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2-02-08 來源: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序 言
《攀枝花市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集中體現了區委、區政府的戰略意圖和施政方針,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大任務以及保障措施,是東區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綱要》具有戰略性、指導性、政策性和約束性,是政府各部門編制區域其他規劃、實施政府年度計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區委、區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區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十一五”發展目標,統籌實施“四大戰略”[ ],加快推進“四個轉變”[ ],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8?30”地震等突發事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東區經濟運行效益最好、結構調整成效最為突出、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3.5億元(預計,下同),比“十五”末增長74.6%,年均增長11.8%。區屬經濟增加值120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10%,年均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5.76億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長27.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18億元。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6億元,比“十五”末增長92%,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名品名店不斷增加,專業市場更加繁榮,節會經濟蓬勃開展,商務中心區基本形成。工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比“十五”末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傳統產業技改擴能穩步推進,煤基直接還原鐵、鈦深加工、太陽能等產業發展取得突破,“4+2”工業體系[ ]初步形成。農業實現增加值4600萬元,比“十五”末增長70.5%,傳統農業向近郊休閑旅游業逐步轉變,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改革開放效果明顯。行政體制、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醫藥衛生體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等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深入推進。完成了大企業學校、市容環衛及部分城管職能移交。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對外開放戰略,創新招商模式,拓展引資平臺,加強區域合作,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31個,累計到位資金193億元,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奮斗目標。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區主干道總里程比“十五”末增加9.3公里,渡口大橋、雅江二橋、濱江路上段、倮密路、渡口橋南立交等重點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密地二橋建設順利推進。水、電、氣網改造取得明顯進展,2G、3G等通訊建設基本完成。拆除違章建筑41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小街小巷134萬平方米、建成污水處理廠2座、公廁15座,新增綠地16.6萬平方米,植樹造林12480畝,城市綠化率達到44%,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1%,城市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1%,森林覆蓋率達到47.5%。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888元,年均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70元,年均增加58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5平方米。就業與再就業工作扎實開展,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鄉低保人群應保盡保,教育、醫療、司法等社會救助廣泛開展,惠民幫扶體系建立健全,5年累計投入民生工程和為民辦實事經費3.3億元,實施民生工程134項,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累計投入8.2億元,新建和改造學校22所,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獲得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檢查優秀等級,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加強,大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7項,申請專利176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縣(區)稱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新增體育場地59648平方米,新增健身路徑306臺套,建成東華山公園步行梯道及配套設施等群眾健身休閑項目,全民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新建和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更加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處置能力明顯提高。高標準地建成了街道、社區服務中心10個,新建和改擴建社區辦公房60處,搭建了社區服務信息化平臺,建立了覆蓋區、街道、社區的三級社區工作網絡,成功創建“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區”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綜合維穩基礎工作和預防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強,成功創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人民的安全感顯著提升。計生、婦女兒童等其它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第二節 “十二五”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東區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搶抓城鎮化發展機遇,推動中心城區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區的關鍵時期。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和區域發展的形勢,機遇和挑戰并存。
優勢:
中心城區綜合優勢明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基礎設施配套完備,信息網絡快捷發達,具有周邊區縣所不具備的比較優勢。
大企業和科研院所聚集。中央、省、市企業匯集,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資源聚集優勢明顯。
產業發展基礎扎實。釩鈦磁鐵礦采選、冶煉、加工產業鏈完整,服務業種類較為齊全,配套水平較高,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劣勢:
發展空間不足。可用土地資源缺乏,產業發展和城市拓展與土地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
環境制約明顯。環境容量有限,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工業規模擴張受限,部分項目落戶東區難。
機遇:
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國家新一輪十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和財稅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和條件。
