價格同比大幅度下降、重點企業稅源同比大幅減少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市財稅部門通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大力清繳欠稅、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控等積極措施,確保了稅收收入的平穩增長。
3、非稅收入受一次性收入影響較大。全市非稅收入累計完成87,585萬元,同比增長29.65%。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市礦產品價格及產量持續下滑,加上執行“8.30”地震后市政府出臺的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非稅收入的征收工作難度加大。除3月因一次性采礦權價款收入入庫,拉動非稅收入同比大幅增長外,全年非稅收入增幅總體呈下降趨勢。
4、基金收入各月增幅波動較大。全市基金收入累計完成162,554萬元,同比增長7.23%,其中:土地出讓金收入累計完成146,236萬元,同比增長14.75%。從今年各月基金收入增幅變動情況來看,1-5月受金融危機和地震災害的影響,房地產市場銷售行情不景氣,基金收入同比下降,6月以后隨著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特別是9月以來攀鋼應繳土地出讓金收入陸續入庫,拉動基金收入快速大幅增長。12月受2008年底大額土地出讓金收入入庫的影響,基金收入增幅有較大幅度回落。
5、財政支出著力保障重點項目。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累計執行751,663萬元,同比增長26.25%,其中:大力實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推進災后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支出累計執行95,795萬元,同比增長30.92%;加強“五大”社會保險征繳及待遇兌現,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制度,積極支持就業再就業工作,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累計執行207,183萬元,同比增長40.56%;全力支持節能減排工作,做好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職工安置、轉產和化解債務等的資金保障工作,環境保護支出累計執行38,509萬元,同比增長78.06%;鞏固、擴大“雙創”成果,大力支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城鄉社區事務支出累計執行54,836萬元,同比增長35.05%。
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情況
據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24.08億元,增長11.2%,增速比上年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00.06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103.70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77.9%和2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4.7、72.7、22.6調整為4.8、70.8、24.4。總體來看,2009年全市經濟運行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具體表現為: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03億元,增長4.8%。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8,366公頃,比上年增加683公頃,糧食、油料、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量較上年分別增長了0.6%、30.2%、4.3%、17.9%。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發展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8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合組織62個。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完成通村通鄉公路建設278公里,全市已有221個行政村和41個鄉鎮實現了公路暢通,新建沼氣池6,260口,解決了8.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全面落實惠農政策,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類財政直補資金8,600余萬元。
(二)工業經濟平穩增長
今年以來,全市工業盡管受主要工業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市場需求波動較大、產銷銜接困難等諸多不利影響,但是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量上馬、沿海企業短期訂單增加,特別是鋼材、鈦白粉等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回升的多重因素的推動下,規模以上企業中的90%以上的企業恢復生產,全市工業經濟逐步回升,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80.72億元,增長1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68.07億元,增長13.0%。釩鈦、鋼鐵、能源、化工四大支柱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628.1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總量的85.21%。企業效益下滑的勢頭有所遏制,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1.9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51.43億元,扭轉了今年前8個月工業企業持續虧損的勢頭,但較去年同期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三)固定資產投資再創新高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在投資拉動戰略的推動下,呈現出總量大、增速快的態勢,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4.76億元,增長40.6%,各月增幅都在35%以上,是“十一五”期間投資增幅最快的時期。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優先啟動了一批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先導性、基礎性作用的項目,對農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得到加強。
(四)環境保護力度加大
全市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不斷鞏固、擴大“雙創”成果,交通、環衛、園林綠化等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公路、水路、河道、鐵路等專項治理工作扎實開展,全市各級財政投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資金大7,700余萬元,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成效顯著,我市也因此榮獲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州二等獎。
