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區知識產權發展規劃(2012年-2020年)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3-03-06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根據我區“三個集中”發展戰略及“三三三四”發展重點,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為總領,全面貫徹《四川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攀枝花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以提高重點企業、工業園區、優勢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為著力點,努力營造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西區。

  (二)基本原則

  1.合理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原始創新,大力鼓勵和扶持自主創新,促進知識產權的形成;加強對外交流,鼓勵和支持知識產權的引進、消化、吸收,進行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2.企業主體與政府主導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創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強化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與機制,積極發揮政府在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中的協調引導作用。

  3.統籌規劃與分類實施相結合的原則。正確把握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產權發展的戰略需求,統籌制定和實施全區知識產權發展的總體規劃,針對重點領域制訂和實施專項規劃,加強分類指導。

  4.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原則。整體推進我區知識產權事業全面發展,著力突破重點產業、園區、優勢企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工作。

  (三)工作目標

  到2020年,我區知識產權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社會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高,市場主體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顯著提升,力爭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和關鍵技術的知識產權狀況取得突破性進展,知識產權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顯現,建立起有效支撐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產權制度。

  2015年的目標:

  ——專利。全區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2015年年申請量達到6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量的比例達到40%,企事業專利申請占專利申請總量的比例達到70%;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件,專利轉化率達到60%以上;專利實施新增產值達到3億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比重達到45%;全區6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擁有專利權。

  ——商標品牌。積極培育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培育四川省著名商標2件,攀枝花市知名商標6件。積極培育中國名牌和國家免檢產品,培育四川省名牌產品2個。

  ——版權。完成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積極推進企業軟件正版化,加強對圖書、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著作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摸清、挖掘、整理出具有版權價值的民間文藝、傳統知識等地方資源,建立資源數據庫,并建立起一套相適應的版權保護措施。

  ——商業秘密。提高商業秘密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水平,在支柱產業重點企業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商業秘密管理制度,在行業協會及從業涉秘人員中建立起有關商業秘密保護的規章制度,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好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標準。主要工業產品采用國家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達到80%,大宗農產品安全指標采標率達到85%,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100%,實現采標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5%以上,建立1個煤化工按標準體系組織生產的標準化試點企業。

  ——特定領域及其它目標。努力發展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地方產品,積極培育、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開展GAP認證,規范農業生產,積極培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引進選育農業新品種1—2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傳承工作。培育規模以上知識產權試點企業3家以上,知識產權示范學校2個。

  二、工作重點

  (一)完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

  構建分工明確、合作有效的組織機構,健全知識產權執法和管理體制,強化知識產權部門職能,在政策制定與落實等方面賦予知識產權職能部門更多的獨立管理、執法權力。完善知識產權政策法規,做好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及時修訂現有的知識產權政策,盡快出臺可操作性強的有關專利、版權、商標、標準等政策措施,搞好知識產權宏觀分析和戰略布局。建立知識產權信息系統,專門負責知識產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應用,為政府制定全區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推進企業成為真正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的市場主體。

  (二)推動知識產權創造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知識產權創造體系,努力將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引導、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通過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形式,研發出更多可商品化、產業化的知識產權;積極扶持、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支持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境外取得知識產權,重點支持國內外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力爭在若干重點技術領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積極推廣運用技術路線圖、TRIZ理論等先進戰略分析工具和創新方法,促進集成系統創新;加強對馳名商標、著名商標與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培育國內外知名品牌;推動動植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地理標志的申請;支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時代特點作品的創作。加強創造性意識的培養,在基礎教育中全面推行創造性思維教育;普及知識產權知識,鼓勵群眾性發明創造和民間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促進知識產權運用

  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轉化機制,制定促進知識產權轉化的政策措施,努力將知識產權商品化、產業化。圍繞我區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將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和優勢產業;引導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其積極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對知識產權的轉化能力;鼓勵各類專利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擁有人通過技術入股或自主創業等形式進行技術轉移與擴散;建立知識產權融資轉化服務平臺,采取知識產權風險投資、抵押貸款、質押擔保、項目托管等方式籌集轉化資金,促進其產業化;幫助和指導企業充分利用知識產權信息,特別是專利文獻信息,制定實施本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

  (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以司法保護為主導,加大司法懲處力度,依法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提高行政執法保護的水平和效率,有效遏制侵權、假冒、偽劣、剽竊等違法行為。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應急和預警機制,幫助并支持市場主體依法應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國際、國內侵權行為和法律訴訟,增強權利人自我維權意識。加強行業協會知識產權工作,推動建立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等維權組織,建立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和重大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機制。積極推進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加強權利所有者自律,防止知識產權濫用。逐步建立健全司法維權、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知識產權保護監督體系。