全市發展戰略調整帶來的機遇。攀枝花市建設“中國釩鈦之都”和“國家級釩鈦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發展定位,縱深推進“四個傾力打造”[ ]的戰略部署,加快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舉措,將為東區帶來更多有利的發展機遇。
城市擴張帶來的機遇。攀枝花市實施“百萬人口大城市”和城市擴張戰略,將助推東區拉大城市框架,加快新區拓展,擴大城市規模。
重大項目建設帶來的機遇。攀枝花市作為全省次級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兩高兩鐵[ ]、緬氣入攀[ ]、銀江水電站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強化投資拉動,緩解交通瓶頸制約,提升能源供給水平。
關鍵生產技術突破帶來的機遇。煤基直接還原鐵新流程、金屬鈦制取、高鈦型高爐渣綜合利用等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將為產業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挑戰:
周邊地區競相發展的壓力。周邊地區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產業政策較為寬松,發展空間相對寬裕,生產要素的獲得成本較低,發展后勁更加強勢,發展競爭壓力前所未有。
大企業發展重心轉移。攀鋼集團公司和鋼城集團投資重心外移,將導致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與聚集,大企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弱化,經濟保持高速發展難度加大。
社會事業發展任務艱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社會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存在一定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東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市“四個傾力打造”戰略部署,堅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著力構建“高端時尚商務區、陽光花城宜居區、新型工業示范區、城鄉統籌引領區、平安和諧幸福區”,努力把東區建設成為產業特色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整潔、人民生活富裕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區。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著力提升人力資源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區,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堅持突出特色發展。發揮中心城區比較優勢,明確政策導向,突出產業特色,做大做強服務業,做特做優釩鈦產業,做深做精鋼鐵及延伸加工產業,培育和壯大產業集群。
堅持綠色環保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社會節能、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綠色增長[ ]。
堅持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發展速度與質量相協調、投資與消費相協調、城市與農村相協調、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發展與穩定相協調,實現城鄉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有機統一。
堅持共享和諧發展。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環境質量,更加注重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相協調,促進東區經濟社會各領域在發展中和諧共進。
第三節 發展目標
按照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東區實際與未來發展需要,東區“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是:
經濟發展目標
——生產總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0萬元; 第二產業增加值26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7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00億元以上。
——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累計達到370億元以上。
——區屬經濟增加值實現翻番,達到240億元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實現翻番,達到11.5億元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翻番,達到168億元以上。
——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322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0元以上。
社會發展目標
——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
——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7%以上。
——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2平方米。
——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和財政支出同步增長。
——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更加健全。
可持續發展目標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達到國家、省、市控制標準。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35%,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4%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3%,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
第三章 著力構建高端時尚商務區,全面提升三產區域輻射力
立足高端時尚,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差異特色,堅持“生產性服務業高度集聚,民生性服務業均衡發展”的原則,按照“一核輻射、三圈集聚、一帶拉動、五區發展”的總體布局要求,引導產業集聚,促進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努力構建產業結構合理、集聚效應明顯、區域輻射力強、服務功能完善的區域性商務中心區。
第一節 合理布局三產發展空間
商務核心區。炳草崗中央商務區,范圍包括炳一區、炳二區、炳三區。以中心廣場為核心,重點發展名品名店、大型購物中心、樓宇經濟等,構筑都市中央商務區。依托沿江景觀優勢,開發高端精品住宅社區。沿炳三區中央商務大道和校園經濟帶,重點發展品牌餐飲娛樂、高檔酒店、高檔住宅和各類新型商業業態,建設承接城市拓展的商務新中心。
三大商業圈。大渡口—五十四商業圈,以日常生活用品集散為主,重點發展特色專業市場、特色商業街區等,打造城區西部片區的區域商業中心;密地—瓜子坪商業圈,以現代商貿流通為主,打造城區東北部片區的區域商業中心;東風—弄弄坪商業圈,重點發展社區商業,打造城區西北部片區的區域商業中心。
沿江經濟休閑景觀帶。渡口大橋—雅礱江大橋之間的沿江兩岸,以濱江大道和渡金線為主軸,結合銀江水電站建設,以休閑產業為重點,整合現有產業,連點成片,連片成面,打造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沿江經濟休閑景觀帶。
五個產業集中區。密地物流商貿發展區:依托密地現代物流園區,建設輻射周邊城市、以大型專業市場集群為載體的區域商貿流通中心。炳三區科教文化發展區:依托攀枝花學院、釩鈦檢測中心、博物館等資源,形成全市文化、教育、科研、培訓產業集中發展區。華山醫療衛生服務發展區:依托攀枝花中心醫院,打造輻射川西南滇西北的區域性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阿署達近郊休閑度假區:發揮近郊優勢,充分利用陽光資源和阿署達特有的民俗文化,發展都市近郊旅游及養老、運動等休閑產業。大黑山森林休閑度假區:利用大黑山優質森林景觀,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和戶外休閑運動等特色旅游項目。
