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06-10-27 來源:firepx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序 言
“十一五”時期,是西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西區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要時期。規劃并組織實施好“十一五”規劃對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西區新發展,開創新局面,加快西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構建西區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綱要》的編制力求體現科學的發展觀,力求充分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力求突出重點,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指導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鑒于未來5年內,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綱要》所提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將根據變化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并通過年度計劃予以實施。
第一章 “十五”回顧
第一節 “十五”計劃完成情況
“十五”計劃實施以來,在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擴大內需的機遇,克服資金短缺、瓶頸制約等重重困難,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十五”計劃目標基本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6億元,比2000年翻1.1番,年均增長17.3%。人均GDP由6337元增加到12315元,凈增5978元,年均增長14.2%。財政總收入6148萬元,比“九五”期末翻2.1番,年均增長34.4%。我區經濟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農業農村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十五”期間緊緊圍繞“小農業、立大志、干大事、做大貢獻”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工帶農、以農促工,圍繞農民增收,立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28萬元建成萬畝優質芒果出口創匯基地;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山水林田路綜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4.4平方公里,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200畝,新改建鄉村機耕道31.28公里;完成人畜飲水工程、蓄水池、病險水庫整治等水利設施356處。農業總產值由“九五”期末的5116萬元增加到6965萬元,年均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九五”期末的3050元增加到2005年的4236元,年均增加237元。
工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五”期間,突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工業經濟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目標任務,先后有德勝集團攀枝花煤化工公司、攀青焦化公司、浩海再生石化公司、永恒汽車板簧、萬盈裝飾材料廠等企業入駐格里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園區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工業經濟向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轉變,全區初步建立起以煤及煤化工、鋼鐵及深加工、冶金輔料、火電、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及電冶化工、石化等新興行業多點支撐的工業發展格局,形成年產原煤400萬噸、洗煤600萬噸、焦炭128萬噸、鋼錠20萬噸、發電量525600萬千瓦時、冶金輔料12萬噸、水泥熟料80萬噸、水泥100萬噸的生產能力。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1.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1.78億元,分別比“九五”期末翻1.4番和1.2番。
第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十五”期間,通過采取各種措施積極營造第三產業發展的氛圍和環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等傳統第三產業領先發展,規模擴大;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攀枝花國際長江漂流節”,“萬里長江第一漂”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運動旅游品牌,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城市名片,旅游產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商業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商品流通規模日益擴大,汽車、商品房、通信、社區服務等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3億元,比“九五”期末翻0.7番,年均增長9.9%。
(二)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大為改觀。“十五”期間,我區搶抓機遇,加快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等級和里程有了歷史性突破。格薩拉大道(清烏復線)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重(貨)車分流;蘇鐵中路改造完成,弄清線建成通車。農村公路建設全面推進,先后完成金家村道、大麥地村道、竹林坡村道、經堂村道硬化改造以及莊上村小碼頭建設。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十五”期間,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弱化陶家渡片區城市功能,強化江北片區,把西區大水井建成攀枝花城市副中心的戰略決策,西區城市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先后完成清香坪5平方公里控規、大水井2.5平方公里控規和格里坪鎮控制性詳規,未來城市新框架初步構建。城市建設整體水平有效提升,完成了清烏復線建設、蘇鐵中路改造、法拉大橋建設三大城市重點交通工程。大水井新區開發正式啟動,建成了歐酈景苑1#工程、西部陽光大廈、區政府經濟適用房。攀西商廈、清香坪商業步行街、清香坪小廣場、蘇鐵廣場等一批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全區城市綠化、凈化、美化、亮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居住、交通、水利、能源等條件發生很大變化。2005年全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9億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1.7億元,翻3.1番,年均增長53.4%。
(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興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穩步實施。積極調整教育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逐年提高。“普九”成果得到鞏固,企業學校職能移交地方工作初步完成,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連年創新高。“十五”期間通過實施“危改工程”、“國扶工程”、“國債工程”、“希望工程”、“扶貧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我區中小學的基礎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新建了市十中環行通道、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改造了操場;新建了清香坪小學塑膠跑道;完成了市五中學生宿舍、經堂小學教學樓危房改造;建成了市級“現代化教育示范學校”。穩步推進健康工程和衛生醫療設施建設,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超過省、市平均水平,實現了基本消除麻風病的預期目標,婦幼保健工作覆蓋面逐步擴大,建立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預案,重大疾病救治和疾病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科技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工業增效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娛樂市場、音像市場、書刊市場、印刷市場、電子出版物市場、網絡市場等文化市場體系;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文藝展覽,轄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全民健身計劃得到全面實施,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彩,體育產業蓬勃興起,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優撫安置政策全面落實,雙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社會福利和老齡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民政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國土、地礦、人事、物價、統計、監察、審計、人防、檔案、保密、消防、司法、工商管理、技術監督、防震減災、殘聯、征兵、民兵預備役等其他工作取得新成績。
(四)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較好落實,優生優育觀念深入人心,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4‰以內。礦業秩序整頓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土、礦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 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市區視野區綠化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全區123405畝林地得到有效管護,完成植樹造林64125畝,森林覆蓋率上升到38%,林草覆蓋率達到69.7%,城區綠化率達到19.6%,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5m2,基本實現消滅宜林荒山和階段綠化目標。認真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大力整治工業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農村污染源,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基本思路之一。
(五)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城鄉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6元,比2000年翻0.47番,年均增長6.8%。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啟動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培訓計劃,五年內共有0.95萬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切實抓好勞動行政執法工作,勞動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5%以上。
(六)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三個轉變”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農村稅費改革、財政投資體制改革等取得重大進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區屬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面達100%,23 戶國有(集體)企業順利實施破產。教育、科技、文化和政府機構等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中學、轄區國有企業中小學上收區管。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創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十五”期間,通過招商引資新增企業326家,招商引資協議資金達122億元,到位資金達25億元(不包括華能2×13.5項目),其中投資上千萬元的項目14個,百萬元以上的項目69個。
