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17 來源:局園區科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目 錄
為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和諧幸福新農村,遵循中央關于新時期“三農”發展的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參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攀枝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規劃建議》、《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結合《攀枝花市特色種植業重點基地建設規劃(2009-2020年)》、《攀枝花市“打造美麗富饒文明和諧的安寧河流域”新農村和特色農業基地規劃》、《攀枝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十二五”期間農業執行情況,特制定《攀枝花市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本規劃僅限于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等產業規劃,不包括烤煙、林業等產業。
一、“十二五”發展成效
“十二五”以來,攀枝花經歷了四年連續干旱、兩年冬春大面積低溫凍害,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三農”的方針、政策,以扎實的工作、堅強的斗志積極應對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起伏跌宕的金融危機、變化多端的動物疫情、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迎來了全市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農村面貌顯著變化的好勢頭,攀枝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取得明顯效果,全市特色農業發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億元,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長50%,年均增長8.49%。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1元,比2010年增加6092元,增長90%,年均增長13.7 %。全部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二)特色基地不斷擴張
1、特色水果基地。2015 年全市水果面積47.7萬畝,比2010年增加16.7萬畝,增長53.87%;產量22.8萬噸,比2010年增加 7.12萬噸,增長45.41%。其中芒果增速最快,2015年種植面積33萬畝,比2010年增加16.6萬畝,增長102%;產量9.6萬噸,比2010年增加5.1萬噸,增長113.33%,成為我市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2、早春蔬菜基地。2015年蔬菜種植面積21萬畝,比2010 年增加4.3萬畝,增長25.75%;產量69.9萬噸,比2010年增加15.04萬噸,增長27.42%。2015年早春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比2010年增加2萬畝,增長18.18%;產量42萬噸,比2010年增加9萬噸,增長27.27%。2015年設施蔬菜面積達6.8萬余畝,平均畝收益在1.5萬元以上,最高畝收益達5萬元, 經濟效益顯著。
3、畜牧水產基地。“十二五”期間,本著突出優勢、集中成片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生豬、無公害肉羊、優質肉雞和禽蛋生產基地,加速實用生產技術的物化過程,推進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在帶動農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市肉類總產量5.4萬噸,比2010年增加0.69萬噸,增長14.65%。生豬出欄61.31萬頭、羊出欄27.18萬頭、牛出欄2.65萬頭、家禽出欄390萬只,禽蛋9945噸。
我市漁業在全力推進健康和生態養殖基礎上,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在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流域發展熱帶魚養殖,在中高山區發展珍稀冷水魚類養殖。2015年全市水產品產量3.07萬噸,比2010年增加0.42萬噸,增長15.85%。
畜牧水產標準化建設規模進一步加大,通過農業部認定的示范場5家、省級示范場4家,建成1家國家級休閑漁業基地。全市認證無公害畜產品8個,認定無公害畜產品產地8個,無公害水產品基地9個,36個無公害水產品獲得認證。
(三)農業產業規模發展
通過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市農業產業規模和經營水平在“十二五”期間得到了顯著提高。2015年全市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73個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5個,分別比2010年增加18 個和7個。銳華公司、萬民農牧、行遠牧業、益滿達漁業等一大批龍頭企業正在成長壯大,帶動農民增收實力明顯增強。2015年,全市共有各類農業專合組織999個(其中部級示范社11家),比2010年增加679個;家庭農場257家;按省上新標準核定專業大戶5081戶。
(四)市場開拓成效顯著
一是品牌經營主體初具規模,品牌建設領域逐步拓寬,品牌影響日益擴大;二是銷售渠道不斷鞏固和拓展,穩定與成都駟馬橋等批發市場、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的關系,不斷深化“直供直銷”和“農超對接”模式;三是積極推進冷鏈物流建設,推進鹽邊縣萬噸氣調庫冷鏈物流中心建設;四是加強了農產品品牌打造,推動“地區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市、縣(區)的地區品牌達到9個、企業品牌290個;五是“攀枝花”牌商標成功申請國際注冊,并獲得GAP(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攀枝花芒果”獲得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六是每年積極組織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國內綜合性和行業性的大型農業展會,并先后在杭州、大連、沈陽、成都等城市開展了“醉美芒果﹒醉美攀枝花”主題營銷活動;七是首次舉辦了攀枝花芒果產業發展論壇,擴大了攀枝花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八是努力搭建了電子商務平臺,采取“互聯網+農業”模式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全市從事農產品銷售的電商經銷戶近1000戶,通過電子商務銷售的攀枝花地方特色農產品已達5.4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五)安全水平穩中有升
“十二五”期間,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表現為:一是在執法監管、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有升,在鞏固仁和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鹽邊縣成功創建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二是推進標準化生產,確保質量安全。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標準化生產和執法監管兩手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定發布農業區域性地方標準200余項,其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88項。三是完善了攀西無公害農產品監測中心建設,44個鄉鎮全部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形成了市、縣(區)、鄉鎮三級聯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近幾年全市農產品抽檢蔬菜、水果、畜產品合格率均超過96%,“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等9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六)依法行政鞏固加強