第二節 改造提升民生性服務業
商貿業。按照建設省際商貿中心的總體要求,以建設城市綜合體為重點,大力發展購物中心、超市、百貨店等現代商貿業態,構建級次分明、互為補充、覆蓋全區的現代商貿網絡。實施“名品、名店、名牌”戰略,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入駐。加快炳三區商務大道、陽光大梯道、渡口大三線文化街等特色街區建設。建成沙壩汽車“4S”店、三森美居等特色專業市場。鼓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貿業,完善社區商業配套體系,促進商貿業提檔升級和規模化發展。到2015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達到60家。
房地產業。圍繞“擴展城區、聚集人氣”的發展目標,加快炳草崗、五十四、瓜子坪、大渡口等重點區域的房地產開發。大力發展商務和商業地產,加快商業口岸開發,促進樓宇經濟發展。加強商品房開發管理,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建設質量過硬、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精品樓盤。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和建,引導房產中介行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物業管理市場體系,規范物業管理秩序,提高物業管理水平,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十二五”期間,新增住房面積200萬平方米以上。
旅游業。突出中心城區承接旅游服務的綜合優勢,著力提升城市旅游服務功能,打造全市都市陽光休閑游憩核心區。按照高、中檔為主,高、中、低檔相結合的要求,加快現有中、低檔賓館的改造,引進全國知名經濟型連鎖酒店3-4家,新建四星級酒店2-3家,五星級酒店1-2家,限額以上住宿餐飲企業達到100家,完善賓館酒店檔次結構,形成配置合理的酒店接待體系。積極推進陽光療養與養老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旅游中介、旅游服務公司做強做大,規范旅游管理,提升服務水平,重點引進和培育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車船公司,解決旅游進出難的問題。逐步構建由市、縣(區)和街道(鎮)構成的三級旅游集散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旅游信息咨詢、便利化旅游交通和網絡化旅游預訂等服務。進一步完善旅游標識系統,規劃和新建旅游游憩街區,努力實現城區環境功能旅游化、設施建設景觀化、文化氛圍特色化。推進旅游景區建設,打造沿江經濟休閑景觀帶(含旅游集散中心)、弄弄溝—大黑山旅游休閑度假區兩個AAA級景區,推進阿署達—玉佛寺AAAA級旅游景區建設。到2015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0億元以上,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別保持12%和20%以上的年增長率。
社區服務業。積極探索社區服務發展新形式,依托社區服務中心,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完善社區服務信息化平臺,配套一批社區超市、便利店、標準化菜店、餐飲店、洗衣店等便民利民網點。發展養老托幼、社區醫療、休閑保健、家庭教育、維修維護、環境衛生、物業管理、職業介紹等社區服務業,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到2015年,創建國家級商業示范社區3個,省級商業示范社區8個,市級商業示范社區20個,零售示范店50個,早餐示范店50個,標準化菜市場8個。
第三節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物流業。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擴大輻射范圍為目標,著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建成密地物流園區、密地糧食物流中心、攀西煙草物流中心等重點物流項目。大力發展建材、家居、醫藥、電子、日用消費品等倉儲、中轉、加工和配送服務。建立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網上物流訂單、電子結算等電子業務,提高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物流外包與第三方物流[ ]發展,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提高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把東區建設成為川西南滇西北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到2015年,建成1個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大型物流園區,培育2-3家覆蓋全市并輻射到周邊城市、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物流企業。
金融業。支持國有金融機構深化改革,鼓勵民間金融組織發展壯大,積極引進國內外股份制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入駐,加快培育各類信托公司、信用擔保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委托理財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搭建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平臺。加快發展小額農戶貸款、汽車貸款、住房貸款以及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符合生產和消費趨勢的金融產品。積極推動金融機構與企業的聯系和溝通,爭取在支柱產業、重點項目上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支持發展證券、期貨交易,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努力把東區建設成為輻射川西南滇西北的金融機構聚集中心、金融市場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到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2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7%。
信息服務業。加強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充分利用轄區的科技人才資源,大力培育數字創意、網絡服務、軟件開發、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信息服務業,支持現有信息服務企業快速發展,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信息服務企業,努力形成新型化、高端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務業集群。加快基礎數據庫建設,推進物聯網研發與應用,提高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工程外包的社會化服務能力。搭建和完善各類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廣泛應用,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打造輻射川滇的區域性信息中心。到2015年,全區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占服務業增加值的8%。
商務服務業。按照服務專業化、功能社會化的方向,積極發展企業管理咨詢、會計、審計、法律、職介、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業,加強商務服務市場監管,促進商務服務業健康發展。到2015年,全區商務服務業增加值達到9億元以上,占服務業增加值的7%。
第四章 著力構建陽光花城宜居區,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吸引力
按照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發展戰略,圍繞“陽光花城”城市定位,突出“四線五片”城市發展重點[ ],堅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協調的原則,加大城市開發建設力度,擴大城區規模,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著力構建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環境優美的陽光花城宜居城區。
第一節 加快城市新區拓展
