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06-10-27 來源:市政府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2006年1月10日在東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區政府常務副區長 熊啟高
各位代表:
受區政府委托,現在我向大會作關于攀枝花市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未來五年,是東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立足區情,展望未來,制定并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對實現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1、“十五”期間主要成就
過去五年,我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經濟總量五年翻番[1]”和“富民升位”目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攀鋼三期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第三產業穩步發展,專業市場建設成效明顯。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特色農業邁出新步伐。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05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30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4.9%,較“九五”快11.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1.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4.5%。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勝利抗擊了“非典”疫情,社區建設成效突出,人口增長得到合理控制,成功創建了“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四川省社區建設示范區”、“四川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釩鈦資源、新材料科技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普九”成果得到鞏固提高,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文化、體育、國土、審計、統計、檔案、民族、宗教、殘疾人、婦女兒童、“雙擁”、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實施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和退耕還林工程,市區視野區荒山綠化、城市綠化、沿江綠化成效顯著,加強了“三廢”治理,完成了礦業秩序專項整治,城市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強化小街小巷日常管理,“臟、亂、差”現象得到初步治理。積極做好舊城改造和違章建筑物拆除工作,城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深入開展“迎冬旅、創國優”,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總體形象進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加大,廉租住房補貼逐步實施,轄區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交通、通信發展迅速,居民對外交往更加便捷。食品衛生狀況不斷改善,群眾性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居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用于教育、旅游、汽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消費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社會保持穩定。“四五”普法深入開展,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推進,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深入貫徹,社會風尚日趨良好。社會治安聯防網絡基本健全,綜合治理卓有成效,治安形勢總體良好。
2、“十一五”期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面臨的機遇。隨著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2],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將為發展所需資金、技術、市場拓展新領域;隨著西部大開發向縱深推進,資源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攀西地區作為重點開發區域,將為資源綜合開發帶來新機遇;隨著攀枝花逐步建成川滇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大城市,將為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隨著攀鋼逐步建成現代化優質鋼生產基地、釩鈦資源研發生產基地,將對區屬工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隨著交通、電力等制約瓶頸逐步緩解,將為加快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必然帶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投資多元化,將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面臨的挑戰。國民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產業鏈短,產業集群弱,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高,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資源約束加劇,土地供應緊張,生態環境容量[3]有限,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突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功能不夠完善,配套服務水平不高;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嚴峻,富民任務十分艱巨;發展軟環境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3、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緊緊圍繞“三個翻番[4]”,統籌實施“四大戰略[5]”,全面建設“三個東區[6]”,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力爭用5—15年把東區建設成為“以近郊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以釩鈦鋼鐵和制造加工為主的特色工業強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區域性商務中心區”、“以人為本‘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區域性居住中心區”。
4、基本原則
——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東區在今后五年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要在全省位次有所上升,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同時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三次產業、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在調整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優化結構。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堅定不移地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地扶持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做大做強。
——堅持以完善中心城區功能為載體。以城市為依托,把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放在突出位置。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生產力空間布局要與城市建設規劃相銜接。城市發展要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加快資源開發型城區向綜合服務型城區轉變。
——堅持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抓手。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轉變依靠資源過度消耗和資金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7],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8]。
——堅持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根本出發點。必須努力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讓全區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必須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設,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必須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主要預期目標