“十二五”期間,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行政執法職能,在強化日常執法監管的同時,積極開展“春秋兩季農資打假”、“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整治行動”、“查處取締無證無照專項行動”和“送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以農業投入品監管為重點,不斷強化農業行政執法工作。2010年以來,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4434人/次、檢查農資銷售門市16830家/次、查處違法案件169件、罰沒違法金額12.53萬元,確保了農業生產安全,有效維護了農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障了消費者消費安全。同時,進一步深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國務院、省、市關于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對市政府2013年12月公告保留的市農牧局12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審批條件和申報材料逐項進行清理,共清理審批條件74項,其中前置條件14項。
(七)設施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十二五”期間,累計建設農機生產化道路2609公里,其中硬化1140公里;二是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6萬畝,全市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達到36萬畝;三是新增設施大棚2.2萬畝,目前全市設施大棚6.8萬畝;四是累計建設沼氣池2.27萬口,全市9萬余戶用上清潔能源,農村沼氣池覆蓋率高達86%,2012年被省政府認定為“沼氣化市”;五是農機化水平不斷提升,累計建成太陽能提灌站31座,農機總動力達到68.47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9.2%,比2010年提高13.3個百分點。
(八)農業科技作用增強
“十二五”期間,一是重點開展了特色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成果轉化與推廣等工作,有效解決了制約攀枝花特色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市外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農科院、海南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結對共建,市內與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同心協力,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技服務機構加強技術支持,創新“市校”、“市院”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廣、生產“三位一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農業發展與服務體系。三是開展了農業科技和農業專家定點幫扶工作,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思考”的“田秀才”和“土專家”。 四是“十二五”期間,爭取省級培訓資金785.9萬元,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77萬人次,新型農民培訓29173人。做好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開展“四新”示范,推進“六良”配套,全市糧食、水果、蔬菜等產業優良品種率達96%以上,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0%。
(九)機制創新初見成效
一是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核心目標,在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特色農業保險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承包土地確權登記完成80%,與成都農交所建立了合作關系,4個縣(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成運行。二是“十二五”期間,在鞏固種養業農業保險的基礎上,啟動了芒果、枇杷、蔬菜、肉羊等農業主導產業保險試點,累計賠付2646萬元,有效應對了農業風險。三是攀枝花市金惠農業擔保公司成為了我市唯一一家服務“三農”的政策性擔保公司,近年來提供擔保貸款1.79億元。
二、“十三五”面臨機遇與挑戰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以及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時期,全市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經濟增效、農村社會繁榮與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機遇
1.政策環境不斷改善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0年中央作出將西部大開發推向深入的決定,確定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為: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臺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臺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臺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運營農業。2015年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特別提出: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戰略決策。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委決定,以“一水二路三產業四增收五新村六旅游”的建設思路,為攀枝花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2.自然資源稟賦充裕
攀枝花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充足的后備土地資源以及大量的飼草資源。攀枝花市隸屬長江水系,河流多,境內有大小河流95條,分屬金沙江水系、雅礱江水系,水流過境徑流量達 1102 億立方米,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支撐。 “十三五”期間,攀枝花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產業有:(1)設施蔬菜。一是冬春蔬菜。鹽邊縣北部、米易縣北部、仁和區大河流域、同德鎮和布德鎮還有發展潛力;設施化率還可進一步提高。二是夏秋菜。中高山區,以綠色有機蔬菜產業為重點,提高標準化水平、提高產量質量。(2)芒果。全市可發展芒果的山地還有約10萬畝,通過提高標準化水平、增強基礎設施保障,產量質量有很大上升空間。(3)草食牲畜。一是全市有559萬畝草場,22.5%的草場有待開發利用,已利用的草場目前產量低,具有巨大的增產潛力。二是現有的人工種草面積規模小,產草量低,發展空間廣闊。三是全市每年有農作物秸稈近100萬噸,目前利用的很少,大量的秸稈有待開發利用。
3.農村事業全面發展
國家致力于城鄉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加速推進對農村養老、醫療、計生、文化、教育、就業、社會救助、環境、安全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廣覆蓋、多層次的均衡發展,農民將享受到政府更好的社會公共服務,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與精力,安心于農業的生產與經營。
4.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經過連續多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和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經過“農村電網”改造、“村村通”公路工程、以及農業沼氣池、標準化畜禽圈舍為重點的農村農業基地設施建設工程,提高了農業發展的保障水平,為“十三五”種養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優勢產業發展迅速
將南亞熱帶水果、早春蔬菜、優質烤煙、畜牧水產等作為今后攀枝花農業優勢產業,得到農戶、政府、社會、企業、科技人員高度一致的共識,傾力打造,全力推進,現在幾大特色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其農產品產量、產值占全市農產品產量、產值的85%以上,成為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6. 市場品牌效應凸現
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為攀枝花特色農產品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打通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奠定了基礎。攀枝花農業正將氣候資源和地域特色轉化為市場優勢和效益優勢。農產品的產銷兩旺,市場占有份額逐年增多,品牌效益日漸顯現,消費知名度正在崛起,攀枝花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前景在“十三五”期間必將更加廣闊。