結合攀枝花市城市總體規劃,按照拉大城市框架、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總體要求,沿四條主線推動新區拓展。一是沿炳四區—炳三區—東華山—五十四一線,承接城市“南移”戰略,推動體育公園、大劇院、三線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適時開展行政中心搬遷建設工作。二是沿渡口橋—密地橋—倮果橋—雅江橋一線,推動沿江兩岸地產開發,打造沿江經濟帶。三是沿馬家田—流沙坡—青龍山一線,實施城市“東擴”戰略,結合園區配套和新區開發,打造規劃設計先進、功能設施完善、交通信息發達、依山傍水的沿江新城區。四是沿弄弄坪—攀密連接線兩側,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套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提升服務功能,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擴大城市建成區面積。到2015年,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以上。
第二節 穩步推進舊城改造
按照增強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增加三產口岸,提升居民居住質量的總體要求,強力推進舊城改造。根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探索舊城改造的新機制、新模式,加強舊城改造系統性研究,制定相關舊城改造政策,采取多種改造模式并用的方法,按照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居民自主主導型等不同形式推進舊城改造工作。充分考慮改造期間被拆遷人過渡房源難的問題,可先行安置、后行改造、滾動進行。穩步推進炳一區、大渡口、五十四、攀密、東風片區的舊城改造。通過舊城改造使人居環境、城市面貌得到較大改善。
第三節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以城市交通路網建設為重點,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建成炳三區—東區城市主干路。積極推進弄弄坪—攀密連接線、炳三區—金江城市干道前期工作,力爭早日動工建成。加強協調配合,推進麗攀高速公路、地龍箐—濱江大道連接線,炳二、炳三、炳四區配套路網等項目建設。逐年分片區對轄區小街小巷進行改造,完善城市交通體系,提升交通承載能力,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暢通快捷的區域交通網絡。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分片區對城市供水、供電、燃氣管網進行改造,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公共照明、停車場所等配套設施,科學規劃和建設城市新區公共服務設施,加大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和改造,全面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第四節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推進生態區建設。圍繞《攀枝花市東區生態區建設規劃》,突出“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打造攀枝花獨特的花卉景觀系統,塑造陽光花園城市形象。沿機場路兩側種植特色花卉植物,打造“陽光花城”空港通道,加強金沙江兩岸造林綠化,打造沿江生態長廊,推進炳草崗大橋橋南、東華山公園、阿署達景區等重點區域的綠化造林。繼續推進天保和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建設工程,落實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管護5.4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6萬畝,實施封山育林1.2萬畝,落實重點公益林1.6萬畝生態效益補償。加強城市小區、企事業單位、道路兩側的城市綠化,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十二五”期間,通過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實現傳統產業生態升級基本完成,生態經濟良性循環機制基本建立,生態區建設基本達標。
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加強市政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炳草崗污水處理廠改造升級,抓好大渡口、小沙壩污水處理廠續建工作,新建馬坎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完善垃圾處理廠綜合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垃圾中轉站和分散垃圾收集點建設,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等,提高環境保護執法、預警和環境災害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嚴格項目建設環境評價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鼓勵企業加大環保治理力度,減少工業廢渣、廢水、廢氣排放。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降低建筑揚塵和噪聲污染,城區空氣質量穩步提高,飲用水合格率100%,聲環境質量達標。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加大對冶煉、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節能改造,加大落后產能、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淘汰力度,推進清潔生產,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集約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新材料等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物流,減少物流服務和物流過程對環境的污染。推動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全部使用清潔燃料,實現廢物集中處理。加強綠色教育,推廣社會節能,倡導綠色辦公、綠色消費,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五節 擴大城市人口規模
優化城市發展環境,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制定和落實吸引各類人員到東區居住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的輻射和影響力。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外來人員落戶條件,妥善解決戶籍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問題。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村改居工作,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到2015年,東區常住城市人口達到50萬人以上。
第六節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以“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為標準,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適應市區管理機制、體制調整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健全城市管理多元投入和管理責任監督機制,理順市區之間、政企之間的城市管理關系,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整合城管、工商、公安、衛生、環保等公共資源,構建大城管工作格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城管系統,實現城市管理信息化和空間可視化。以“四注重、四提升”[ ]要求強化風貌塑造,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堅持抓好城市交通、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市場秩序整治。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城市意識、文明意識,鞏固“雙創”及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成果。
第五章 著力構建新型工業示范區,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競爭力