5、總體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協調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10年,經濟總量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社會事業更加進步,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態更加良好,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寬裕。
6、經濟發展目標
——生產總值[9]達到26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農業增加值達到3400萬元以上,年均增長5%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9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建筑業增加值達到9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5 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人均生產總值突破8萬元。
——區屬經濟增加值[10]達到11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區屬工業4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8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0%左右。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實現2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左右;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累計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左右。
——本級財政收入達到3.4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7、社會發展目標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社會保險基本達到全覆蓋。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
——科學研究與發展(R&D)[11]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左右,科教文衛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左右,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人均體育場地設施占地面積達到1平方米以上。
8、人民生活目標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0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左右,年均增長10%左右。
——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12]降到0.4以下。
——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歲左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左右。
9、生態環境目標
——市區視野區綠化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左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13],“三廢”綜合利用率逐步提高。
四、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構建城市主體功能區
10、劃分依據和控制要點。根據東區自然地理狀況,通過對經濟、人口、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將全區劃分為五個主要功能區。各功能區要協調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按照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突出有限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快功能置換,推動人口、產業、生產要素向相應功能區集聚,形成發展新格局的大體輪廓和調控框架。
11、商務中心區。主要指具有較好開發建設基礎和條件,具備較強的經濟、人口集聚能力的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炳草崗和大渡口—五十四公里片區。依托現有基礎,發揮綜合配套優勢,重點發展現代物流[14]、旅游、房地產、信息服務、餐飲娛樂、金融保險、郵電通訊等服務業,逐步建成經濟發達,商貿繁榮,功能齊全,文明和諧的商務中心區。
12、新型工業區。主要指工業基礎較好,產業相對集中,資源相對配套的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江北片區的弄弄坪、棗子坪、瓜子坪、高梁坪和江南片區的流沙坡等區域。依托攀鋼(集團)公司、第十九冶金建設公司、鋼城企業總公司等大型企業,重點發展優質鋼、釩鈦、機械制造加工等產業。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升產業層次,推廣清潔生產 [15],發展循環經濟,建成新型工業區。
13、行政文教區。主要指黨政機關所在地,教育、科研、文化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炳三區和炳二區的一部分。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積極推動新區開發,將其逐步發展成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空氣清潔,適宜工作、學習、生活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
14、農業休閑觀光區。主要指緊鄰主城區,具有旅游觀光和現代農業發展潛力的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阿署達、沙壩、青龍山一帶。重點建設萬畝亞熱帶特色水果、熱帶觀賞型植物,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業。
15、生態保護區。主要指自然植被保存較為完好,不適宜大規模開發的區域。區域范圍主要包括東區后山,攀枝花公園后山,機場路以上,沿金沙江、大河溝兩岸,大黑山森林公園、硫磺溝、弄弄溝、涼風坳沿線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重點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涵養水源,加強自然調節功能,使之成為主城區良好的生態屏障。
五、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
1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認真實施“農村三年發展規劃[16]”,依托近郊優勢,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抓好農民新村建設,逐步建成以近郊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區。
——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將農業用地逐步調整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將農村戶籍人口逐步轉移為城市戶籍人口,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農村村委會向城鎮居委會過渡;將農村勞動力盡快向非農產業轉移。
——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繼續完善和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保護農民既得利益。加快倮果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對農民教育和技能培訓力度,拓寬農民就業渠道。落實農村征地拆遷安置補償政策,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利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近郊休閑農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農村和諧。重點打造阿署達、沙壩、弄弄溝等農民新村示范點。
17、構建特色工業強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17],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力爭使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進入產業分工的高端領域,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達到60戶以上,不斷提升工業競爭力,逐步建成以釩鈦鋼鐵和制造加工為主的特色工業強區。
——鋼鐵工業。為大企業的生產、生活營造寬松、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攀鋼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力度,優化產品結構,擴大生產規模,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本部鋼鐵生產能力達到600-650萬噸。重點推動攀鋼擴能配套工程建設。區屬工業圍繞攀鋼提高配套服務能力,重點發展冶金原輔料和鋼鐵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
——釩鈦工業。把發展釩鈦工業作為建設特色工業強區突破口,提高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豐富的釩鈦資源,加大科技攻關力度,采用先進采選技術,提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率,重點發展氧化釩、釩合金、釩電池、鈦白粉、鈦金屬及制品,形成釩鈦產業集群。