7. 陽光康養帶動發展
攀枝花得益于適宜的生態環境和光熱資源,具備較好的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條件,蔬菜、水果基地景區化建設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旅游產品豐富,現已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攀枝花大力發展陽光康養產業,打造康養度假目的地,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選擇到攀枝花市康養度假,目前已建成16個旅游新村,其中10個旅游新村評為A級景區。“十三五”期間,隨著農業部關于休閑農莊的建設指導意見的出臺,全市康養休閑農業有望加快發展,成為攀枝花市農村收入新的重要增長點。
(二)面臨挑戰
1.中高地區滯后發展
中高山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產業條件、基礎設施、科技水平落后等因素,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民增收空間十分有限。實現邊遠地區的農民富裕,還需要從強化科技、完善設施、優化結構、轉變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大投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邊遠地區落后狀況。
2.基礎設施仍顯薄弱
(1)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近半數的耕地無保灌能力,目前全市113萬畝耕地中低產田占60%左右;抗旱抗低溫、防冰雹、防泥石流及滑坡的設施缺乏;部分河道堤防標準低、質量差,難以抵御大洪水的襲擊;農業灌溉用水蓄量總量不足,溝渠滲漏嚴重需修補。
(2)畜禽產業標準化、規范化小區建設投入少,圈舍建設、糞污處理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配套,良種繁育、品種改良、疾病防控等服務體系普遍存在設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
(3)農業信息設施落后,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電話、寬帶網等信息設施覆蓋不全面,對外溝通交流困難,存在生產上盲目性與經營上的被動性,現有的農業信息網絡存在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4)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低,特別是在二半山區、高山區農機化水平更低,廣大農民還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
(5)農村道路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部分鄉村道路建設標準低,晴通雨阻現象嚴重。田間道路少,等級低,下田通道不完善。
(6)農村灌溉設施老化嚴重,農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保灌率低。農業的生產與發展還未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制約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3.持續發展難度較大
(1)耕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全市53萬農村人口,113萬畝耕地,多數是水源難于到達的山坡地,加之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工業、交通占地越來越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將逐漸突出。
(2)地形地域絕對約束。攀枝花山高谷深,土地零星分散,氣候復雜多樣,受地形地域空間發展限制,難以建成十萬畝、幾十萬畝集中成片的特色產業,規模經濟受到限制。
(3)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我市主要特色農產品普遍存在生產經營規模小、缺乏品牌效應的問題,農業經營方式總體上還比較粗放,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專業化生產程度不高、市場體系不健全;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檔次低,在競爭上處于劣勢地位。
(4)現代農業發展低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內在要求差距較大。農民合作化經濟組織起步晚、組織化程度低、制度不健全,農戶(基地)與企業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5)農民增收途徑狹窄。一是全市農民收入還是集中在家庭生產經營上,繼續擴面增量拓展空間有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資及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農業自然災害頻發,農民在第一產業增收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二是農業產業化鏈條短,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主要生產營銷初級產品,附加值低。三是農民文化低、技能差,進城就業務工難、待遇低,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沒有跟上。
(6)科技支撐作用不足。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總體水平不高,推廣手段陳舊,技術到位率較低,高層次創新人才匱乏,農業科技創新和儲備能力不足。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名無實,專業人員少,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經費不足,農技服務職能難以有效發揮。
(7)二、三產業帶動不夠。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比較緩慢,特別是我市的陽光康養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總的還是以農家樂和鄉村旅游為主,層次比較低、規模比較小、設施不完善,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強。地方工業經濟、城鎮化建設、服務行業不發達,農民在二、三產業就業少、收入少。
4.生態保護形勢嚴峻
(1)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土壤養分失衡和酸化問題突出,部分地區耕地污染較重。
(2)草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后,畜禽養殖污染負荷大、監管難度高。
(3)化肥和農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現象普遍,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總體不高,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依然突出。
(4)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重威脅,天然草地資源受到紫莖澤蘭的入侵,牧草退化嚴重。
(1)農業增效的機制還沒有建立,城鄉二元體制尚未從根本上打破,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于不利地位,城市帶動和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2)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村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農村公益設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運轉不協調。
(3)農業農村融資難。面向農村服務的金融企業少,網點少,內容少,農村信用評定工作滯后,農民小額信貸門檻較高、利息偏高。
(4)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狹窄,農民認同度不高,投保與被保二者積極性都不高。
(5)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任務艱巨,在較短時間內持續增加農業效益難度較大。
(6)農業生態保護建設體制機制不夠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
6.提高素質任重道遠
攀枝花農民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技能素質偏低,特別是中高山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質較低。據抽樣調查,全市農業人口的文化以小學、初中為主,約占64%,高中以上的只占8%,專業化水平很低,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近5年來全市農民累計有3萬余人通過培訓獲得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證書,但占全市農業總人口的比例很小(約5.7%),與迅速發展的芒果、蔬菜、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的需要仍相差甚遠。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問題短時間難以扭轉,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重大制約。