回顧“十五”發展歷程,成績的取得是全區人民頑強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通過綜合分析,“十一五”時期,我區擁有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將處于新階段的快速發展時期。
第二節 “十一五”面臨的環境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外部環境看,和平、發展與合作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加速了資本、產業、技術的重組和轉移,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將為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隨著西部大開發向縱深推進,攀西地區被國家、省列為重點開發區域,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從自身條件看,我區具備加快發展的諸多條件。一是良好的區位、便利的交通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使我區具備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優勢。“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對加快我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機遇,用足用活相關政策,加快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拉動經濟更快發展;二是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已成為共識,可充分利用西區二次資源優勢,加快培育新型支柱產業,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戰略支撐;三是隨著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以“萬里長江第一漂”旅游品牌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態勢將進一步增強;四是具有快速發展的現實要求。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較快,但與全市發展水平相比還有較大距離,發展所取得的成績與滿足全區人民的實際生活需要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周邊區(縣)呈現出的強勁發展勢頭,對我區加快發展也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實施趕超戰略,努力加快自身發展;五是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必然帶來消費結構升級、居民投資多元化,將為我區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六是通過礦業秩序整頓,我區安全和生產秩序得到根本好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會得到進一步顯現。
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較重,環境容量小,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物質資源消耗強度的增加,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將日益突出;經濟發展環境不夠理想,發展活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落后,城市功能還有待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困難企業多、困難職工多、弱勢群體和扶貧幫困對象多,市屬企業下放地方后,改制任務重,壓力大,矛盾多;經濟與社會發展還不夠協調,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還比較滯后,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仍然面臨很大壓力,處理好社會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三節 指導思想
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的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攀枝花市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城建興區、旅游活區、民營富區”五大戰略,以實現“開放西區、和諧西區、魅力西區”為目標,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切入點,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生態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提高西區綜合競爭力,實現西區跨越式發展。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按照“圍繞全面小康、立足科學發展、保持追趕態勢、促進社會和諧”的總體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切實把握以下原則:
——堅持經濟跨越式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區所有問題的關鍵。要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集中全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既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堅持推進結構調整。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戰略上全方位地調整需求、產業、區域結構,落實“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區域發展方針,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盡快形成能支撐長期發展的經濟結構,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堅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化。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層次和水平,實現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緩解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創新體制和機制,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環境,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對外開放實效。
——堅持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到“五個統籌”,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等問題,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構建和諧西區。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擴大就業,健全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推進社會公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保持社會安定團結,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效益和質量明顯提高,到2010年實現經濟總量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多。開放型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科技教育發展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設取得新進步,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更加良好,社會更加和諧。
“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發展目標是:
——經濟預期目標: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擴張經濟規模仍是我區的主要目標之一。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21.8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17%,人均GDP到2010年突破3000美元;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2%以上;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年均增長30%;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到2010年達到6634萬元;地方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到2010年達到30.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到2010年達到8.5億元。
——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工業化步伐加快,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多元化支柱產業初見成效。到2010年初步形成資源配置合理、區域特色明顯、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結構體系,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標: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得到進一步充實,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000元和6800元,城鎮化水平達到95 %以上。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崗位120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初步實現城鎮各類就業人員平等享有社會保障,符合城鎮低保條件的居民全部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城鎮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明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文化、體育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大有好轉。
——城市化進程目標:城鎮化步伐加快,到2010年解決西區交通的“瓶頸”問題,構建完成交通主干網,城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其中大水井城區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95%以上,城市綠地率達到45%。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品位大幅度提高,西區城市新框架初步形成。
——科技與教育發展目標:全面實現“普九”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初步建立起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心的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就業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通過引進、消化、提高、推廣等多種手段,初步形成并建立以高新技術為主、自主創新為輔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加強科技隊伍建設,促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到2010年達到50%左右。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標: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總人口控制在19萬人以內,人口質量和素質不斷提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改變,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初步健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資源利用率穩步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森林覆蓋率達到42%,生存環境明顯好轉,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三章 經濟結構調整
第五節 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區