——化學工業。引導企業應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加大對煤炭、石油、廢氣、廢水的開發利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減輕對環境污染。發展以基礎化學原料、有機合成材料、高檔涂料、化學試劑和助劑等為重點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拳頭產品。
——機械制造業。把發展機械制造業作為工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整合現有機械制造加工能力和優勢技術資源,引進優勢企業,充分利用優質鋼系列產品,大力發展冶金建筑工程設備、金屬結構件、集裝箱配套部件、通用零部件和“小五金”制品等為重點的制造業。
——其他工業。抓好工業“三廢”的循環利用和開發,大力發展環保型產業。服務城市需要,發展食品、服裝、家具、包裝印刷、旅游產品等都市服務型工業。
18、構建區域性商務中心區。把“三產富區”戰略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應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餐飲、商貿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旅游業、房地產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社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培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逐步建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區域性商務中心區。
——現代物流業。以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為依托,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引進和培植一批第三方物流[19]企業,大力發展鋼材、煤炭、礦石、建材、糧油、煙草等大宗商品的倉儲、中轉、加工和配送服務,逐步把東區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的區域性重要物流中心。重點加快密地火車站進出口商品倉儲批發交易中心、攀西煙草物流中心等項目的規劃建設。
——旅游業。以“陽光休閑•運動健康”為主題,積極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20],努力把東區建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轉站。加強城市景觀、工業旅游、農業觀光、生態旅游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開發旅游產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努力爭取承辦大型會議和體育賽事,促進會展業、體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提高旅游配套服務水平,以吃、住、購、娛為重點,規劃、新建、改造一批中高檔餐飲、購物、休閑、娛樂設施;對現有賓館、酒店進行改造提升,新建一批星級賓館、酒店。按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全市領先的要求,在阿署達、沙壩高起點規劃建設體現我市移民文化特點的都市鄉村公園。
——房地產業。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以逐步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以住房市場化為取向,使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把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作為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給體系;加強物業管理,完善配套設施,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重點加快推動炳三區、炳二區、龍珠小區、金華小區、云華山水城市花園、華山商住街、東風景秀、樊華商貿城等項目的開發建設。
——信息服務業。緊跟信息化發展步伐,建設高速、寬帶、大容量的信息網絡,加快電子政務、電子社區、電子商務建設,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輔助設計與制造、企業管理、遠程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應用,提高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大力促進咨詢、評估、會計、審計、法律、設計、廣告和市場調查等中介服務業發展。
——金融保險業。支持國有金融保險機構深化改革,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加快發展,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金融保險機構入駐東區,建立多元化、規模化的市場體系,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積極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規范產權交易市場,鼓勵企業上市,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加強銀行與政府、企業的聯系,爭取在支柱產業、重點項目上獲得更大的貸款支持。積極發展信用擔保機構,努力在銀行與企業間架起良好溝通平臺,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引導居民增強保險意識,鼓勵保險機構開展新的符合居民需要的險種,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社區服務業。制定社區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現代社區服務發展機制。圍繞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大力創辦各種社區服務業,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重點加快養老托幼、社區醫療、休閑保健、家庭教育、維修維護、環境衛生和物業管理等服務業的發展。
19、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戰略重點,健全科技開發、融資、信息等服務平臺,堅定不移地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做大做強。全方位擴大準入領域,除國家明令限制的投資領域外,全部對民間資本開放。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0、總體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今后一段時期內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解決資源、環境、土地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和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1、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方針,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采選、冶煉技術,降低資源消耗。推進尾礦、高爐渣、廢次材的開發,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推廣清潔生產,加大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從源頭上減少廢物的產生,加強對“三廢”的綜合回收利用,開發后延產品,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配合搞好土地利用規劃,加強對開發建設工程的監督管理,節約土地,杜絕閑置浪費,提高單位土地利用價值。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倡導綠色消費,鼓勵使用綠色產品,抵制鋪張浪費。努力爭取循環經濟試點。
22、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市區視野區不再布局重化工業,防止新污染源產生,加強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減少廢物排放。加快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市區視野區荒山綠化、綠色通道及防護林網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建城市生態屏障。盡快促成金沙江沿岸、大河溝、弄弄溝流域環境整治。建設生產、生活污水處理廠。配合開展交通道路揚棄物和居民住宅區噪聲的治理。增強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23、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作為科技工作的核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載體。政府加強引導扶持,以企業為主體,發揮科研院所作用,圍繞重點產業攻關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為經濟發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鼓勵地方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品牌意識。
七、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完善中心城區功能
24、總體要求。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主線,以完善中心城區功能為載體,加快城市開發建設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逐步建成以人為本“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區域性居住中心區。