以打造“中國釩鈦之都”和“國家級釩鈦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為契機,堅持“4+2”工業發展模式,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資源綜合利用為切入點,調整工業空間布局,提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努力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優勢產業規模化。以攀鋼集團公司為龍頭,培育2家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培育3家銷售收入上10億元的地方工業企業,區屬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億元以上。
第一節 優化工業空間布局
按照“退二進三”的要求,將華山原規劃工業用地調整為城市建設及三產發展用地,逐步對流沙坡高新技術園區原有三類工業企業進行改造或搬遷,讓位于都市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和城市建設。高梁坪工業園區向五道河方向拓展,擴大園區規模,為釩鈦磁鐵礦采選及冶煉、釩鈦新材料、機械制造等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合理利用江北棗子坪、東風片區既有資源,有效拓展工業發展空間,提高弄弄坪工業集中發展區的土地利用效率。通過調整、置換和拓展,形成以流沙坡園、高梁坪園、弄弄坪工業集中發展區為主體,符合城市規劃要求、適應工業發展需要的空間布局。
第二節 發展壯大優勢產業
鋼鐵釩鈦產業。鼓勵釩鈦磁鐵礦采選企業進行整合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改造現有落后產能,提高釩鈦回收率,降低能源消耗,支持攀鋼釩礦業公司深度開采系統改造、選礦工藝流程優化改造等項目實施。加快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改造傳統鋼鐵冶煉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支持攀鋼連鑄、板坯精煉、軋鋼系統等傳統鋼鐵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推進煤基直接還原鐵規模化生產、軋鋼技改等重點項目投產達效。加大釩鈦新材料研究和開發力度,打通流程、釋放產能、延伸產業鏈,重點發展鈦錠、鈦材、鈦合金、鈦復合材料、釩基合金、釩電池等釩鈦產品,支持三氧化二釩工藝改造、釩氮合金擴能改造、鈦材及鈦錠深加工、釩鋁合金生產線、高鈦鐵技改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到2015年,形成鋼700萬噸、鐵精礦1000萬噸、鈦精礦100萬噸、三氧化二釩1.8萬噸、鈦錠1萬噸的產能規模。
機械制造業。依托含釩鈦鋼鐵資源優勢,整合機械制造資源,大力發展含釩鈦鍛鑄件、工程機械配件、汽車零配件、家電零部件、冶金備品備件和選礦配套設備。支持地方企業向整機制造專業化發展,逐步形成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專業配套企業為支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機械制造業體系。到2015年,機械加工制品年產能達到8萬噸,機械制造業實現年產值25億元。
靜脈產業[11]。加大表外礦綜合利用管理力度,對現有表外礦綜合利用企業進行整合,培育龍頭企業,支持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表外礦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大高鈦型高爐渣綜合利用研發力度,力爭突破高爐渣提鈦瓶頸并實現產業化。深入研究尾礦庫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力爭在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對提釩棄渣和鈦白廢酸等廢棄資源提取稀貴金屬的產業化利用。豐源礦業、谷田科技兩個百萬噸級產能的表外礦綜合利用項目投產達效。到2015年,達到3000萬噸/年表外礦開發利用規模。
都市型工業。按照突出特色,服務城市的總體要求,重點發展食品飲料、家具制造、汽車維修、包裝印刷、工藝禮品、旅游紀念品等都市型工業,積極拓寬領域,逐步實現都市工業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到2015年,都市型工業年產值達15億元。
第三節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
生物產業。利用攀枝花及其周邊豐富的特色生物資源,發展咖啡、塊菌、木瓜等特色產品深加工,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到2015年,實現塊菌、木瓜酶等系列保健食品和特色中藥飲片產業化生產,年產值達2億元。
新能源產業。利用豐富的光熱資源,引進和扶持企業從事光伏產業,推進10MW太陽能示范電站、光電光熱建筑一體化等示范項目建設。加快太陽能應用步伐,大力發展太陽能熱水器、釩鈦黑瓷集熱板、太陽能燈具等各類應用產品。推進年產200MW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5萬臺太陽能熱水器生產線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生物質能應用及其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到2015年,新能源產業年產值達15億元。
第四節 打造百億產業園區
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契機,加快推進園區的開發和建設。修訂園區發展規劃,拓展發展空間,調整用地結構,新增園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積極探索多主體、多級次、多種融資方式的新型開發模式,加快園區道路、供電、給排水、垃圾回收、固體廢棄物堆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園區信息、物流、資金、技術等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園區軟硬件環境,提升園區檔次和吸引力。明確產業導向,細化功能分區,拓展新興產業,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功能區集中。制定落后產能和淘汰企業退出機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強園區承載能力。規范園區準入標準,加強管理服務,扶持培育優勢企業,明顯提升園區綜合實力,把園區建設成為地方工業發展的主要平臺,生產性服務業的拓展空間,科技孵化的重要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年銷售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
第五節 強力推進地企協作
圍繞“服務大企業,促進大發展”工作思路,進一步創新協作思路,探索協作辦法,拓展協作領域,推動東區經濟快速發展。積極完善聯系溝通、項目合作、采購產品“本地化”等協作機制,深入推進地企協作貿易、新建項目、主輔分離、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以項目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加快發展,以優惠的條件、優質的服務,為大企業新建、改擴建項目以及主輔分離提供政策支持和生產要素保障,推動大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主動做好大企業周邊環境、工農關系、職工生產生活、社會穩定等協調服務工作,努力為大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以大企業的發展帶動地方工業快速發展。到2015年,地企協作貿易額達到40億元,新引進與大企業有協作貿易的外地企業到東區注冊25戶以上。
第四節 打造百億產業園區
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契機,加快推進園區的開發和建設。修訂園區發展規劃,拓展發展空間,調整用地結構,新增園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積極探索多主體、多級次、多種融資方式的新型開發模式,加快園區道路、供電、給排水、垃圾回收、固體廢棄物堆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園區信息、物流、資金、技術等服務平臺建設,優化園區軟硬件環境,提升園區檔次和吸引力。明確產業導向,細化功能分區,拓展新興產業,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功能區集中。制定落后產能和淘汰企業退出機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強園區承載能力。規范園區準入標準,加強管理服務,扶持培育優勢企業,明顯提升園區綜合實力,把園區建設成為地方工業發展的主要平臺,生產性服務業的拓展空間,科技孵化的重要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年銷售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
第五節 強力推進地企協作