  (五)強化知識產權管理

  健全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構,完善知識產權綜合協調機制。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把知識產權管理貫穿于研發、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加強科技工作中的知識產權管理,建立重大科技項目知識產權工作機制,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作為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競爭力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建立健全重大建設項目、經濟活動、社會發展計劃的知識產權審查機制,明確知識產權的地位和作用。加強知識產權服務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快速發展。

  三、工作任務

  (一)實施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戰略

  以四川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為帶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緊緊圍繞釩鈦爐渣、煤矸石、粉煤灰“三座大山”實施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大力推進釩鈦爐渣循環利用一體化,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和粉煤灰、煤矸石等二次資源的優勢,進一步延伸煤焦化等產業鏈,加大焦爐煤氣以及其它工業余熱余氣的回收利用,實施焦爐煤氣“四廠聯網”、“三產聯動”。

  圍繞煤及煤化工、鋼鐵及機械深加工、電力、建材、釩鈦二次資源利用、特色農業等重點產業領域,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優勢特色產業的專利布局。逐步加大知識產權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建立專利聯盟,構建支撐企業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專利池。注重產業集群商標品牌的戰略運用,努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1.煤及煤化工

  抓住“緬氣入攀”的機遇,制定我區煤及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發展戰略,以煤焦化為主導做好煤焦化附屬產品的綜合利用,加快40萬噸煤焦油、華益LNG、翰通100萬噸搗固焦建設,不斷發展壯大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加快天然氣下游產業的研究與應用。

  2.鋼鐵機械深加工

  以鋼鐵、釩鈦材料產業為基礎,發展下游機械加工及裝備制造業。重點圍繞礦山機械、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及總成等領域,加強含釩鈦鑄、鍛件制備技術,制備釩鈦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工藝技術,機械零部件及通用設備制備工藝技術,整車制造及整機制備技術等先進技術引進力度,實行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開發為輔的集成創新模式,以金屬鑄造、煤基還原鐵、機械制造等為依托,力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大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注重知識產權規避及自主創造,鼓勵并支持企業不斷培育機械加工新產品。

  3.二次資源綜合利用

  緊緊抓住我區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廢橡膠固體廢棄物富集的優勢,開展煤矸石綜合利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制磚、煤矸石水泥、煤矸石制其它建材產品、煤矸石復墾及回填、回收有益組分及制取化工產品、煤矸石生產復合肥料)、粉煤灰綜合利用(粉煤灰生產水泥、粉煤灰作水泥填充劑、粉煤灰制建材、粉煤灰提取化工產品)、冶金渣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高鈦重礦渣混凝土、礦渣沙漿、石油壓裂支撐劑、道路回填物,高爐渣制礦棉板、有色金屬回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強高效低成本化的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技術、釩鈦磁鐵礦非高爐還原規模化工藝及裝備、冶金原輔料生產技術及特級再生橡膠工藝研究,提高固體廢棄物利用水平。

  4.建材工業

  整合轄區石灰石、粉煤灰、煤矸石等建材資源,重點發展石頭紙、水泥、粉煤灰制品、煤矸石燒結磚,建成攀枝花市最大的建材基地。

  5.電力產業

  加快推進金沙水電站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工作,形成火電、水電、太陽能發電互補的良性局面。不斷改進提高火電生產過程中的脫硫脫硝技術水平,降低企業污染物排放量;著力于電力生產環節的技術創新和集成技術運用。積極推廣太陽能環保發電在工、農業的綜合應用。

  6.農業和特色生物資源

  重點發展特色水果、早春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水產以及設施栽培、節水灌溉、精準農業、循環農業、農業生態環境控制等區域適宜技術研發。做好觀光農業,高山核桃、花椒、山藥種植,高檔花卉培育、紫莖澤蘭綜合利用和泉水魚、噹噹雞養殖,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模式。

  (二)實施特定領域知識產權工作

  在地理標志、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遺傳資源等特定領域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結合地方資源特點培育新興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

  1.地理標志。普查地理標志資源,大力推進地理標志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特色農產品、特色地方產品的市場化、知識產權化組織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深入發掘傳統知識、傳統醫藥、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藝作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普查調研工作,建立相關數據庫。做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推薦申報工作。完善傳統知識、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措施,實施民族民間文化原生態保護區戰略,加大對民間文藝原地保護力度。合理開發與利用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資源,促進創意產業發展。

  3.遺傳資源。加強遺傳資源的宣傳、保護與合理開發,推動遺傳資源可持續發展。依法保護遺傳資源提供者和保護者的合法權益,防止遺傳資源流失和無序利用。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莊上村、竹林坡村旅游產業,樹立本地旅游品牌,推動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保護。

  (三)實施企業知識產權工作

  積極開展企業知識產權、示范工作,加強企業知識產權宣傳力度,完善企業知識產權制度,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帶動力強、市場競爭力突出的企業。