25、構建大城市骨架。以提高路網整體效率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重點,著力構建大城市骨架。為炳草崗大橋二期、新密地大橋建設搞好相關協調服務工作。做好“炳巴路[21]”、“炳南路[22]”、“攀弄路[23]”、“黑弄路[24]”和“華南大橋[25]”等路橋項目建設的論證工作,爭取納入上級建設規劃。通過交通建設,加快沿線區域城市開發,努力促成由點、線狀發展向塊狀發展轉變。
26、打造城市新亮點。以“規劃設計一流、功能設施一流、區域環境一流”為目標,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明確事權劃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炳二區、炳三區、二街坊、建設街等重點區域的開發,分步實施大渡口片區舊城改造,加快沿江生態建設與開發,力爭通過一段時間努力,把金沙江沿岸打造成為生態休閑長廊,把大渡口片區打造成為攀枝花的城市新名片,把炳草崗片區打造成為川滇毗鄰地區發展的前沿陣地,構建功能分區明顯,天清地凈,環境優美,商貿發達的城市新亮點。
27、提升城市品位。加強協調,積極推動江北片區水、電、氣管網公用公益設施改造,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按照城市建設規劃要求,積極開展協調服務,鼓勵投資建設一批高檔樓宇和獨特性建筑,打造城市標志性景觀。引導開發商在居民集中的居住區,依法布局配套的小綠地、小游園、小廣場、停車場和公益設施,優化人居環境。努力形成“陽光森林城市”的總體形象、淡雅明快的城市主色調、典雅壯觀的城市建筑風格。深刻挖掘開發建設歷史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內涵和移民城市文化底蘊,把握時代發展氣息,體現現代化大城市風格,積極培育、塑造“親和包容•開拓奮進•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
28、加大社區建設力度。充實和完善社區基層組織,推行社區工作準入制,逐步實現居民自治。把社區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建設同步進行,社區建設總體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加大投入力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興建一批社區服務中心(站)。增加社區工作經費,逐步提高社區干部的待遇,為社區工作有效開展創造條件。完善社區服務網絡,擴大社區服務覆蓋面。推動居民居住向小區集聚,社會管理向社區集中,逐步實現居民生活社區化。圍繞“為民、便民、利民”宗旨,發展一批社區服務實體,進一步豐富社區服務功能。積極創造條件,規劃建設一批小廣場和公益性文體活動場館,滿足社區居民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健身活動的需要。引導社區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社區。
29、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明確事權,逐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構建規范的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引導項目建設符合城市規劃,促進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有序。加強市容市貌整治,深入實施“美化、亮化、凈化、綠化”工程,著力塑造城市形象。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出分類指導,加強土地等公共資源的管理,實現效益最大化。加強對流動人員的關愛和管理,做好城市無著落人員的救助工作。加強對市民的教育,引導樹立良好的城市意識、法治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建立完善城區防災減災系統和緊急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增強城區整體防護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八、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30、總體要求。按照“五個統籌”要求,把社會事業發展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加大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3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優化整合轄區教育資源,規劃新建、改造提升一批教育基礎設施,著力打造一批區域名校,確保“兩個增長”,努力實現“雙高普九[26]”。進一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規范和促進民辦教育。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技能型實用人才培養,擴大中、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促進一般勞動力向技能型勞動力轉變。廣泛開展創建“學習型社會[27]”活動,構建現代終身教育體系。
32、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大配合協調力度,加強文體基礎設施建設,促成攀枝花大劇院、市中心圖書館、大渡口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等標志性文體基礎設施盡快開工建設。爭取建立東區地擲球基地、沙灘排球冬訓基地。拓展社區文體場地,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發揮各級文化宣傳陣地作用,豐富社區、企業、校園等各個層面的群眾文化生活。繁榮文藝創作,努力推出體現東區歷史文化內涵、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文藝精品。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凈化文化市場環境。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發展旅游文化業、大眾娛樂業、體育健身業,培育骨干企業,形成多元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格局。
33、大力發展衛生事業。以現有衛生資源為依托,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救助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反應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使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到達社區衛生服務站滿足一般性就醫需求。關愛低收入群體,開展醫療救助。加強醫藥價格和收費的監督檢查,下大力氣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廣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強化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確保人民身體健康。
34、大力發展其他社會事業。統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做好國土、審計、監察、體改、物價、統計、質監、信訪、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交管、檔案、民族、宗教、人防、殘聯、對臺、僑務、保密、“雙擁”、國家安全、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防震減災等工作。
九、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和諧東區建設
35、總體要求。緊緊圍繞“三個東區”建設,以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擴大就業、理順分配關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著力點,暢通訴求渠道,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系,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社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
36、提高人口整體素質。繼續維持低生育水平,優化計劃生育服務,降低初生嬰兒死亡率、殘疾率。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義務教育以素質教育為重點,職業教育以適用技能為重點,成人后續教育以提高應用能力為重點。人才管理以“三支隊伍[28]”建設為重點,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確保人才數量穩步增長,人才質量穩步提高。
37、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群眾業有所就,每年新增就業崗位6000個左右。規范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居民就業營造良好平臺。引導樹立新的就業觀念,鼓勵自主創業,重點解決好大中專畢業生、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失地無業農民、“4045[29]”困難人員就業問題。
38、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職工、行政機關職工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以及全社會利益分配協調機制,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保護一切合法收入。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注重發揮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努力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加大對城鄉貧困人口和無力致富人員幫扶。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城鄉之間收入和公共服務差距過大問題。