強化“空間均衡”是“十一五”規劃的新要求,要把戰略目標落實到具體的空間,按照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堅持區域空間均衡、生態效率高、承載能力強的原則,完善功能分區,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西區在攀枝花市發展空間布局結構中的地位,以及我區“十一五”戰略目標,結合實際,對經濟、人口、生態承載力進行綜合規劃,將全區劃分為四類主體功能區。
主城區:主要指具備較好資源、較強環境承載能力和較強的經濟、人口聚集能力的區域,重點發展以現代物流、商貿、餐飲服務為重點的服務業。區域范圍包括格里坪片區以東、涼風坳隧道以西、清烏復線以南。該區域地處西區腹心地帶,是我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重點抓好該區域內以清香坪、大水井為核心的商務經濟區的開發與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力爭到2010年使該區域城市化率達到100%,聚集常住人口十萬人以上,使之成為人口、經濟聚集,環境較好,較能適宜人居,能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區域。
開發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好,具備一定程度上聚集經濟和人口的區域,區域范圍包括格里坪片區以西至龍洞片區公路沿線以下范圍一帶。“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增強格里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的服務功能,營造良好環境,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積極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進園投資建廠,著力鼓勵扶持循環產業發展。按照“擴能增效,穩步增長”的思路,大力調整園區現有產業結構,抓好產業升級,形成產業集群,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力,使本區域成為西區經濟增長帶。
工礦區: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差,已形成一定經濟規模和工業企業集中的區域。區域范圍包括金沙江南岸一帶的寶鼎片區,作為“十一五”期間我區工業發展的主要原料來源地,要進一步加大環保治理力度,加大技術和安全投入,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最大限度節約資源,同時要按照“資源整合,逐步撤離”的思路,加快市場化配置資源,整合優勢,規模發展,并對煤礦沉陷區及區域內的居民逐步進行遷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生態區:該區域主要是指自然植被保存較為完好,野生動植物豐富而經濟落后的高山區,區域范圍主要包括猴子溝、竹林坡、大麥地一帶。作為西區的綠色生態屏障,不宜發展工業經濟,要按照“保護生態,合理發展,永續利用”的思路,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主要任務,重點抓好生態建設工程和蘇鐵保護,有步驟地發展生態旅游業、觀賞林業。
為了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發展,必須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和約束機制。一是要實行土地區域分類管理,土地供給要有合理傾斜;二是財政性投資要加強對功能分區的定位指導,要按照有利于實現區域主體功能的目標安排;三是要有鼓勵人口有序流動的政策,引導人口的平穩轉移;四是要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增加對生態保護的轉移支付;五是要落實到政府的政績考核中,對不同功能區要各有側重。
第六節 工 業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區戰略,按照“抓重點、強支柱、優產業、壯園區”的發展思路,強力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進程。
(一)突出優勢產業,推動工業經濟大發展。立足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圍繞“調高、調優、調大”的發展思路,“十一五”期間,全區工業發展要突出煤及煤化工業和釩鈦鋼鐵深加工業兩大建設重點,并努力壯大電力、建材、冶金輔料、化工四大支柱產業,徹底改變以煤炭及其初級制品為主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布局科學、發展協調的新型工業化體系。
1.煤及煤化工業。原煤企業要重點抓好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通過加大礦山安全管理,強化安全培訓,夯實安全基礎工作,確保煤炭安全生產;進一步加大資源優化整合力度,發展采掘機械化,建設高產高效礦井。洗煤企業發展要嚴格按照國家、省、市相關產業政策,依法關閉、搬遷、規范工藝落后、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小洗煤企業,大幅減少企業數量;鼓勵企業優先采用重介質、浮選等先進洗煤工藝,最大限度節約、利用煤炭資源;積極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實現洗煤行業規模化、集約化、清潔化生產。焦化企業發展要按照總量控制、環保優先的原則大力推進焦化產業的技術升級,加大環保治理力度,嚴格控制三廢排放量,積極發展煤焦油、粗苯等化工產品深加工和焦爐煤氣綜合利用技術。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空間布局,力爭減少1~2家焦化企業,實現焦化行業的優化升級與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建設大型礦產品交易市場,大力整合仁和、云南華坪等周邊地區資源,并充分利用轄區便利的貨運交通和區位優勢,把西區打造成攀西地區最大的煤及煤化工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力爭到2010年煤及煤化工產業實現產值35億元。
2.釩鈦鋼鐵深加工業。以鋼鐵深加工和尖端產品為主,積極延伸產業鏈,發展加工制造業,繼續做大做強鋼企工貿公司、強華鑄鋼廠、明龍金屬制品廠、日新機電、藍天工貿等渣鐵鋼鐵企業,大力發展鋼鐵深加工,打造具有攀西特色的鋼鐵深加工基地,力爭在機械制造、優質鋼及特種鋼生產等領域培育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以釩鈦鐵精礦回收利用為突破口,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新上2~3家釩鈦生產企業,努力將釩鈦產業培育為我區的新興支柱產業。到2010年釩鈦鋼鐵深加工業要形成年產40萬噸鋼錠和30萬噸板材的規模,實現產值10億元。
3、電力工業。要以滿足西區乃至全市政治、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為目標,協調好兩個2×13.5萬千瓦煤矸石發電項目,形成強勢火電企業,構建攀西地區最大的火電基地。積極鼓勵開發余熱發電項目,緩解主變線路用電壓力。服務好觀音巖水電站建設,并爭取華電集團攀枝花發電公司2×30萬千瓦發電項目落戶西區,為西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能源支撐。大力引導企業加大科技、環保資金投入力度,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減少電廠對城區的環境污染。力爭到2010年電力工業實現產值15億元。
4、建材行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型高新建材產品,化資源優勢為可持續發展優勢,對傳統建材產品允許適度發展。水泥行業要在“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前提下,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按照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通過各種融資渠道,采用窯外分解技術對立窯企業有選擇地進行技術改造。以大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8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為龍頭,優先鼓勵發展利用工業廢料和城市垃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生產優質高標號散裝水泥和特種水泥,到2010年要形成年產水泥200萬噸(干法水泥80萬噸)的生產能力。繼續限制粘土實心磚的生產與應用,鼓勵和支持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原材料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做大做強以九鼎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和利源粉煤灰制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矸石磚和粉煤灰制品生產線。同時觀音巖水電站及桐子林水電站開工在即,對建材產品需求巨大,要充分利用轄區豐富的粉煤灰資源,通過有計劃地支持一批新項目,形成幾個適應新結構體系發展、規模化、現代化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和供應基地。“漢白玉”的綜合開發利用要重點放在發展板材、裝飾材料及旅游工藝品開發方面,走漢白玉產品的高檔化和規模化發展之路,爭取到2010年形成年產漢白玉荒料200萬M3,板材120 M3的生產規模。力爭到2010年建材行業實現產值7億元。
5、冶金輔料業。積極拓寬市內外市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冶金輔料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爭取在該產業中培育一批省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繼續扶持以科力集團、西區冶金材料廠為基礎的冶金輔料生產企業發展壯大,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產品升級換代,進一步提高冶金輔料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構建鋼鐵深加工和冶金輔料業互為一體的新型產業鏈,全力打造攀西地區最大的冶金輔料基地,力爭到2010年冶金輔料業實現產值7億元。
6、化工及其他工業。以德勝集團攀枝花煤化工公司、浩海再生石化公司、建邦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形成以焦煤氣綜合開發、煤焦油深加工、重油再生加工及成品油批發、化肥生產為主的新興化工產業。關閉格里坪鎮以東污染重、規模小的化工企業,技改化工企業搬遷全部進入工業園區。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導橡膠、塑料、啤酒等產業尋找自身出路,實現二次創業。緊密結合西區實際,開發中高檔裝飾材料,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力爭到2010年化工及其他工業實現產值7億元。
(二)突出園區建設,增強發展后勁。園區是工業發展的載體,也是產業聚集的平臺。“十一五”期間,要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建設綠色生態園區為契機,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做好工業園區以西至龍洞9平方公里區域的開發建設,拓展發展空間,打造攀西地區最大的民營經濟創業園區。充分發揮園區在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方面的效應,大力招商引資,選準項目,選好項目,引導新型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嚴格限制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發展,新建工業項目和搬遷工業企業都要進入園區,力爭工業項目進園率達到70%以上,新入園企業達到10家以上,入園企業總數達到20余家。進一步優化園區發展環境,發揮園區政策優勢, 調整園區產業結構,抓好產業升級,抓好擴能增效,完善功能分區,逐步形成煤及煤化工區、釩鈦鋼鐵深加工區、建材區、廢舊物資加工區等四類產業聚集區。充分運用最新科技成果,改造園區傳統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進入園區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和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利用優惠的政策環境和完善的服務功能,引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園區內聯合建立實驗室、中試基地,使其成為引進人才、孵化技術的聚集地。“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大力實施園區發展戰略,努力把格里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區、科技創新的示范區、市場開拓的帶動區、城市發展的新區。
第七節 第三產業