三、“十三五”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農業發展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形勢,堅持可持續發展,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務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積極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各項制度安排,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金融支農制度,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個創新”為總體發展思路,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產業安全體系建設”為重點,以“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新型態、構建現代農業信息支撐體系和提升現代農業機械化水平”為創新點,為“四化同步”發展、扶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理念,突出特色產業發展
一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二是樹立品牌意識,創立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強勢特色農業品牌”,培育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擴大產品市場份額;三是堅持產業推進,突出一二三產業互動。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促進產業升級;四是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特色水果、早春蔬菜、優質烤煙、畜牧水產以及陽光康養農業旅游產業;五是培育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不斷實現創新目標。
2.堅持協調理念,突出可持續發展
一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手段,努力實現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培育新興增長極,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農業增長方式由重產量輕質量向產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由傳統管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的集約經營型轉變,由原料生產為主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轉變;四是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加快形成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引導各區域特色發展和協同發展。
3.堅持綠色理念,突出產業安全發展
一是將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美麗攀枝花鄉村建設,實現綠色富市、綠色惠民,推進城鎮綠色發展,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二是建立和健全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完善農產品溯源、監管等符合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嚴格食品安全準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三是探索實行耕地休養制度試點,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四是進一步強化農業生產、農業機械、農業經營、農業金融安全,不斷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4.堅持開放理念,突出多元化發展
一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農業經濟體系;二是不斷深化區域合作發展,努力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推進內貿流通現代化,積極參加西博會、科博會、農博會、旅博會等,展示我市農業優勢;三是全面建設攀枝花臺灣農民創業園、出口芒果質量安全示范區,推動兩岸農業合作,推進攀枝花特色農業向創匯農業發展;四是積極對接國家內陸、沿江、沿邊開放的戰略布局,充分利用攀枝花為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積極參與農業“一帶一路”建設。
5.堅持共享理念,突出資源優化發展
一是堅持政府引導,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注重機會公平,使全市廣大村民在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二是充分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的積極性,促進資本、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項目、優勢產業流動,使資源配置市場化;三是堅持城鄉統籌,突出農民增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四是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領域;五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集中力量攻堅,全力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落實精準扶貧各項措施。
(三)發展目標
1.經濟目標
到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65億元,比2015年增加10億元,年均增長3.6%;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88元,比2015年增加6927元,年均增長9% 。
2.生產目標
到2020年,蔬菜22萬畝(其中早春蔬菜14.5萬畝,早春蔬菜中設施蔬菜10萬畝),產量77萬噸;水果55萬畝,產量30萬噸;肉類產量6.35萬噸,水產品產量2萬噸。
3.綜合目標
到2020年統籌城鄉的發展要取得明顯成效,東、西區實現城鄉統籌,仁和區基本實現城鄉統籌,米易縣和鹽邊縣大部分實現城鄉統籌,形成以城帶鄉、城鄉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全市耕地質量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表1:攀枝花市農業“十三五”發展目標規劃表
年 份 項 目 |
2015年 |
2020年 |
2015~2020 年均發展速度 |
農林牧漁總產值 |
54.9 |
65 |
3.6% |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2861元 |
19788元 |
9% |
糧食產量 |
22.45萬噸 |
>21.8萬噸 |
- |
水果產量 |
22.8萬噸 |
30萬噸 |
5.6% |
蔬菜產量 |
69.9萬噸 |
77萬噸 |
2% |
油料產量 |
0.36萬噸 |
0.4萬噸 |
- |
肉類產量 |
5.4萬噸 |
6.35萬噸 |
3.3% |
禽蛋產量 |
1萬噸 |
2.2萬噸 |
17% |
水產品產量 |
3.07萬噸 |
2萬噸 |
- |
蠶繭產量 |
3419噸 |
4500噸 |
6% |
茶葉產量 |
83噸 |
106噸 |
5% |
花卉面積 |
2625畝 |
3680畝 |
7% |
食用菌產量 |
693噸 |
1066噸 |
9% |
四、“十三五”重點產業規劃
(一)水果產業
以芒果為代表的熱帶、南亞熱帶果樹是我市最具特色的新興產業,也是近年發展最快的一個產業,產品影響力與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發展潛力巨大,將堅持增加面積,突出特色,提高品質,強化產后處理,打造品牌;將以建設全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晚熟芒果產業基地為重點,抓好南亞熱帶果樹商品基地建設。
發展目標:繼續調整擴大基地建設規模,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和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重視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和品種搭配,提高產量與品質,大力開拓市場,打造名優品牌,將攀枝花建設成享譽國內外的南亞熱帶晚熟芒果產業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積發展到55萬畝,產量30萬噸。其中,全市芒果栽培總面積40萬畝,產量18萬噸。