圍繞“服務大企業,促進大發展”工作思路,進一步創新協作思路,探索協作辦法,拓展協作領域,推動東區經濟快速發展。積極完善聯系溝通、項目合作、采購產品“本地化”等協作機制,深入推進地企協作貿易、新建項目、主輔分離、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以項目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加快發展,以優惠的條件、優質的服務,為大企業新建、改擴建項目以及主輔分離提供政策支持和生產要素保障,推動大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主動做好大企業周邊環境、工農關系、職工生產生活、社會穩定等協調服務工作,努力為大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以大企業的發展帶動地方工業快速發展。到2015年,地企協作貿易額達到40億元,新引進與大企業有協作貿易的外地企業到東區注冊25戶以上。
第六章 著力構建城鄉統籌引領區,全面提升城鄉發展融合力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實踐統籌發展機制和模式,整合城鄉資源,統籌城鄉規劃、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縮小城鄉差別,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一節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
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要求,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推進華山、沙壩、阿署達、倮果、攀枝花等村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鼓勵統一建房,集中安置,實現集中居住率達到50%以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水、電、路、氣、信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網絡,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和林地有序流轉,積極盤活農村存量土地,實現土地集約利用。
第二節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基礎,以節地、節水、節種、節能和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為發展理念,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重點抓好新希望集團農業基地、秦氏咖啡種植示范園、安國冬棗、干熱河谷人工動植物群落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強化龍頭企業帶動效應,提升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倉儲及高檔包裝的能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鼓勵和扶持弄弄溝—大黑山沿線村民統一按規劃新建、擴建、改建農房為星級農家樂和鄉村酒店,推動近郊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新農村建設格局。
第三節 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以農業生產服務、農產品流通和休閑觀光農業為重點,增強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平臺,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力度,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農村專合組織,鼓勵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和股份經營,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土地開發和經營的模式,在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第四節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借鑒城市社區管理模式,整合農村社區服務資源,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疾病防控體系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實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工程。全面提升農村社區計劃生育、文化體育、治安管理、防災減災等各項事業水平,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對村民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積極引導勞動年齡段內的農村居民按規定參加保險,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第七章 著力構建平安和諧幸福區,全面提升社會和諧凝聚力
以提升城市軟實力為著眼點,加大投入力度,圍繞“四個中心”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強化政府職能轉變,突出社會管理創新,提高服務效率,逐步建立覆蓋全區、布局合理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第一節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區域科技中心。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強化政府引導扶持,建立以企業、科研院所、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為骨干支撐、功能完善的科技研發平臺,實現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資源共享。實施內引外聯,積極開展重大產業應用技術研發,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等核心關鍵技術和機械制造等領域取得突破,引進和推廣一批先進實用技術,為經濟發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發展科技服務產業,鼓勵科技檢索查新、專利代理、技術交易、技術評估和科技金融等服務開展。大力發展科普事業,加大科普功能設施建設,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質。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專利孵化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建設區域教育中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成功創建省、市、區級示范幼兒園各1所、5所、10所。重點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質量和水平,實施教育教學試驗、教育名師、學校品牌三大工程,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優秀管理干部,培養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名牌教師,建成省、市級實驗教學示范學校和現代教育示范學校各2所。發展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機械制造、旅游、物流等應用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把東區建設成具有均衡化、現代化、品牌化優勢的,聚集效應明顯、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教育中心。
建設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整合現有衛生資源,建立以社區衛生、疾病控制、婦幼衛生、農村衛生、醫療救助為主的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反應和重大疾病、傳染病預防控制能力。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宜、功能健全的“15分鐘健康圈”。加強藥品價格和醫療服務價格的監督檢查,切實落實醫療救助,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提高居民醫療滿意度。加大對轄區醫院在專科建設、設備購置、人才激勵上的投入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形成學科優勢,打造區域醫療品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促進有序競爭。鼓勵轄區醫院擴大對麗江、楚雄、涼山等周邊地區的醫療服務,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力爭在3-5年內形成以東區幾大醫療機構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醫療產業集群。