以建設大市場、發展大流通為目標,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依托,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為首要任務,按照突出特色、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的原則,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一)旅游業。創新旅游經營機制,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強化旅游服務,改善旅游環境,宣傳旅游文化,包裝旅游品牌,依托資源優勢,通過合理規劃、市場運作、綜合開發,大力開發旅游新亮點,盡快將旅游業培育成我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形成大旅游格局。繼續打造好“萬里長江第一漂”這一旅游品牌,進一步完善漂流基地內旅游配套設施,通過修建大型體育運動場館、籃球場、網球場、沙灘排球場、水上訓練中心和攀西地區最大的電玩城,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攀枝花精神教育為主題,以打造全國最大的地下洞府工廠工業旅游明珠為目標,開發503地下戰備電廠工業旅游項目,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開辟綠色通道,發展紅色旅游。充分利用大水井地區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建設集水球、跳水、游泳為主的水上訓練館和以內環河漂流、沖浪池、兒童世家為主,水文化休閑為輔的水上游樂世界兩大功能區為一體的水上運動中心,充分展現融匯江南水鄉和川西民居內涵為一體的水鄉水寨特色。充分挖掘整理苗族、傈僳族文化,將竹林坡村、大麥地村、金家村聯動開發成集民族風情、休閑狩獵、生態觀光等為內容的民族生態區。進一步加快西佛寺、龍洞石林風景區、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子箐生態農業度假區、平江天主教堂、新莊溶洞等旅游區建設,積極將西區旅游融入攀西陽光、格薩拉、中國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
(二)現代物流業。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為西區構建現代物流中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在構建現代物流中心上下功夫,按照“大市場、大商貿、大流通”的思路大力發展流通產業。開發建設礦產品交易市場,邀請有物流管理經驗的大企業、大集團前來入駐,引導本地企業積極通過市場進行交易,規范交易行為,著力打造攀西地區重要的礦產品集散地和配送中心。以西部汽車城為載體加快汽車交易及配件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建成集汽車貿易、倉儲、修理、4S服務中心、文化、美容、電子交易平臺為一體的西部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專業化汽車交易及配件服務中心。加快推進建材交易市場、二手物資交易市場、五金機電交易市場、果品交易批發中心等商品專業市場建設,積極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到2010年將西區建設成為攀西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
(三)商貿流通業。在繼續支持現有超市、購物商場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完善、改建、新建一批商貿設施,規劃好以清香坪商業步行街和玉泉廣場為中心的商貿業發展布局,根據功能定位,合理組織商業、餐飲、酒店住宿、文化休閑等不同產業的分布比例。同時要充分運用城市經營理論,運用市場手段,組織社會力量重點建設好清香坪商業步行街,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努力創造輕松舒適的步行街購物氛圍,構建體現“人文關懷”的城市景觀與生態環境。要通過建設大型商鋪,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努力將清香坪商業步行街建設成一個集貿易、旅游、休閑、文化為一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現代化商業區。同時積極配合舊城改造和新城區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住宅小區綜合商貿服務設施,全面提升我區商貿流通服務業水平。
(四)房地產業。以加快發展房地產業為重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公有住房改革全面完成、住房分配貨幣化不斷推進的有利機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加快房地產業商品化、市場化、現代化發展步伐。結合我區實際,進一步縮短辦事時限,改進服務,方便群眾,努力營造寬松的交易環境,充分調動居民換購房的積極性,努力把房地產業培育發展成為我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要統籌考慮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適度保障、劃分層次、多種形式”的基本原則,加快清香坪經濟適用房、西區廉租房和新莊農民安置房建設工作進度,全面落實省、市政府出臺的搞活住房二級市場有關政策,扎實開展住房保障工作,解決好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達到提高人民群眾居住水平和居住質量的目的。
(五)社區服務業。以加快發展物業管理為重點,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完善各類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區財政每年投入200萬元用于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社區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的新建、改建、擴建,逐步形成以街居為依托,以社區服務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服務門類齊全、便捷規范的社區服務體系。到2010年,全區六個街道辦事處和格里坪鎮都要建成一處以上高標準、設施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社區服務中心。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空間,以住宅小區的環境衛生、房屋維護、管道維修等集中統一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物業管理和家政服務、養老托幼助殘、社區醫療、休閑保健、家庭教育、環境衛生、信息咨詢、文化娛樂等業務,形成全方位的服務格局。加強組織隊伍建設,提高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和技能,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各種形式、多種經濟成分的企業化社區服務實體,形成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社區服務產業,并把其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第八節 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建設清潔生產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資源循環型社會為重點,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建立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努力構建資源循環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一)循環型農業發展思路。我區農業所占比重低,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上要著重在建立生態農業方面下功夫。圍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積極實施沼氣生態工程,通過在轄區內的竹林坡村、大麥地村、爛壩村、苦蕎村、金家村建設1000口沼氣池,帶動轄區農村走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推動養殖業和無公害果蔬產業發展。大力推廣微生物復墾技術,充分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民增收。積極推廣先進科學的灌溉方式,嚴格控制農藥、化肥對水源的污染,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實施中低產田土坡改梯改造,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二)循環型工業發展思路。二次資源是西區最大的資源,因此,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要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重點抓好二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加快以格里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為載體的循環經濟型園區建設,要按照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園區的整體規劃,加快調整園區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推動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園區在產業、政策、地域上的優勢,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和技術引進與開發,大力推進以園區工業為平臺的循環經濟發展,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煤及煤化工、釩鈦鋼鐵深加工、建材產業的聚集,構建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煤及煤化工循環體系、釩鈦鋼鐵深加工循環體系、建材循環體系,到2010年力爭1~2戶企業進入省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循環經濟產值占我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煤及煤化工循環體系:煤炭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加大對煤炭資源的開發保護力度,鞏固礦業秩序治理整頓工作成果,嚴厲打擊私挖濫采死灰復燃等非法開采資源行為。鼓勵企業加大投資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的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礦業的優化升級。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的綜合利用。
洗煤行業要在整合現有洗煤企業,不增加現有精煤總產量的前提下,減少洗煤企業數量,擴大洗煤企業生產規模,重新選址定區,將現有小洗煤企業逐步集中,做到集中堆放煤矸石、集中環保治理;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技術水平,采用重介質、浮選等先進洗煤工藝,淘汰落后工藝。
焦化行業要以德勝集團攀枝花煤化工公司大型煤化工項目為依托,積極延伸煤-焦-化產業鏈,增設焦油加工、苯精制、煤氣利用等項目。制焦過程中全部回收焦爐煤氣,一部分經凈化后供民用,一部分用于提制甲醇,提煉焦油、粗苯、二甲醚等化工產品。焦油加工產生物則用于生產酚類、萘系、洗油加工類、各種瀝青、油品等多種精細化工產品,徹底扭轉過去“焦多化少,只焦不化”的局面。與此同時要大力鼓勵煤炭氣化技術的引進與開發,引導企業生產清潔氣體燃料和化工合成用氣體原料,減少煤炭對環境的污染,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
建材循環體系:建材行業的循環體系建設要以煤矸石和粉煤灰兩大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基礎,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利用”的指導思想,實行“誰排放、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的原則,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針,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努力創新,不斷提高煤矸石和粉煤灰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煤矸石綜合利用:對含碳量高的煤矸石要充分發揮已建成的煤矸石發電和煤矸石風選項目的示范帶動效應,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力求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生產工業燃料等方面取得更大發展;對含碳量低的煤矸石要以九鼎建材有限公司現有矸石磚生產線為龍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通過整合周邊資源,做大做強矸石磚生產規模,力爭把我區建成未來我市乃至攀西地區建筑行業用磚的主要供應地;對含碳量極少的煤矸石要加大在填坑、造地、回填采空區或用作路基材料等領域的應用力度,并積極加快技術引進步伐,推動凝石項目盡早開工建設。
粉煤灰綜合利用:要以轄區豐富的粉煤灰資源為依托,充分回收利用粉煤灰中的氧化鋁資源,以大地水泥公司現有設備為基礎,在園區建設粉煤灰提鋁聯產水泥生產線,實現提取工業用氧化鋁和生產高標號水泥的目的。同時要積極扶持好以利源粉煤灰制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粉煤灰制漂珠、大壩材料和新型墻體材料等循環產業的發展,實現粉煤灰資源利用的多樣化和最大化。
釩鈦鋼鐵深加工循環體系:攀枝花市釩鈦資源豐富,“十一五”期間要以我市豐富的釩鈦資源為依托,繼續扶持做大以西區民福冶金粉末廠為基礎的釩鈦產業,建設含釩廢棄物提釩生產線,并積極鼓勵發展礦渣高純度提取、釩鈦磁體礦綜合分離項目,加快培育釩鈦產業鏈,全力將釩鈦產業打造成我區的新興支柱產業,力爭到2010年全區建成釩鈦生產企業2~3家,形成年產鈦鐵1萬噸,釩鐵4萬噸,五氧化二釩0.3萬噸,鈦白粉1萬噸的規模。
攀枝花以含高鈦型高爐渣為原料制取四氯化鈦,尾料用于水泥摻合料的工藝技術已經獲得突破,而攀鋼每年堆放在西區多達300多萬噸的高爐渣是提取四氯化鈦的重要資源。“十一五”期間要力爭建成一個高爐渣制取四氯化鈦(1萬噸/年)產業化示范項目,并通過該項目的示范效應,帶動海綿鈦、鈦合金、氯化法鈦白粉、鈦硅鐵合金、鈦材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攀枝花盡早生產鈦材、氯化法鈦白粉及鈦精細化工產品,延長鈦工業產業鏈條,構建攀枝花的完整工業體系。