39、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實施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設,2008年前基本建成區—街道(鎮)—社區(村社)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堅持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配套,建立起廣覆蓋、多層次、多渠道的區域性社會保險體系,推動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保合一,努力實現全覆蓋,讓人人都享有社會保障。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居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適當提高社會保障標準,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城鄉居民。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機制,加強救災物資儲備,提高對突發性災害應急響應和救援能力。
40、廣泛開展社會救助。完善扶貧救助工作機制,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生活質量。倡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富裕群體開展經常性“送溫暖”、捐贈等社會救助活動,引導和鼓勵建立社會慈善機構。開展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城鎮特困群眾解決基本生活、子女上學、醫療、就業、廉租住房和法律訴求等方面實際困難,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就、失業有保、殘有所助”。
41、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充分發揮信訪、婦聯、司法、工商、勞動仲裁等方面作用,建立通暢的利益訴求渠道,切實解決在工資拖欠、征地補償、房屋拆遷、企業改制、部門執法、教育和醫療收費等環節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關心下一代成長,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尊重老年人,關心老年人生活。
42、深化平安東區建設。進一步深化社會治安整體聯動防范工程,健全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有效工作機制。堅持“打防并舉,以防為主”,層層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把社會治安作為城市管理重點,常抓不懈,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化解工作,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防止引起社會不穩定。努力探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切實消除各類安全隱患,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3、加強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政府決策運行機制,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推行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做好普法工作,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繼續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多層次、多樣化的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活動。加強科學知識宣傳教育,反對封建迷信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十、規劃的組織和實施
44、更新發展理念。堅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把東區發展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謀劃、去推動。進一步增強城市意識、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牢固樹立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競爭力理念,牢固樹立市場配置資源理念,牢固樹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理念。
45、深化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歸根到底靠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完善政府決策機制、推行政務公開和依法行政,簡化、規范行政審批,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宏觀調控能力。遵循政事分開原則,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理順政府、企業、事業單位關系,進一步激活用人機制。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區對街道、鎮財政管理體制,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擴大政府采購面,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規范政府投資范圍和投資行為,加強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管理。配合大企業改制,做好社會職能移交地方工作。
46、提高開放水平。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強與外地經濟、技術交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鼓勵進口關鍵設備和技術,提高經濟輻射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強對外合作,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投資興業。深化地企協作,擴大協作領域,鼓勵大企業興辦地方企業。
47、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堅持“以增量促調整”,把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首要任務來抓。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措施,繼續落實全員招商引資責任制。做好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為工業項目建設、第三產業發展提供用地保障。完善銀江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華山新技術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搭建良好平臺。儲備、包裝一批符合產業發展導向、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拓寬招商引資領域,面向大企業,面向非公有制經濟,面向發達地區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48、推進人才強區戰略。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深入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以提高現代化中心城區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為核心,以建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機制為著力點,聚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各類人才。大力引進智力資源,加快調整人才結構,努力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重點培養一批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千方百計留住人才,用好現有人才。建立人才創新激勵機制,營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脫穎而出的創業環境。
49、優化發展環境。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切實規范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做好規劃,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建設環境優美、衛生整潔的居住環境。綜合整治社會治安秩序,努力創造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親商、愛商、扶商、助商氛圍,營造更為優質的政務服務環境和寬松的生活消費環境。
50、狠抓落實和執行。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關鍵在抓落實,各級各部門都要牢固樹立執行觀念,提高執行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明確責任,將總體目標、專項目標和年度目標銜接起來,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強化目標管理和督查督辦,及時通報情況,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規劃實施的監督。
各位代表,“十一五”將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東區的關鍵時期。藍圖已經繪就,戰鼓即將敲響,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萬眾一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東區美好明天而努力奮斗!