節能減排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圍繞重點產業、重點能耗企業、重點節能技改項目,積極支持攀鋼高爐渣制備精四氯化鈦等為代表的10大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加快推進攀鋼、德勝集團等10項重大節能示范工程,關閉淘汰了19家企業落后產能、工藝和裝備,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各項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五)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扎實抓好學校災后重建,全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完成19.5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23億元,確保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深入實施教育民生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收益學生達10.9萬人,免除5.56萬城市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衛生事業加快發展,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農民達46.61萬人,參合率達93%,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鄉鎮衛生建設、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進展順利。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全年組織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34個,科技合作項目4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成效顯著。就業和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五大社會保險擴面工作進展順利,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38.87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55萬人。
四、全市財政運行情況
(一)全力以赴聚集財力,收支規模再上臺階
2009年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市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企業效益下滑,加之國家出臺了結構性減稅政策,給財政增收帶來了巨大壓力。尤其是去年前兩個月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全市財稅部門認真分析財稅走勢,把握大局,研究對策,運用財稅手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促進企業達產增效,努力實現財政平穩運行。
一是狠抓收入征管,預算任務圓滿完成。各級財稅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強化收入征管,一方面,抓住征管數據集中上線的契機,加強稅源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實施以票控稅,嚴控延期納稅,積極清繳欠稅,及時組織稅收入庫,做到應收盡收;另一方面,加強重點非稅收入的征管,推行“一站式”收費,完善“非稅收入執收單位管理系統”,規范非稅收繳行為,加大罰沒物資處理力度。通過一系列措施,從三月份起,全市財政收入實現了止滑回升,全年財政收支規模分別突破50億元和90億元大關,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收支結構繼續優化,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收入增長質量明顯改善。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實施結構性減稅的背景下,全市一般預算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9.5%,同比提高了1.6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全市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73.4%,比上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行政成本性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6.6%,比上年下降了0.8個百分點。縣(區)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縣(區)財政收入增長12.1%,比市本級快4.7個百分點;按財政供養人員計算的縣(區)人均財力達到9.5萬元,比上年增加1.8萬元,高于全省縣級平均水平3.6萬元,縣(區)自求平衡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經濟止滑回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級、各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通過財稅政策的組合運用、財政資金的統籌安排,采取五項有針對性的措施,全力促進經濟止滑回升。
一是實施投資拉動戰略。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把增加投資和擴大內需作為拉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圍繞重大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增強發展后勁。全市安排財政資金200,896萬元,用于交通、城市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基本解決了歷年政府投資工程欠款問題。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外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實施了世行貸款攀枝花環境治理、日元貸款水環境治理項目,完成項目提款報賬16,233萬元,并努力爭取到4個外債項目的展期。這些投資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帶動了民間投資和消費,為全市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全力推進災后重建。按照“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把災后重建與擴大投資有機結合起來,各級、各部門通過多層次匯報,爭取到地震災區自然災害生活補助和過渡期財力補助29,069萬元,全面落實了“8?30”災后臨時生活救助、農房恢復重建和五保安置補助政策;同時,市、縣(區)兩級財政通過設立災后恢復重建資金、調整專項資金支出結構、爭取銀行貸款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31,127萬元,支持了學校、醫院、集中安置點等災后重建項目,扶持了受災企業恢復生產,并按市政府要求,對受災群眾農房重建貸款給予了貼息,解決了災區群眾的實際困難。
三是加大產業發展投入。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工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了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全市整合促進經濟增長專項資金、產業發展資金11,821萬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貸款貼息和優勢產業項目;安排資金10,020萬元,用于重點污染源治理、淘汰落后產能和重大節能示范工程;通過體制和專項補助等方式,安排園區發展資金20,821萬元,支持全市工業園區發展,促進了產業的集聚。
四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按照財力下傾的原則,落實了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收入下劃政策,建立了市對縣(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共向縣(區)傾斜財力8,600余萬元。為調動縣(區)增收節支、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完善了市對縣(區)的激勵約束考核機制,對縣(區)收入征管、財政平衡、基層保障、預算管理等七項指標進行激勵約束考核,提高了縣(區)財政的管理水平,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五是積極兌現優惠政策。為了支持企業應對危機,本著讓利于企業的原則,及時兌現了稅費減免的各項政策,全年共為企業減、免、緩稅費9億多元。具體表現為:執行了增值稅轉型、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增值稅退稅等稅收政策,兌現了社會保險費“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的減免緩政策,實施了電價優惠政策,下調了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的征收標準,減半征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6項規費的市級所得部分,降低釩鈦產業園區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和金鼎擔保公司擔保費率,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支持了企業發展,調動了企業增產增效的積極性。
(三)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強力保障民生投入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各級財政通過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堅持“五個圍繞,五個增加”,切實加大民生投入。