(三)循環型服務業發展思路。開展第三產業清潔生產,提高服務業環境管理水平。積極配合旅游戰略的實施,整合旅游資源,重點加強國際長江漂流基地等景區景點環境的整治、保護工作,實現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管理和無害化處理,通過產品創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旅游區生態環境建設。在生產、流通企業優先選用各類符合國家標準的可降解的環保型替代產品。在城市廢棄物處理環節,加快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通過機制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四)循環型社會發展思路。要以創建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循環經濟型園區、農業生態園區為載體,積極推動循環型社會發展,形成與循環型社會相一致的價值觀念體系、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通過建設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樹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觀,確立“資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資源觀,培養理性、綠色的消費觀。政府機構要發揮帶頭作用,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五)循環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循環經濟法律法規,結合區情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優惠扶持力度。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我區實際的綠色GDP指標考核體系以及政府、企業、社會互動的發展循環經濟機制。加強理論研究和工作調研,及時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推進循環經濟扎實有效地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第九節 民營經濟
我區作為省級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民營企業規模日益壯大,成功積累了一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辦法。“十一五”期間,要在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繼續加大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改善發展環境,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產業空間、拓展政策空間、構建服務空間。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支持民營企業實施名牌發展戰略。鼓勵民營企業成立多種形式的產業協會,集思廣益,為壯大本產業規模建言獻策。支持民營經濟以獨資、參股、控股、合作、聯營或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現代物流等領域。支持民營企業主動與國有大中型企業配套,努力形成有核心競爭的產業群體。到2010年民營經濟總量占轄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0%以上,完成我區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十節 現代農業建設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巴關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和旱山村引水工程建設,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土,提高農業基本生產能力;積極推進梅子箐水庫、龍洞水庫和干箐溝水庫擴建;繼續搞好梅子箐果林基地節水灌溉、大箐溝果林基地和龍慶園藝場節水灌溉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新建和硬化鄉村道路20公里,改善農民出行條件;大力推進農村通電通訊網絡建設,加快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網改造步伐;大力發展農村沼氣項目,完成能源村建設2000戶,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二)特色農業開發。從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入手,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重點穩步發展各具特色、形成規模的優勢產業。以完善萬畝優質芒果出口創匯基地配套設施為基礎,通過建設大型果類開發、生產企業,努力開發以觀賞生態農業基地為主的生態游、以體驗鄉村生活情趣為主的農家游、以展示現代化農業為主的科普游、以農業綜合立體開發為特點的娛樂度假游、以采摘為主的果園風景游等五大類生態觀光農業旅游產品。加快畜牧結構調整,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林下種草養殖、圈養,建立一批無公害畜產品基地。
(三)農業產業化。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農產品優勢產業,抓緊建立一批龍頭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通過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聯接機制,推動農業向市場化、產業化和現代化轉變。
第十一節 農村公共事業建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逐步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一)農村教育文化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大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重點的教學設備設施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充分發揮農村職業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培養各類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倡導農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二)農村公共衛生事業。以鄉鎮衛生院為中心,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網絡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切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工作。貫徹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輔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
(三)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改善就業環境,大力發展職業中介機構,確保勞動力合理轉移。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推廣,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加強就業引導,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推動農村基本保障體系建設,解決進城就業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四)農民收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采取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搞好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村級公路、農田水利和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不斷加大重點貧困村建設力度。完善扶貧機制,著力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實行移民搬遷扶貧,提高扶貧實效。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為農民增收提供體制保障。
第五章 城市建設
第十二節 城市經濟布局
中心城區、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是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快全區城市化進程的龍頭帶動工程。我區的城鎮體系建設,要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形成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小城鎮為紐帶、以中心村為基礎的現代化城鎮體系。
(一)中心城區建設。“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建成區完善與新區開發并重、以城市綜合開發為主的方針,全面完成清香坪、大水井建成區完善和大水井新區開發建設。完成大水井攀煤(集團)公司沉陷區居民遷移安置房以及清香坪經濟適用房建設,初步建成大水井、清香坪片區10平方公里新城區,常住人口達10萬人以上。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品位,基本建成風格獨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較強輻射力和承載力的現代化新城區。進一步明確功能分區,強化大水井、清香坪的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大水井片區以行政、居住為主,清香坪片區以商貿、居住、休閑為主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二)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農村城市化的主要載體。 “十一五”期間,要按照突出特色,加快發展的原則,重點抓好以格里坪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夯實城鎮產業基礎,加快農資、建材、蔬菜批發、小商品批發專業市場建設。始終堅持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市場建設和發展民營企業相結合的原則,準確定位,科學規劃,以舊街改造為主,適度擴張,建管并重,立足區情,依托交通資源優勢,加速城鎮建設進程。進一步明確功能分區,通過政策引導和行政推動,促進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向城鎮集中,繼續鞏固格里坪鎮作為小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三)中心村建設。中心村建設是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也是加快實現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十一五”期間,要加大以格里坪村為重點的中心村建設,進一步加強規劃引導,做好與小城鎮的結合,力爭通過10—15年的努力,把區域內的金家村、經堂村、莊上村、爛壩村建設為農村新社區,城市比重達100%。積極促進鄉村人口加快向城區和小城鎮集中,嚴格限制規劃外村莊的翻、改、擴、建,促使人口向中心村聚集,加快村莊的搬遷合并進程,大幅度減少行政村和自然村數量,把空心村原有居住用地變為設施用地或退居還林(耕)。
第十三節 交通運輸
搶抓歷史機遇,以實現“對外交通快速化、區域交通便捷化、城鄉交通連通化”為目標,大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到“十一五”末,使西區成為連接市區與云南華坪、麗江等地的重要區域交通樞紐。
(一)城市交通工程。以蘇鐵中路為主線,加快城市主干道輻射帶的規劃與開發,構建西區的城市經濟走廊。按照“構建骨架、全區成網、節點暢通”的公路布局原則,加快建設沿新路、格里坪北線公路、沿烏公路以及蘇鐵中路與清烏復線之間的河石壩、蔡家灣連接線街道,完成陶家渡東路、格寶路、法埡路、格揚路、陶家花路、玉巴路、五摩路翻修改造,并積極爭取將沿新路、格里坪北線公路列入國家、省、市建設計劃,促成早日開工,到2010年形成以S310快速過境通道為主,以“三橫四縱”骨架為依托,以鄉村公路為補充,東接市中區,西連云南,南通格薩拉旅游區,放射成網,四通八達的城市公路交通網。同時要積極服務好麗攀高速公路、麗攀鐵路對外交通干線建設,把西區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初步建成川滇交界地核心交通樞紐區。
(二)農村交通建設。依托西區城區公路“三橫四縱”,以服務“三農”為目標,強勢推進農村交通建設,完成金家村、經堂村、爛壩村、苦蕎村、格里坪村、大水井村等8個行政村公路建設,公路等級達到四級標準。加快“村村通”工程鄉村公路硬化改造,適當向“通社”公路工程推進,到2010年,實現全區通村公路全部砼路面化。