一是對現有的10個萬畝芒果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實施標準化栽培,提高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加基地經濟效益(見表2)。二是提升改造的芒果基地主要分布在仁和區的太平鄉、布德鎮、務本鄉;鹽邊縣的紅格鎮、益民鄉、漁門鎮、國勝鄉;米易縣的得石鎮、白坡鄉、草場鄉等鄉鎮。三是新建芒果基地10萬畝。新建10萬畝芒果基地主要分布在米易縣的灣丘鄉、攀蓮鎮、白坡鄉、丙谷鎮;仁和區的布德鎮、中壩鄉、太平鄉、大龍潭鄉、福田鎮、總發鄉;鹽邊縣的惠民鄉、永興鎮、益民鄉、紅果鄉、鱤魚鄉(見表3)。
表2: 提升改造芒果基地規劃表
區縣 |
提升改造面積(畝) |
單位面積產量 (公斤/畝) |
提升改造后預計產量(噸) |
仁和區 |
50000 |
700 |
35000 |
鹽邊縣 |
60000 |
700 |
42000 |
米易縣 |
40000 |
700 |
28000 |
合計 |
150000 |
|
105000 |
表3:到2020年芒果規劃表
區縣 |
面積(畝) |
產量(噸) |
新增面積(畝) |
仁和區 |
172550 |
84000 |
35000 |
鹽邊縣 |
117945 |
58000 |
21000 |
米易縣 |
93755 |
30000 |
44000 |
東區 |
11250 |
3000 |
|
西區 |
10635 |
5000 |
|
合計 |
406135 |
180000 |
100000 |
(二)蔬菜產業
我市蔬菜基地是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南菜北調”重要基地,特別是早春蔬菜更具有發展優勢,蔬菜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己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十三五”期間,將重點發展早春蔬菜,突出設施栽培,積極建設無公害及綠色食品基地。
發展目標:到2020年,蔬菜種植面積控制在22萬畝以內,早春蔬菜種植面積14.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0萬畝,總產量77萬噸。
表4:“十三五”期間早春蔬菜生產發展目標表
年 份 分 項 |
2015年 |
2017年 |
2020年 |
早春蔬菜面積(萬畝) |
13.2 |
13.8 |
14.5 |
總產量(萬噸) |
42 |
45 |
50 |
總產值(億元) |
12.6 |
15 |
17.5 |
畝產量(公斤) |
3240 |
3340 |
3500 |
其中:設施面積(萬畝) |
7.3 |
8.3 |
10 |
總產值(億元) |
10 |
11 |
13 |
規劃布局:早春蔬菜主要布局在全市一區兩縣,其中,仁和區3.6萬畝;米易縣7.1萬畝;鹽邊縣3.6萬畝。
單位:萬畝
地區 |
類型 |
2015年 |
2017年 |
2020年 |
全市 |
早春蔬菜總面積 |
13.2 |
13.8 |
14.5 |
設施蔬菜面積 |
7.3 |
8.3 |
10 |
|
仁和區 |
早春蔬菜總面積 |
3.3 |
3.5 |
3.6 |
設施蔬菜面積 |
1.1 |
1.4 |
1.8 |
|
米易縣 |
早春蔬菜總面積 |
6.5 |
6.8 |
7.1 |
設施蔬菜面積 |
4.9 |
5.2 |
6.1 |
|
鹽邊縣 |
早春蔬菜總面積 |
3.2 |
3.3 |
3.6 |
設施蔬菜面積 |
1.2 |
1.6 |
2 |
|
東、西區 |
早春蔬菜總面積 |
0.2 |
0.2 |
0.2 |
設施蔬菜面積 |
0.1 |
0.1 |
0.1 |
(三)畜牧產業
到2020年,全市豬、牛、羊、禽出欄(籠)量分別達到70.86萬頭、3.65萬頭、43.45萬只和462萬只,分別比“十二五”末期增長10%、34%、54%和25%;肉類總產量別達到6.35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達到40%左右,農民的畜牧業收入年均增長4%以上。在肉類品種結構中,減少豬肉產量比重,提高禽肉和牛羊肉產量比重,比重分別調整到67%、14%和19%左右;草食畜牧業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上升,達到28%以上。豬、牛、羊和家禽的規?;B殖率(豬一年出欄500頭、牛一年出欄10頭、羊一年出欄30只、家禽一年出欄2000羽以上計)分別達到30%、25%、60%和60%。無公害和綠色畜產品比重達到23%以上。
1. 牛羊。草食畜牧業作為我市“十三五”期間畜牧業發展的重點,將逐步轉變肉牛肉羊生產方式,科學規劃牛羊生產布局,加強肉牛、肉羊重點區域生產能力建設,加快發展河谷地區、提質發展二半山區,增加牛羊產品市場供給能力。
發展目標:到2020年末,牛羊年出欄分別達到3.65萬頭和43.45萬只。
區域布局:根據我市草食畜牧業發展現狀,在二半山區大力推動種草養畜工作,實行草食牲畜由原來全放牧方式逐步向半放牧半舍飼的方式過渡;在河谷地區,充分利用充足的農作物秸稈飼料資源,大力推行草食牲畜的快速育肥和標準化養殖工作。
2.生豬。養豬是我市畜牧業的主體,在畜牧產值構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養豬業將仍然作為全市畜牧業的基礎產業,穩定推進發展。
發展目標:到2020年,年出欄生豬70.86萬頭,產肉4.60萬噸。
區域布局:東區、西區及仁和區的部分鄉鎮,利用其區位優勢、經濟基礎好和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有利條件,加快推進生豬產業化進程,率先邁入養豬業的現代化。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位于二半山以下的鄉鎮,發展重點是進一步轉變傳統養殖方式,并利用其糧食資源豐富、養豬業基礎較好等優勢,采取農牧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不斷提高規?;?、標準化養殖水平。同時, 全市將因地制宜發展各種類型的生態養豬業,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加快建立生豬養殖基地。
3.家禽。我市養禽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快速,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今后重點扶持推進發展的產業。
發展目標:到2020年,年出欄家禽462萬只,禽蛋產量2.2萬噸。
區域布局:在農區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養殖和專業飼養小區,加快良種的推廣,改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市郊發揮科技、人才和市場優勢,加快規?;?、集約化、標準化飼養發展。
東區:以發展現代化的蛋雞業為主。
西區:發展規?;?、標準化的肉鴨為主。
仁和區:運用現代化的飼養設施和設備,發展現代化的蛋雞業;規模化、標準化的肉鴨、肉雞生產;重點發展適合攀枝花特點的種禽生產和經營。
鹽邊縣:規模化、標準化的禽蛋生產,適度規模飼養。
米易縣:加快米易雞的保種、選育、開發并適度規模飼養,提高米易雞的生產性能,提高產品風味特點。發展規?;?、標準化的禽蛋生產。
表6:“十三五”末畜牧業發展目標表
項目 |
2020年 |
|||||
全市 |
東區 |
西區 |
仁和區 |
米易縣 |
鹽邊縣 |
|
生豬出欄(頭) |
708600 |
21987 |
21816 |
249336 |
219799 |
195662 |
牛出欄(頭) |
36500 |
300 |
700 |
12560 |
11670 |
11270 |
羊出欄(只) |
434500 |
1000 |
3000 |
117600 |
143500 |
169400 |
禽出欄(只) |
4620000 |
881200 |
724700 |
1470600 |
617600 |
925900 |
禽蛋產量(噸) |
22000 |
9450 |
3100 |
5700 |
2500 |
1250 |
肉類產量(噸) |
63500 |
2836 |
2696 |
20944 |
17123 |
19901 |
(四)水產產業
全市漁業工作將堅持生態優先、養護結合和以養為主的方針,以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升級改造,提高水域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建立健全水產良種、技術推廣、質量安全、病害防治和漁業執法體系,強化管理和服務職能,促進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發展目標:到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2萬噸,年產優質魚苗20億尾,漁業產值4.7億元,農民人均漁業收入960元。
表7:“十三五”期間漁業發展水產品指標表
單位:億元,噸
市、 縣(區)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產值 |
產量 |
產值 |
產量 |
產值 |
產量 |
產值 |
產量 |
產值 |
產量 |
|
全 市 |
4.3 |
24000 |
3.11 |
13410 |
3.54 |
15220 |
4.05 |
17230 |
4.7 |
20000 |
仁和區 |
0.272 |
1700 |
0.48 |
3000 |
0.66 |
3500 |
0.772 |
4200 |
0.9 |
5000 |
米易縣 |
2.0 |
11000 |
1.528 |
5800 |
1.54 |
6500 |
1.852 |
7200 |
2.1 |
8000 |