圍繞“八大民生工程”,切實增加財政投入。全市整合資金115,000余萬元,投向群眾關注的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道路通暢和環境治理等“八大民生工程”。其中用于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資金49,622萬元,實施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支持了煤炭采空沉陷區治理、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兌現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緩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用于道路通暢工程的資金10,326萬元,改善了農村交通,發展了城市公交;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14,000萬元,推進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污染治理;用于就業促進的資金4,636萬元,加強了農民工就業培訓,擴大了就業規模,提高了就業質量;用于扶貧解困的資金3,095萬元,扶持了農村貧困人口,解決了困難群眾醫療補助費用。
圍繞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切實增加財政投入。為了全面推進城鄉環境的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和制度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全市啟動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各級財政部門堅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多方投入的原則,建立了市、縣(區)分級負責的經費保障機制,全年共安排資金10,160萬元,主要用于園林綠化、城鄉集貿市場、市容環境治理、縣(區)環衛項目和示范村莊建設等。通過財政資金的注入,粘合了社會資金,調動了群眾投工投勞,為城鄉環境的綜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圍繞農民增收,切實增加財政投入。一是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全市安排農林水事務支出46,643萬元,同口徑增長10.3%,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3.6個百分點,重點用于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生態環境、農產品食品安全體系建設。二是以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項目為資金整合平臺,大力整合各級支農資金6,134萬元,集中扶持了一批特色農業項目,實現了“整合項目、聚合資金、整體打造、綜合示范、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目標。三是嚴格兌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購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資金共12,362萬元。四是積極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擴面工作,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
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增加財政投入。一是全市共籌集社會保險基金補助83,804萬元,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發放,兌現了新農保、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等社會保險財政補助政策;二是支持了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落實了各項就業補貼政策;三是提高了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全市用于城鄉低保的支出達5,766萬元;四是調整了村(社區)干部基本報酬和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提高了基層組織的經費保障水平。
圍繞社會事業發展,切實增加財政投入。全市安排教育支出96,487萬元,同口徑增長34.5%,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27.8個百分點,重點支持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全面實施了職業教育攻堅和民族教育十年行動計劃。安排科技支出6,342萬元,同口徑增長10.7%,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4個百分點,重點支持了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攻關,提高了支柱產業和重大項目的科技帶動力。安排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8,238萬元,確保了國慶60周年、文物普查、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播電視村村通、省第十一屆運動會備戰等資金需要。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7,751萬元,用于醫療保障、公共衛生、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增強了城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同時,大力支持綜治維穩、平安創建、安全生產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不斷深化財政改革,繼續推進體制創新
改革是財政發展的不竭動力,各級、各部門抓住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不斷推動財政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是積極推動政府采購改革。強化政府采購的全程管理,將政府采購全面納入部門預算,對采購信息發布、專家評標過程和結果進行全程監控。積極創新采購模式,建立了協議供貨采購制度,將計算機、打印機、空調等14個品目納入協議供貨范圍,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年實施政府采購30,220萬元,節約采購資金5,087萬元,節約率14.4%。
二是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優化支付流程,加強支付管理,規范支付行為,不斷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推動公務卡改革擴面工作,將市本級70家一級預算單位納入了公務卡改革范圍。規范賬戶管理,將預算單位實有資金賬戶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
三是全力推進財政投資評審。加強投資評審機構建設,充實評審隊伍,擴大評審覆蓋面,拓展與社會中介機構的合作,強化投資評審工作。全年完成財政投資評審項目140個,送審額86,643萬元,審減11,973萬元,綜合審減率13.8%,節約了財政資金。
四是建立政法經費保障機制。各級財政部門按照上級實施政法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要求,加強與政法部門的協調配合,并結合攀枝花的實際,著力構建分類保障、按標準保障、收支脫鉤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政法經費保障機制。積極支持農村“兩庭一所”建設,政法經費保障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的化解工作,全市“普九”化債已通過省級驗收。經過積極爭取,仁和區和米易縣作為山區縣,納入了全省首批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獎補試點,為村級小型公益設施建設奠定了基礎。