第十四節 城市公用設施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要求,搞好供水、排水、供氣、供電、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健全城鎮居住、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完成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到201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5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到40%,城市化水平達到95%以上。建設清香坪污水處理廠,管理維護好二坪子垃圾處理廠,不斷增強城市自凈功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完成徐家渡水廠改擴建,提高供水綜合能力。加快西區民用煤氣工程建設,降低燃煤使用率,改善空氣質量。按照布局合理、安全節能的要求,加強城網改造,不斷優化電力能源供應體系,力爭220KV馬上坪變電站在2006年開工建設,徹底解決工業園區用電矛盾;加快河石壩變電站的擴容建設并爭取新開工建設新莊、沿新兩座35KV變電站,以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用電需要;大力支持西城供電分局建設,實現對電力能源及設施的規范化管理。加強寬帶信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全區、結構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來的信息網絡。加大城市綠地建設力度,完成河門口公園改建,新增綠地5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50%。不斷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建設“最宜人居”生態家園,改善城市環境,到2010年全面完成沿江、沿河及中心城區環境整治,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第六章 社會事業發展
第十五節 科 技
立足攀西資源優勢和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堅持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和引進推廣先進技術與提高自我開發能力并重,強化工業園區建設的科技支撐力度,建設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優化科技發展環境,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一)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實施釩鈦磁鐵礦綜合回收利用技術、煤焦化及制品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突破口,加強自主創新,引進、培育新興產業,發展以釩鈦、煤焦油精細加工、焦煤氣精細加工、鈣制品精細加工等新材料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
(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優化提升產業結構。通過大力引進、消化、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的轉移,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煤及煤化工、釩鈦鋼鐵深加工、電力、建材、冶金輔料等傳統產業,拉長產業鏈,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抓好品種更新換代、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
(三)科學普及。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公共媒體,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增強全民科技素質。加強科普網絡組織建設和科普硬件設施建設,開展形式多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內容豐富的社區科普宣傳活動。2006年建成集休閑、娛樂、藝術為一體的大型科普長廊1處,并在格里坪文化廣場、沿江社區、動力站社區各建1個科普宣傳欄。切實加強社區科普站建設,到2010年完成34個社區、4個村級科普站的建站工作。
(四)加強科技能力建設。以加強區科技信息網、區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為重點,改善科技服務的軟硬件設施,強化科技支撐力度,逐步實現科技服務網絡化、手段現代化、功能社會化。
(五)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速科技人才的培養,有重點有步驟地培養和引進一批我區急需的高級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培養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經營管理,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改善人才引進政策環境,全區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才量逐年增加,吸引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為我區經濟建設服務。
(六)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增加全社會科技投入。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建立財政撥款、金融支持和企業積累、社會融資等多渠道、多層次的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十一五”期間,全區科學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5%以上,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幅,人均科普經費逐年提高。
第十六節 教 育
著眼于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加強教育科研,擴大教育開放,優化教育結構,不斷提升教育隊伍整體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一)基礎教育。繼續鞏固“兩基”、“普九”成果,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不斷普及農村學前一年教育和發展學前三年教育,鼓勵各類幼兒園創造條件發展學前教育。到2010年全區學前兒童接受學前一年教育率達到95%,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0%,同時創建市級以上示范幼兒園5所,各民辦幼兒園要納入社區管理,促進幼兒園規范化管理。繼續高質量抓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鞏固提高工作,落實減免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農村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95%,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85%以上。按照市政府要求,到2007年達到“雙高普九”水平(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招生規模,大力發展高中教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招生比例達到1:1,城區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97%以上,格里坪鎮農村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85%以上。加強優質高中建設,完成市第十二中學(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異地遷建任務。
(二)成人教育。以市五中為依托,繼續加強與中等職業學校的聯系,廣泛開展成人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快社區教育發展步伐,積極倡導建立學習型社區,充分發揮街辦、社區以及落戶西區企業的作用,大力開展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繼續鞏固高標準掃盲工作成果,青壯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繼續做好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培訓與推廣、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智力扶貧開發工作,探索建立適合西區實際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教師隊伍和干部隊伍建設。實施學習型組織建設計劃,促進學校成為與教育教學改革相適應的學習型組織,建立教師終身學習制度。大力實施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鼓勵和支持教師通過網絡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和脫產進修等多種形式,提高學歷層次,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建立優秀教師的培養、評價、使用、流動、激勵機制,加大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結合企業學校移交,配齊學科教師,普通中小學和職業學校按崗位設置標準配足中級教師和高級教師,不斷滿足教育教學要求。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職業準入制度,整合各類教師培訓力量,建設各級師資庫和專兼結合的教師教育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人才隊伍特別是校長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第十七節 文 化
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社會文化活動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市場管理為重點,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凈化文化市場,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實施精品工程。
(一)突出特色,實施品牌戰略。大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以“萬里長江第一漂”為載體,大力挖掘漂流文化內涵,提升我區旅游產業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含量。充分利用我區獨特的漢白玉、泉水、蘇鐵、石林等自然資源,從蘇鐵保護、漢白玉開發、石林的開發保護、大水井泉水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蘇鐵文化、石林文化及水文化等地域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產品。以群眾文化陣地網絡建設、活動網絡建設、隊伍網絡建設和服務網絡建設為先導,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帶動和指導鎮(街道)文化站、居委會和村落文化室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加大對區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體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更新改造和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制定、完善、落實有關文化投資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合資或獨資興辦各種社會文化實體,投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轄區新建1—2個功能先進、設施完善的大型文化活動場所。改擴建格里坪文化站,使文化站的規模和設施達到“小康鎮”的標準并輻射到每個村社。加大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文化活動場所開放力度,不斷提高社區文化活動水平。加快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大力開展以娛樂健身、藝術培訓、科普保健為主要內容的老年文化活動,豐富廣大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文化事業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每年增加0.1個百分點。同時要積極調整投入結構,對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給予經費優先保證。