附件:名詞解釋
[1]經濟總量五年翻番:指2007年經濟總量在2002年的基礎上翻一翻。這是為實現跨越式發展而提出的階段性目標。
[2]WTO后過渡期:指2002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根據有關協議,過渡期為五年,“三年過渡期期滿后的剩余兩年時間”稱之為WTO后過渡期。
[3]生態環境容量:指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不受侵害的情況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污染物的負荷量。
[4]三個翻番:到2010年,經濟總量、本級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
[5]四大戰略:科教興區、工業強區、三產富區、環境靚區。
[6]三個東區:誠信東區、平安東區、生活東區。
[7]循環經濟:是針對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傳統線性經濟而言,倡導的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要求按照生態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一個“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為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抓手和途徑,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體現,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8]資源節約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其主要內涵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態損耗強度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有效保護、改善環境為內容,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9]生產總值:指在一定的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一個地區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這一指標原來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2004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對地方各級這一指標名稱作了規范,改為地區生產總值或生產總值。
[10]區屬經濟增加值:根據市委、市政府對縣(區)域經濟考核指標解釋,指生產總值扣除攀鋼、電力局工業增加值后的余額。
[11] 科學研究與發展(R&D):指任何一種系統性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全部費用,該指標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就反映出對創造性活動的支持大小。
[12]恩格爾系數: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其標準為,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
[13]國家III類標準:指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源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標準和地下水水源水質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III類標準。
[14]現代物流:泛指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及相關信息有效流動的全過程,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包裝、整理、配送、信息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綜合性服務。
[15]清潔生產: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風險的一種生產模式。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減降所有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16]農村三年發展規劃:特指銀江鎮黨委、政府制定的,在2005-2007年三年內加快各村、社發展的專項規劃。
[17]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相對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1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以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
[19]第三方物流:指由獨立型、專業化的物流組織(物流企業),為供應方和需求方提供符合業務程序要求的物料運輸、倉庫存儲、產品配送等各項物流服務,又稱合同物流。
[20]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主要包括:中國情歌的故鄉(康定)、攝影家的天堂(新都橋)、中國最美麗的雪山(稻城亞丁神山)、兩大世界遺產(三江并流之金沙江、麗江古城)、中國兩大香格里拉(稻城、中甸)、香格里拉后花園(得榮)、神奇的東方女兒國(瀘沽湖)以及西昌邛海等地。
[21]炳巴路:由炳三區經市技校,穿過市微波站旁山脊,沿市電力局后山連接巴斯菁的交通干道。
[22]炳南路:由炳三區經市技校,通過公山灣連接炳草崗大橋和江南三路的交通干道。
[23]攀弄路:由棗子坪通過馬蘭山連接瓜子坪的交通干道。
[24]黑弄路:由炳清線經弄弄溝村到大黑山的旅游干道。
[25]華南大橋:南山連接市中心醫院大橋。
[26]雙高普九:是指高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
[27]學習型社會:是對現代化發展特征的一種理論描述,指在信息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與知識的急劇增長,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創新的頻率加快,對人的素質要求提高,人力資源重要性增加,學習成為個人、組織以至社會的迫切需要。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行為的社會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學習型公民、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城市、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等內容,要求學習行為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個人要終身學習和教育,企業要不斷學習與變革,國家要始終保持競爭動力和創新活力。
[28]三支隊伍:指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29]“4045”:特指女滿40周歲、男滿45周歲及以上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