五、財政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2009年全市財政運行情況總體較好,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財政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財政收入基礎不夠穩固。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市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同時,財政收入中一次性收入比重較高,收入基礎穩定性差。這就需要各級、各部門在今后的財源建設中,更加關注財政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預算執行不夠均衡。目前,預算支出執行進度前低后高,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支出比重較高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固然有上級專款下達較晚的客觀原因,也有部門預算編制不夠細化,個別項目支出安排不夠準確,部分項目前期準備不夠充分,部門間相互銜接和配合不夠順暢等主觀原因,這就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加強溝通,盡力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三是部分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個別部門和縣(區)“重分配、輕監管”的現象還一定程度的存在。在支出規模擴大、保障范圍拓展的情況下,財政監管力量不足,監管方法落后,造成資金使用的效益較低,這就需要我們整合監管力量,創新監管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六、進一步提高財政運行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支持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圍繞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的戰略目標,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完善農業投入機制。政府投資、土地出讓收入要向“三農”傾斜。推進支農資金整合,提高資金使用績效。搭建農業擔保平臺,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粘合作用,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擴大覆蓋范圍。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大竹河水庫建設、病險水庫整治、農村道路建設、安全飲水工程以及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扶持優勢特色產業。安排煙葉發展、標準化養殖、現代設施農業、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發展資金,支持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四是創新財政支農模式。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示范片項目,支持米易縣、鹽邊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建設,實施二灘水淹區扶貧開發項目,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支持工業提速增效,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一是促進產業發展。圍繞“6+2”發展規劃,增加工業發展資金投入,做大做強鋼鐵、釩鈦、能源、化工等支柱產業。市級工業發展資金重點向新能源、新材料、機械制造等產業傾斜,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繼續做大做強金鼎擔保公司和金源創投公司,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二是扶持園區發展。繼續采取多種方式,大力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聚集。三是推動節能減排。支持重點節能工程建設,落實重點行業和企業節能減排政策,推進節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鼓勵發展低碳經濟。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擴大第三產業發展資金規模,繼續支持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鄉村旅游,拓展旅游市場,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力支持現代金融、商貿流通、社區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不斷拓寬發展領域;支持引進和培育一批物流龍頭企業,推進物流中心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支持城鄉消費設施建設,有效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二)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繼續實施投資拉動
籌集資金,保持政府投資持續增長。首先,各級財政要調整支出結構,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對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化、重大民生項目、災后恢復重建四個領域給予大力支持。其次,要以項目為載體,對財政一般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外資金和政府性融資資金進行整合,提高政府投資整體效益。三是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做好企業債的發行、國家開發銀行和沙特基金會醫院重建貸款工作,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引導和帶動民間投資,逐步提高民間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
抓住關鍵,支持重大項目順利推進。今年重大項目啟動多,資金需求量大,各級財政要充分發揮職能,全力支持成昆鐵路新線攀枝花段、昭攀麗鐵路、攀麗高速公路攀枝花段等進出大通道建設,大力支持沿江快速通道西區段、炳二區主干道、炳仁路后段、炳三區等交通和城市建設,著力支持學校、醫院、體育、文化設施等公益項目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及時兌現各項政策,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必須落實好刺激居民消費的各項政策,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環境。
一是落實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等收入調整政策。按照全國統一部署,在已完成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實施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的基礎上,2010年全市將全面實施其他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目前,市級財政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安排了專項預算,為實施市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做了一定準備。各縣(區)財政也要統籌財力,預留資金,確保縣(區)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的順利實施。同時,還要及時兌現其他各項收入調整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二是落實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通過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創造就業機會,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落實培訓、職業介紹、社保、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就業補貼政策,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國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政策,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相關工作;繼續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落實各項補貼政策。發揮財政政策對消費的引導作用,進一步落實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和汽車以舊換新的財政補貼政策,擴大補貼對象范圍,增加補貼品種,提高補貼標準;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擴大涉農補貼規模,完善補貼政策,加大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購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財政涉農補貼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拉動農村消費市場。
(四)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促進社會和諧