(三)文化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區文聯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組織、創作和排演一批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文藝創作人才和西區民間文藝資源,立足西區、宣傳西區,多出作品,不斷提高西區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積極開展外出采風、文藝交流、理論研究,并向市級、省級乃至全國刊物推薦我區作者的作品。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的建設與管理,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合理布局、強化管理”的原則,堅持 “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積極促進歌舞、娛樂類文體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十八節 體 育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原則,全面建設“小康體育”。抓住西部大開發和西區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步伐,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推動西區體育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社會體育。圍繞構建全民健身體系,大力推動群眾體育發展,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立起覆蓋全區的、獨具特色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和管理體系,人均體育用地力爭達1平方米,體育人口達40%。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體育事業,形成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務格局,不斷引進推廣新項目以滿足市民需求,確保市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區性大型群眾體育活動、競賽(如城市社區運動、中小學生運動會、職工運動會等)形成傳統和特色。
(二)競技體育。完成競技體育項目訓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起以學校和社會為依托的競技體育項目訓練管理體制,建立覆蓋全區的青少年兒童業余訓練網點,向市、省高水平運動隊或重點體校輸送一批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突出特色重點項目,競技體育實力明顯增強,力爭有更多的運動員和運動隊參加2010年省運會。
(三)體育產業。充分發揮“萬里長江第一漂”的品牌和西區旅游資源優勢,實現體育與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力培育以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為主的本體市場,重點培育發展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把健身娛樂、競賽表演兩類市場作為龍頭,在廣大群眾中提倡科學、健康的健身娛樂觀念,引導其消費結構的調整。吸引社會力量辦體育,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四)體育設施。按照健身基礎設施“211”工程標準(即:兩場:田徑場、燈光球場,一池:游泳池,一館:體育館或綜合健身館)完成有關場館設施建設的規劃設計。新建、擴建學校體育場地達到國家教育部規定標準,社區體育活動場地納入社區整體規劃和建設。建成西區體育場、玉泉水上運動中心等若干設計新穎、功能完備、市民喜愛、市場前景良好的體育設施,初步滿足體育事業發展和舉辦區級綜合性運動會或省運動會單項比賽的需要。
第十九節 衛 生
以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目標,進一步完善與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醫療救治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確保我區公共衛生安全,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
(一)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現有衛生資源為依托,努力提高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重點加強區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建設,新建衛生監督大樓,在城區建立以綜合醫院(市二院、攀煤總醫院)、區疾病預防控制保健中心為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前哨的三個層次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并重點加強對“非典”、人禽流感、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加快在區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站之間建立公共衛生信息網絡系統,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建立快捷、暢通、準確、及時的公共衛生信息體系,確保疫情信息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及時處理,到2010年,基本建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服務體系。
(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鄉鎮衛生院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格里坪鎮衛生院的改擴建工作,加快建立以綜合醫院、林產品公司醫院、區疾控中心、區婦幼保健服務中心等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中心,格里坪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站為網底的三級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對鄉鎮衛生院履行公共衛生職能所需的人員和經費,要予以充分保障。全面推進以農村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救助制度,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
第二十節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工作要以發展為主題,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開發和有效配置勞動力資源為中心,以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為出發點,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擴大就業,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一)就業和再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建立促進擴大就業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機制,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實行靈活的就業形式,堅持政府引導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個人自主擇業,積極拓寬就業渠道,用發展的辦法擴大就業。努力加強社區勞動保障平臺軟硬件建設,修建多個勞動力市場,不斷改善就業服務環境,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工作能力,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崗失業人員。
(二)社會保障。全面建立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服務社會化、層次多樣化、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擴大社保覆蓋面,加強社保基金的征繳力度,做到應參盡參、應保盡保。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城鎮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堅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失業保險范圍。加大醫療保險基金征繳工作力度,使醫療保險費征繳率和參保繳費率達到95%以上。嚴格執行醫保基金管理上的收支兩條線,堅持專款專用、專戶專存,確保醫保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強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探索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切實維護農村社區穩定。積極發展社會公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優撫安置等社會保障事業,高度關注殘疾、五保等社會弱勢群體,加快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殘疾人勞動就業,切實做好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特別做好社會孤老、孤兒、棄嬰和孤殘兒童、孤老優撫對象的收養工作,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社會事業資源配置,提高社會事業資源利用效益,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
(三)居民收入。繼續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改變收入增長明顯滯后于經濟增長的狀況,形成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機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發揮市場機制,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加大調節作用,健全勞動力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建立企業、事業單位職工收入的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規范社會分配秩序,防止收入分配兩極分化。
第七章 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第二十一節 環境保護
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存在的環境問題,以創建全省乃至全國的循環經濟試驗區為抓手,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為重點,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推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全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做出貢獻。到2010年,全區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下降,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空氣質量明顯改善,Ⅱ級(良)空氣質量天數顯著增加。重點流域水質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止,水環境控制在國家地表水Ⅲ類水域標準以上。
(一)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在全區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基礎上,繼續實施總量控制,制定總量控制方案,合理確定各重點排污企業的排污總量,將污染物排放量分配到各排污企業。實施區域內重點工業污染企業在線監測,加強監督管理,防止污染反彈,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依法征收排污費,推廣清潔工藝,強化城區和風景區的綜合整治。
(二)工業污染源治理。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繼續強化工業污染源治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審批制度,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積極籌集資金治理老污染源,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趨勢得以緩解。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加強環保監測管理能力建設。從清香坪至格里坪地區一律不上新的工業項目;堅決取締、關閉國家明令淘汰的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和企業;對無法做到達標排放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治”綜合整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倡導清潔生產。
(三)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河門口片區工業企業的“治、停、并、轉、遷”,逐步改變工業生產和居民區混雜的局面。積極開發利用焦爐煤氣,推進居民生活能源清潔化。倡導文明施工,減少水土流失和空氣、噪聲污染,徹底整治堆煤場、混煤場和建筑工地的揚塵污染。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主城區的空氣、地面水、噪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抓好公路沿線環境保護,減少煤炭運輸中的拋灑、揚散污染,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加強對重大排污口廢水的監督管理,確保廢水達標排放,確保飲用水取水口水質安全。加強對煤炭開采過程中伴生污染物的控制,在利用礦井水時進行必要技術處理,消除放射性物質造成的隱患。
(四)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田保護,減少化肥施用量。發展生物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減少農藥施用量,保護有益物種和害蟲天敵。集中搞好農村垃圾處理,加大畜禽養殖、屠宰業污染治理力度。嚴格控制污灌,防治土壤污染,積極推廣利用沼氣等生物質燃氣。