建設區域文化體育中心。加強轄區文體基礎設施建設,新增一批小廣場和公益性文體活動場館,探索提高現有文體設施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徑,擴大群眾文體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組織和舉辦各類體育活動,壯大體育總會,組織和發展專業體育協會,激發體育事業活力。積極培育體育產業公司,以體育賽會、戶外運動休閑為重點,著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體育健身娛樂品牌,全面推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整合攀枝花歷史和現代文化資源,充分發揮攀枝花“移民城市”和“工業強市”的文化背景和資源,強調文化產業與現代工業及現代服務業的互動,大力發展文化娛樂、工藝美術、文化旅游、動漫游戲、會展、影視、演藝等文化產業項目,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聚集區。加強市場的建設與管理,規范文化、體育、影視、新聞出版等產業市場秩序,促進文化體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體育中心。
全面發展其他社會事業。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建立健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導向機制與養老保障機制,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提高人口素質。認真做好物價、審計、統計、質監、監察、交管、信訪、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檔案、史志、民族、宗教、人防、工商聯、殘聯、對臺、僑務、保密、國家安全、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防災減災等其他工作,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第二節 著力改善民本民生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大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就業容納能力強的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勞動者通過彈性就業等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加強職業培訓和擇業觀念教育,把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全區新增就業人數2萬人以上。大力實施創業行動計劃,不斷擴大創業培訓覆蓋面,建立創業孵化基地,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全面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爭創國家級創業型城市。重視再就業培訓,推進復合型技能培訓,形成“培訓—創業—吸納”的良性發展機制,完成3萬人次的培訓計劃。建設東區人力資源市場,搭建綜合性、高水平、符合用工市場需要的人力資源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認真執行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制,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級分配中的比重,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提高收入水平,保護合法收入。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居民、企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全覆蓋。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覆蓋面,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快完善和實現社會保險關系的跨地區、跨險種的轉移接續,繼續探索基本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建設,建立社會保險城鄉一體化通道。積極鞏固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進一步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提高保障水平。強化社會保險資金的監督管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切實解決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難問題。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進一步加強勞動維權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改善執法條件,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廣泛開展社會救助。加大政府幫扶投入力度,建立東區困難人群數據庫,提高救助標準,擴大救助覆蓋面,積極開展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法律等專項幫扶救助工作。積極倡導社區互助服務,通過經常性的“一對一”幫扶、“送溫暖、獻愛心”捐贈等社會救助活動,搭建社會扶貧救助平臺,完善扶貧救助工作機制,實現困難人群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就、殘有所助,不斷提高低收入人群生活質量。
深化和諧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開發居民小區的社區服務配套建設,新建一批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活動場所。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和志愿者服務隊伍建設,開展社區社會工作者試點工作。探索社區居委會與小區物業管理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新機制,創新管理體制,推進和諧社區居民自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加強社區非營利性公共管理和公益性服務,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增強社區凝聚力。
創新社會管理。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健全群眾權益維護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平臺,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健全對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理體系。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人群幫教服務工作,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制,加強社區警務、群防群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廉潔執法,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范、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鞏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成果,全面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基層基礎,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第三節 加強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
強化民主法治建設。完善政府決策運行機制,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進程;推行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充分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深入開展“反腐倡廉”,促進社會風氣好轉。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市民法治觀念,形成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良好風氣。