深入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確保籌資任務落實,強化政策銜接配套,著力構建“四個機制”。
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經費保障機制。按照“夯實基礎、全面提升”的階段目標任務,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環境衛生質量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容貌秩序和城鄉風貌治理,改善城鄉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支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的建立,實現管理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
建立百姓安居工程財政投入引導機制。多管齊下,多方籌集資金,繼續推動煤炭采空沉陷區治理及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進度,及時兌現廉租房租賃補貼政策,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改善困難群眾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圍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目標,逐步提高財政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著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支持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服務能力建設,確保階段性改革任務的完成;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保障機制,提高政府的應急能力。
建立社會事業投入正常增長機制。一是支持教育優先發展。繼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政策,支持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繼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實施職教攻堅計劃,推進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認真落實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二是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大力支持對我市具有戰略性、帶動性和標志性的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大力支持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創建、專家院士培養、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農業科研項目。三是支持文體廣電事業發展。不斷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實施農家書屋、縣鄉廣電傳輸覆蓋工程,支持省民運會的召開。四是繼續支持計劃生育、檔案、哲學社會科學、人民防空、防震減災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五)加強財政收入征管,降低行政運行成本
一是加強財政收入征管。要繼續完善財政、國稅、地稅、人行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及時掌握收入動態,實現收入均衡入庫;實施收入目標責任管理,及時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強化考核;加強重點投資項目稅源征管,防止稅收流失;抓好“收支兩條線”管理,穩步推進市級非稅收入征管網絡建設,提高征管水平;推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加強國有資產收益管理,努力增加財政收入。
二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落實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有關規定,努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從嚴控制購置費、通信費、接待費、出國經費等項目支出。繼續控制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和信息化建設項目,避免重復建設和損失浪費,堅決反對大手大腳花錢和鋪張浪費行為。通過增收節支,在保運轉、保重點的同時,努力實現全年收支預算平衡。
(六)切實加強財政管理,全面提高理財水平
一要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全省財政工作會議上提出,針對當前財政運行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要著力從四個方面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即: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穩步提高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背景中,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確保實現財政穩健運行;在強化財政公共保障能力中,繼續提升財政監督管理成效。各級財政部門要認真調查、深入研究,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在體制、機制、政策層面提出建設性意見,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不斷提高財政運行質量,確保財政穩健運行。
二要加強政府債務管理。近年來,市、縣(區)兩級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改善投資環境,不同程度的舉借了部分債務,用于交通、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實踐證明,只要舉借有度、使用得當、管理有方,政府適當負債可以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去年以來,個別縣(區)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投資拉動戰略,政府性債務規模迅速擴張,財政風險逐步積聚,給縣(區)財政的穩健運行帶來一定隱患,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各縣(區)要從維護政府信用的高度,一方面要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在債務審核控制、運行鏈接、分析預警、償債準備等方面加強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運行情況的動態監控,筑牢政府與平臺的風險防火墻,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
三要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在將縣(區)所有預算單位納入集中支付的基礎上,探索對鄉鎮財政資金實施國庫集中支付;逐步推進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探索財政國庫管理和執行機構的整合;繼續推行公務卡改革,逐步將市級二級預算單位和有條件的縣(區)納入實施范圍;推進稅收收入電子繳庫橫向聯網,實現收入數據共享。
四要健全財政投資評審制度。擴大投資評審范圍,將預算內基建資金、專項資金、政府性基金、政府性融資等安排的建設項目逐步納入評審范圍,努力節約財政投資成本;創新投資評審方式,采取與中介機構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評審;同時,積極探索部門預算編制和政府采購環節評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五要創新村級公益事業獎補機制。本著以財政獎補資金為引導,以農民自愿籌資籌勞為基礎,以村民自主建設為主體,全力做好仁和區和米易縣試點的各項工作,逐步建立“上級補助、地方支持、村民自籌”的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新機制,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六要繼續強化財政監督。健全完善財政、監察、審計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整合監管力量,提升監管合力,協同開展災后恢復重建、擴大內需等重點專項資金檢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管理技術支撐,加強財政資金實時在線監督;進一步加強會計信息質量監督,規范會計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