鹽邊縣 |
1.94 |
10744 |
1.0 |
4000 |
1.12 |
4500 |
1.2 |
5000 |
1.34 |
6000 |
東區 |
0.009 |
56 |
0.0096 |
60 |
0.0112 |
70 |
0.0128 |
80 |
0.016 |
100 |
西區 |
0.08 |
500 |
0.088 |
550 |
0.204 |
650 |
0.22 |
750 |
0.344 |
900 |
區域布局與內容:
一是以海拔1500米以下干熱河谷地區為重點的熱帶魚高產、高效生產養殖帶,年產商品魚10000噸,主要布局米易縣安寧河流域的白馬鎮、掛榜鄉、蓮花鄉、丙谷鎮、撒蓮鎮、埡口鎮、草場鄉等;仁和區大河流域的仁和鎮、總發鄉、大龍潭鄉、同德鎮、布德鎮;鹽邊縣紅格鎮、新久鄉、惠民鄉、永興鄉、漁門鎮;西區金沙江流域的格里坪鎮。該區域以二灘庫區為重點,集大庫生態養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建設內容包括大庫生態養殖、資源增殖、垂釣基地、漁業文化村、親水娛樂設施等工程建設,年產值3-5億元。
二是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二半山區,是以高寒山區溪河水資源為主的冷水、亞冷水性魚類生產養殖帶,將發展流水高密度養殖,年產裂腹魚、鮭鱒魚類、鱘魚等優質商品魚5000噸,區域包括鹽邊國勝鄉、紅寶鄉、共和鄉、格薩拉鄉、箐河鄉、溫泉鄉、惠民鄉,米易普威鄉、白坡鄉、麻隴鄉。該區域建設內容包括建設水產品深加工廠2個。
三是以城市近郊為依托,充分利用交通發達、人口聚集、自然環境優美的優勢,建設以觀賞魚為主的集觀賞、垂釣、娛樂、休閑、餐飲為一體的觀光休閑漁業基地,主要布局二灘庫區、東區、西區、仁和區和米易縣城郊。漁業產值0.5-1億元。
四是突出重點項目建設,集中打造米易白馬鎮魚籽醬、魚片深加工廠、埡口鎮三文魚深加工廠等。
苗種生產布局:以米易縣為重點(掛榜鄉、撒蓮鄉、丙谷鎮、蓮花鄉)的優質早繁早育苗種生產基地,年產優質早苗20億尾,魚種1億尾。以鹽邊(惠民鄉、國勝鄉、格薩拉鄉)為重點的冷水性魚苗生產基地,年產裂腹魚等魚苗0.5-1億尾。
(五)糧油產業
糧食生產堅持穩面積、調結構、抓品質、重效益的原則,嚴格執行基本糧田保護政策,強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挖掘增產增收潛力。
發展目標:糧食常年播種面積保持在60萬畝,糧食產量達到21.8萬噸以上;加強糧食作物高產創建示范,建設高產穩產糧油產業基地30萬畝;加速產品結構調整,突出品質優勢與經濟效益,堅持穩定水稻面積、減少小麥面積、擴大冬春鮮食玉米、馬鈴薯、胡豆、豌豆等菜用糧面積,建設優質高效外銷菜用糧基地6萬畝;注重優良品種的引進推廣和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運用,實現水稻和玉米良種推廣率達到95%以上;著力更換全市的小麥品種與蕎麥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提高整個糧食產品的質量。
1.水稻。到2020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達到560公斤,總產達到11.2萬噸。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70%以上,其中國標二級以上的優質稻達到9萬畝。優良品種推廣率達到95%以上,在適宜地區發展優質粳稻。
2.玉米。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19萬畝,總產達到6.5萬噸。加大鮮食玉米發展力度,推廣優質蛋白飼用玉米,發展青貯(青飼)玉米,大力推廣抗旱耐旱玉米新品種,地膜覆蓋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
3.小麥。到2020年,種植面積減少到6萬畝左右,平均畝產達到210公斤,總產達到1.3萬噸。著力推廣發展優質專用小麥。
4.薯類。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重點推進早春菜用馬鈴薯發展,加快良種繁育、產業化及市場流通體系和優質專用生產基地建設,商品率達到70%以上。
5.豆類。到2020年,豌豆種植面積穩定在6.5萬畝,胡豆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鮮食菜用為主,重點抓好良種推廣與市場流通建設。
6.油料。油料生產堅持逐步擴大面積、種植優良品種。擴大小春油菜種植面積,全面推廣“雙低”油菜品種,適度集中種植,做好專收、專銷、專加工,提高加工技術和產品檔次;在大春生產中,利用輪歇地、新開墾出的生地種植花生。到2020年,油料面積穩定在4萬畝左右,產量達到0.4萬噸。
表8:攀枝花市糧油產業規劃表
全市
|
2020年度 |
糧食 合計 |
水稻 |
玉米 |
小麥 |
薯類 |
豆類 |
其他 |
油料 |
面積(萬畝) |
≥60 |
20 |
19 |
6 |
3 |
9 |
2.5 |
4 |
|
產量(萬噸) |
≥21.8 |
11.2 |
6.5 |
1.3 |
0.7 |
1.0 |
0.7 |
0.4 |
|
東區 |
面積(萬畝) |
≥0.4 |
0.05 |
0.15 |
0 |
0.06 |
0.1 |
0.04 |
0 |
產量(萬噸) |
≥0.15 |
0.04 |
0.07 |
0 |
0.01 |
0.01 |
0.01 |
0 |
|
西區 |
面積(萬畝) |
≥0.99 |
0.15 |
0.3 |
0.06 |
0.12 |
0.3 |
0.06 |
0 |
產量(萬噸) |
≥0.32 |
0.12 |
0.12 |
0.01 |
0.02 |
0.03 |
0.02 |
0 |
|
仁和區 |
面積(萬畝) |
≥17.99 |
4.38 |
5.77 |
1.85 |
0.86 |
3.7 |
1.23 |
0.2 |
產量(萬噸) |
≥5.66 |
2.35 |
1.95 |
0.39 |
0.20 |
0.41 |
0.34 |
0.02 |
|
米易縣 |
面積(萬畝) |
≥19.84 |
9.92 |
4.74 |
0.95 |
0.67 |
1.4 |
0.99 |
1.17 |
產量(萬噸) |
≥8.14 |
5.62 |
1.62 |
0.21 |
0.16 |
0.15 |
0.26 |
0.12 |
|
鹽邊縣 |
面積(萬畝) |
≥24.28 |
5.5 |
8.04 |
3.14 |
1.29 |
3.5 |
0.18 |
2.63 |
產量(萬噸) |
≥7.54 |
3.07 |
2.74 |
0.69 |
0.31 |
0.4 |
0.07 |
0.26 |
(六)其他特色產業
“十三五”期間,我市還將重點發展蠶桑、茶葉、花卉、食用菌等產業。2015年全市果桑面積5200畝,產量7095噸,蠶繭產量3419噸;茶葉產量83噸;花卉種植面積2625畝;食用菌產量693噸。
1. 蠶桑。依托攀枝花光熱資源和氣候干燥的特點,重點發展果葉兼用型桑樹,2020年全市果桑種植面積達到11000畝,桑椹產量15000噸,年均增長11%;蠶繭產量達到4500噸,年均增長6%。
2. 茶葉。重點在鹽邊縣國勝鄉等高山區域發展高品質綠茶和特色紅茶,2020年產量達到106噸,年均增長5%。
3. 花卉。重點發展亞熱帶觀葉花卉,2020年種植面積達到3680畝,年均增長7%。
4. 食用菌。重點發展金針菇、香菇、黑雞棕等人工種植食用菌和牛肝菌、塊菌等野生菌類,2020年產量達到1066噸,年均增長9%。
五、“十三五”農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突出產業發展特色
一是堅持科教興農,加大特色產業先進實用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繼續推進“市校”、“市院”合作,加強協作攻關,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求在品種、技術、裝備、工藝等方面取得突破;突出優良新品種、節本增效、設施農業、優化技術、標準化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及機械設備等的推廣運用,提高特色產業科技轉化率。力爭到2020年建設科技創新轉化平臺6個,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應用率7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0%以上。二是圍繞攀枝花現代農業發展,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2020年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45萬畝,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地供給。 延伸產業鏈,建設現代農業新型態,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農民以土地、農房及產業入股,社會多種資本參股控股,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打造攀枝花康養之都提供產業支撐。四是提升農技服務水平,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市場監管等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市、縣(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提升服務功能;積極引導鼓勵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組織經濟實體及個體開展社會化服務。五是建立完善各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動員和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民培訓工作,重點培養村組干部、專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農村經紀人等,大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和轉產就業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強化現代園區建設