  1.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的主體。鼓勵支持企業在煤化工等方面,建立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基地,積極引導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合作開展研發,創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業化、產業化,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努力推進企業標準化進程。引導和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全面開展IS09001質量體系認證,取得采標認可和標志備案,加強企業產品標準備案,規范我市商品條碼管理工作。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支持地方標準發布,加強區域煤炭質檢中心建設,盡快在煤化工等優勢產業中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3.加大名牌產品培育力度。鼓勵優勢企業的拳頭產品積極申報省部級名牌產品,提高產品的市場認知率,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市場占有率名牌產品。整合現有品牌,在全區的重點產業和優勢企業中形成一批在全省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逐步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名牌產品群、企業群、產業群,培育更多的市級、省級名牌產品、名牌企業。

  4.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制度。廣泛開展企業知識產權宣傳,鼓勵企業進行專利、商標的申請注冊;注重專利抵押、商標許可使用等知識產權的市場化運營,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重點從協議約束、制度約束、機制引導、法律制裁以及防范和應對侵權訴訟等方面建立起商業秘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擁有較多自主知識產權,甚至形成專利技術標準的企業開展知識產權示范。

  5.強化園區知識產權工作。園區是企業集聚區,通過開展園區知識產權示范,不斷完善園區工作和管理機制,建立園區信息服務平臺和保護平臺,爭創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園區技術創新載體作用,提升園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水平,推進園區成為知識產權產業化密集區。以園區知識產權工作的全面推進,帶動重點企業不斷提升創新、運用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完善區知識產權領導小組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落實各部門、單位的領導責任制和工作責任制,努力做到知識產權管理指揮統一、步調一致。積極制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獎勵政策,將各部門知識產權工作的實施情況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作為對領導小組成員部門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推動知識產權相關部門貫徹實施本規劃規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措施。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認真研究制定并組織實施貫徹落實戰略綱要的行動計劃,確保本綱要各項工作任務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的地方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

  在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科技成果評定、專項資金設立、政府采購、稅收優惠、知識產權入股、風險投資等方面制定相應政策,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發明人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的知識產權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各種財稅手段和政策機制,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加大知識產權資金投入力度,對知識產權工作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

  (三)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環境

  堅持日常宣傳與專項宣傳相結合、普及宣傳與重點宣傳相結合的原則,舉辦各類發明創造、現場咨詢和圖片展覽等活動,開展知識產權培訓或專題講座,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知識產權知識、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全民尊重、保護和創造知識產權的自覺性,提升行政管理部門、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文化,大力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精神,激發全社會的發明創造活力,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保護創造的知識產權氛圍。

  (四)建立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建立本地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職能。搭建技術路線圖、TRIZ理論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專利、商標、版權、標準信息服務平臺,逐步構建全區范圍的技術創新和專利、商標、版權、標準、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等知識創新信息庫,開發主導產業、重點行業的分類知識產權信息庫。圍繞重點產業編制“專利地圖”和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建立面向社會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重點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咨詢,在重點行業或重點產品研發和進出口工作中規避知識產權風險。加強知識產權中介服務管理,規范知識產權服務業市場,吸引市內外知識產權機構參與知識產權代理、咨詢、評估、交易、訴訟等中介服務。加強對行業協會知識產權工作的支持、指導和監督,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涉及行業內部發生的知識產權糾紛、維權等方面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建立誠信信息管理、信用評價和失信懲戒等行業管理制度,完善行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組織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以及協調應對重大知識產權糾紛等工作。

  (五)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

  把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區人才規劃,統一規劃、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教育和人才培訓。加快建立全區知識產權人才庫,有計劃、分期、分批地開展對各級、各類人員的知識產權培訓,大規模培養各類知識產權人才,并注重對各級領導和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的知識產權培訓。強化在專利代理、商標代理、知識產權法律事務代理、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知識產權信息咨詢等方面進行人才儲備和布局。加快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知識產權經營管理人才,重點培養一批懂外語的、熟悉專利和商標的專業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者,培養一支具有較強專業水平、較好職業道德的知識產權工作隊伍。

  (六)擴大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

  建立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制度,積極參與外省市及周邊地區知識產權合作。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以及管理經驗、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加強與國內外知識產權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組織企業、科研院所主動參與國內外有關知識產權組織的相關活動,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積極參與省、市涉及我區主導產業相關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通過交流與合作,吸收先進經驗,完善我區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我區知識產權管理、保護水平,為我區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營造良好氛圍。

  (七)推進知識產權依法行政

  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工作,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促進政務公正、公開、透明。不斷充實知識產權執法隊伍,認真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依法加強對生產、流通領域的監管,加大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進一步加大跨部門執法協作的力度,加強知識產權與公安、工商、文化、質監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的聯系,形成有效的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擴大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水平,為我區“三個集中”發展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