培育社會文明風尚。認真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良好社會道德風尚。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努力建設全區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倡導文明言行,推進多層次、多樣化的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創建活動。進一步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完善 “三結合”教育網絡,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普及文明禮儀常識,在全區上下形成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第八章 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以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著力點, 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面利益的融合點,擴大對外開放實效。
第一節 深化改革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設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降低行政成本,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公眾參與度,加強行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完善行政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深化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運轉穩定、重點和應急支出,增加對解決“三農”問題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嚴格執行政府投資項目決策程序,完善投資核準和備案制度,健全政府投資項目代建、財政評審和公示制度,提高政府投資效益。進一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公共領域的社會投資,創新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機制,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控制資源。建立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有效防范政府債務風險。
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教科文衛體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在事業單位內部建立有效的約束和競爭激勵機制,提升管理水平。
加快要素市場改革。大力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和機制。對水、電、氣、油、醫療衛生、經濟適用住房、教育等壟斷性、公益性城市公共產品,完善聽證制度,規范監管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醫療廢物處理收費制度,建立起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新機制。健全市場價格監測體系、預警預報及應急處理機制,規范市場準入和市場競爭秩序,加強市場監管。
第二節 擴大開放
加強區域合作。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立足東區的區位、產業等優勢,瞄準“大攀西”,尋求大平臺,密切與省內不同地區及近鄰地區的合作,主動融入川南經濟區、昆明經濟帶、成渝經濟區,積極開展國內城市間的合作交流。緊緊抓住“兩高兩鐵”建設機遇,主動加強在商貿、物流等方面與沿線鄰近地區的合作,形成區域發展協同效應。加強以信息溝通、政策協調、爭議解決為重點的長效合作機制建設,加強政府間定期磋商、交流學習,促進區域全方位合作順利實施。
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攀鋼釩等現有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培育3-5家新的外貿企業,增強競爭新優勢。按照市場導向和自主決策原則,鼓勵中冶實久等各類所有制企業到境外投資合作,發展海外工程承包,積極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項目合作。鼓勵企業到區域外合作開發資源,多渠道建立區域外資源供應基地,拓展企業生存空間。
創新招商模式。完善《東區鼓勵投資產業目錄》,加大招商力度,積極探索和創新招商模式,完善招商責任分工機制,建立健全項目包裝儲備、資金保障、招商評價和目標考核激勵機制,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
第三節 加快非公經濟發展
堅定不移地扶持非公經濟做大做強,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鼓勵和支持非公經濟加快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進非公經濟向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抓住國家進一步擴大非公經濟準入領域的機遇,鼓勵非公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文化產業等領域。重點扶持一批實力較強的非公企業介入釩鈦新材料、機械制造、太陽能等新興產業,推動非公經濟蓬勃發展。到2015年,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速達到15%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
第九章 規劃的實施保障
第一節 規劃協調
完善由規劃綱要、專項規劃共同組成的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增強綱要對各類專項規劃的指導性。遵循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同級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加強對發展目標、政策措施、空間布局、重大項目等方面的銜接,確保實現總體目標一致、空間配置協調、時序安排統一,增強規劃實施成效。
第二節 人才保障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以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為核心,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調整優化人才結構,形成一支適應東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競爭優先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落實國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利用工作,推進人才事業全面發展。
第三節 項目帶動
根據《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規劃、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和建設工程。抓好 “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的跟蹤落實,扎實做好項目前期,推進項目開工建設。加強項目的策劃、論證、包裝,充實完善項目儲備庫,保持項目的前瞻性和連續性。做好項目的市場推介,引導社會資本進行項目建設和開發,通過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增強發展后勁。
第四節 財力支撐
積極培植稅源,挖掘非稅收入潛力,強化稅收征管,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不斷增加全區的可用財力。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科學劃分預算收支范圍,突出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積極探索銀行貸款、政府債券等各類融資方式,緩解財政支出壓力。確保財政重點投向社會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綠色環保產業等領域,為規劃實施提供基本財力保障。
第五節 監督實施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根據規劃實施過程中情況和環境變化,調整優化實施方案。政府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面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廣大人民群眾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意見建議,確保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