一是以建設國家級攀枝花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級攀枝花鹽邊臺灣農民創業園區作引領,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二是扶持農民專合組織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引導農民專合組織逐步由松散型向緊密型、單純技術服務向綜合服務方向發展。三是積極培育農村生產經營大戶和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到2020年,扶持培育龍頭企業80個,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5個,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2個,省級龍頭企業18個;知名、著名、馳名商標25個以上;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80個,促使80%以上專合社組織健全、管理規范、制度完善、機制靈活。根據產業發展與市場需要,培育1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初級農產品的加工率及產品附加值。四是實施財政、稅收、信貸等各項優惠政策,扶持基礎好、潛力大、帶動力強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在園區發展。創新龍頭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推行各種有效組織形式,鼓勵龍頭企業建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形成目標一致、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合力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做強陽光康養休閑農業,充分利用我市優良的光熱資源條件,結合正蓬勃發展的陽光康養產業,依托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以旅游新村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創園、攀西南亞熱帶植物園建設為載體,拓展農業功能,開展 “最美休閑鄉村”創建。二是建立和健全以農業為基礎,以康養休閑和農產品加工為目的的農業與二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大力支持我市蔬菜、水果主產地開展以商品化處理為核心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積極推進現代農業集成創新示范農莊建設,努力創建省級示范休閑農莊及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進一步打造休閑農業產業品牌,形成集農業觀光、陽光康養、鄉村美食、采摘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三是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大力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大學畢業生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游等經營活動,推動全市休閑農業上檔升級。四是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農業集成創新示范農莊,以多元化業主為建設主體,以果園、農房、水環境的互動運行拓展示范農莊經營空間,實現“以農為本、以旅促農”的目的;以“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養”的經營業態開展主題活動、休閑觀光、民俗文化體驗和農事活動;以互動形成合力,促進產業間的聯動,實現效益的整體提升。
(四)加快市場體系建設
一是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對原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及交易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圍繞主導產業,在交通便利的重要農產品產地或集散地,發展一批鄉村集貿市場,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產地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的集散吞吐能力。二是鼓勵和支持有實力企業向農村流通領域延伸,建設和發展農業超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服務業,切實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場所和及時準確的需求信息。三是培育多元化市場競爭主體,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及經銷戶從事市場倉儲、冷鏈物流等基地建設,開展商貿服務。四是高度重視“會展”經濟,積極辦好各類展銷會,推介龍頭企業,擴大主導產品影響,開拓國內外市場。五是抓品牌打造,按照“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思路,鞏固“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等區域品牌成果,鼓勵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打造我市特色農業品牌,推進產品優質化建設。到2020年,積極創建省級品牌30個、國家級品牌5個。
(五)健全農業安全體系
一是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以攀枝花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快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推行統一的標準、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以“三園兩場”(標準化的果園、菜園、茶園和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和標準化示范縣創建為載體,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化發展,肥料利用率40%以上、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5個百分點,綠色防控覆蓋率30%以上、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從生產環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全面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市、縣(區)、鄉(鎮)三級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投入品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和市場監督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退市銷毀等監管制度,進一步強化檢驗檢測體系能力建設。三是建立協調配合、檢打聯動、聯防聯控、應急處置機制,實行農產品產地安全分級管理,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建立誠信制度。
(六)開展“互聯網+”行動
一是積極推動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催生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有序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推動大數據廣泛深度應用于農業。二是加快建立農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和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使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深度融合,提升互聯網服務三農發展水平,為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農業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管理平臺、芒果產業數字化信息系統和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打造3-4家精準農業示范基地,4-5家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4-5個淘寶或京東示范村,推動新增農業電商500家以上。
(七)提升農機化水平
加強農業適用機械推廣力度,緊緊抓住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圍繞攀枝花現代農業發展,穩步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大量推廣適宜山區的小型農機具,重點發展機收、機插、機耕技術,大力推廣蔬菜、水果種植和儲存保鮮機械應用,提升太陽能提灌能力。力爭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達到72萬千瓦,農村人均擁有農機動力1.45千瓦以上,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建設農村便民道路700公里;新設和改善農村提灌設備1000臺、4600千瓦,其中,新建太陽能提灌站15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畝,形成與水利工程互補的農田供水體系;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面積0.5萬畝;建成2個農機化示范區;加強農機監管,不發生重大農機安全事故。
(八)推進農業生態保護
一是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圍繞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推廣秸軒直接還田,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質量。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和草原防災減災,開展退化草地綜合治理和修復,促進草原生態保護環境改善;加快推進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強化草畜配套,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積極發展人工種草養畜,提高種草養畜經濟效益。嚴格執行禁漁期制度,推進二灘庫區大庫生態養殖。加強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治理。強化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加強二灘鳥類濕地保護區建設,提升保護區管理能力。堅持農業野生資源保護和利用并重,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能力建設。加大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完善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監測預警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與監測預警,遏制生物多樣性減退速度。二是防治面源污染。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化肥替代減量技術及新型肥料產品、高效施肥新技術與新裝備,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創新集成綠色防控技術,培育扶持專業化防治組織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示范,按照"邊生產、邊治理"的原則,對農用地實施"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分類管理,有效防止耕地進一步污染態勢。在耕地重金屬污染較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較高的重點區域,開展受重金屬污染耕地的綜合治理試點示范。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控與治理,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依法關閉和搬遷禁養區內的違規畜禽養殖場,督促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建設完善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和綜合利用設施,形成畜禽糞污有效儲存、收運、處理、綜合利用全產業鏈。以削減農業源總氮、總磷排放量和減少氮磷進入水體環境為目標,采取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循環利用等綜合措施,強化種養系統內部廢棄物循環利用,降低農業生產對氮、磷化肥的過度依賴,豐富農田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自凈能力。 三是推進廢棄物利用。加快培育秸稈綜合利用新型主體,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推廣秸稈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和快速腐熟還田技術,推廣秸稈“三貯一化”(青貯、黃貯、微貯、氨化)飼料化利用技術,開展秸稈全域綜合利用試點。推進養殖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種養循環農業,推廣“ 豬一沼—果(菜)”高效循環模式。堅持畜禽糞污就近消納利用為主,實現畜禽糞污就地消納循環利用。推廣畜禽糞污第三方治理,吸引市場主體開展畜禽糞污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提高畜禽糞污治理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推廣工廠化堆肥處理、商品化有機肥生產技術,提高畜禽糞污深度加工和利用水平。推進農業化學投入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指導各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廣,提高地膜可回收水平。建設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和無害化處理站,建立處置和危害管理平臺;引導農藥企業向防治服務組織直供大包裝農藥,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實行回收處理。四是建設監測體系。建設和完善耕地質量、重金屬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農作物重大病蟲害、草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農業生態環境監管水平和能力;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提升風險防范與預警能力;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及時準確發布生態環境信息。
(九)加強領導和扶持
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部門堅決貫徹市委決議,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困難,切實制定有利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實,確保領導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推行工作責任制,實現目標管理;要堅持用創新的思維來思考發展大計,做到農業發展要有新思路、農村改革要有新突破、農業對外開放要有新局面、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有新舉措,努力開創新世紀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新局面。二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深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和管理,加大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力度;加強和規范行政許可,完善行政復議工作制度;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示范創建工作。三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重點加大對農業科技、農田水利、畜禽標準化圈舍、農業生態、農業機械、農業信息、農業氣象、農業現代示范園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市場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四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增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調整農業信貸結構,增加農業中長期貸款的比重;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提高貸款標準,延長貸款時間,簡化擔保程序;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合作建立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多種抵押貸款擔保組織和基金;建立健全農業政策性保險及特色農業保險體系,逐步完善保險品種,擴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農業風險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