第二十二節 生態建設
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緊緊圍繞我區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突出防治并舉,因地制宜,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長遠與當前、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2%以上,現有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水土流失和林地沙化、石漠化擴展基本得到遏制,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明顯提高。
(一)生態建設。本著因地制宜,集中成片,適地適樹,分區經營,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的原則實施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為依托,以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為中心,將西區所有的國有、集體荒山荒地、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以及國家級蘇鐵自然保護區的所有林地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范圍。通過大力實施生態防護林、速生豐產林和沿江綠化帶工程,新增植被0.5萬畝,并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加強封山育林改造,合理規劃和營造水源涵養林。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和市區視野區生態治理工程,不斷綠化美化金沙江沿岸,積極爭取將水土治理工程納入國家預算,市區視野區生態治理工程納入省、市預算盤子。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采盜伐、濫伐和亂占林地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為改善人居環境和質量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
(二)水土流失治理。按照“統一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積極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對巴關河小流域、摩梭河流域等片區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沙化、石漠化擴展趨勢。“十一五”期間,完成坡改梯53.33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166.67公頃,營造經濟果木林166.67公頃。
(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嚴格執行《攀枝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征收力度,有計劃地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促進礦山自覺保護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分步驟在轄區重點礦山企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遏制礦山地質災害,加大礦山生態恢復力度,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二十三節 計劃生育
繼續堅持優生優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生育質量。突出抓好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和優質服務,加快城市和農村生殖保健服務和區、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建設,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建設幸福文明家庭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關注和重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加強流動人口管理,促進人口有序集聚和優化分布。“十一五”期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到2010年,全區人口控制在19萬人以內。
第二十四節 資源利用
堅持資源開發、節約與保護并重,推進資源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建立資源法治保護體系,建立土地、礦產資源市場,變土地、礦產資源為資本,充分發揮土地、礦產資源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水資源。完善水資源綜合規劃,切實保護和有效利用水資源。繼續抓好梅子箐果林基地節水灌溉、大箐溝果林基地和龍慶園藝場節水灌溉工程,積極攔蓄地表水,適度開采地下水,促進農業節水發展,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以建設節水型城市為目標,堅持開源節流并重,加強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搞好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同時加大城區供水管網的改造力度,減少滲漏損失。大力推廣循環用水、污水處理技術,工業用水重復使用率達到80%以上。
(二)土地資源。按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原則和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要求,加強對國土資源的保護力度,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用途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占補平衡制度,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盤活存量土地,嚴格控制非農用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切實做到集約利用土地。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依法查處違法亂批亂占耕地資源行為。
(三)礦產資源。堅持以資源定規劃、以規劃定項目的原則,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保護和開發管理。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地質環境,堅決遏止低效開發、采富棄貧等浪費資源行為,確保礦產資源的依法、有序、科學開采。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效益。加強對礦山企業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的監督管理,鼓勵綜合利用礦山廢棄物,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
第八章 改革開放
第二十五節 行政體制改革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各項社會事業改革,消除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圍繞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發展的投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高效、規范、公正、透明的審批制度,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推進公共事業體制轉換。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加強行政應急機制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完善公務員管理和培訓制度,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提高行政運作效率。
第二十六節 投融資體制改革
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改善投資軟硬件環境條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吸引民間資金、外來資金和銀行資金。管好政府投資,激活民間投資。建立政府投資項目績效評價制度,健全協調配套的企業投資行為監管體系。突出利用外資、項目爭引、啟動社會投資和直接融資四個重點,大力推進投資主體和投資形式多元化。改革政府對企業投資的管理制度,完善項目核準、備案管理辦法,尊重企業投資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形成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銀行獨立審貸,政府間接調控的新的投融資體制。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十七節 市場體系建設
按照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求,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充分競爭。大力發展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業,逐步完善以清香坪、大水井商業區為核心的現代商業發展新格局。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使用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規范土地一級市場,活躍房地產二級市場,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工程招投標制度。扶持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中介服務業。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等行為。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督體系,切實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
第二十八節 對外開放
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方針,增強開放意識,完善開放政策,營造開放環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引資與調整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等結合起來,通過內引外聯,促進我區產業升級。進一步創新招商引資理念和方式,突出重點行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招商,建立健全“政府—中介—企業”三位一體的引資促進機制,圍繞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優勢項目,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重點抓好煤化工、煤矸石、粉煤灰、高爐渣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的包裝和推介工作,積極推動漢白玉、小五金、地下水、旅游、建材、教育、體育等產業的引資開發與建設。同時要緊緊抓住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有利契機,主動并有選擇地承接產業轉移,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二)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我區位于川滇兩省的結合部,是川滇邊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十一五”期間,將面臨多重發展機遇,我們要樹立大開放的思想,營造大開放的環境,實行大開放的政策,培育大開放的市場,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構建對接川滇交界區域合作平臺,在更高層次、更廣泛的領域參與經濟合作,同時要積極加強與內陸地區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九節 組織保障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調以人為本,實施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下,我區將迎來一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最佳時期。為確保我區“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全面完成規劃任務,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健全的組織保障體系來加以保障。
(一)黨的建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實現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根本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黨員干部,提高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政治堅定、團結實干、開拓創新、廉潔為民,具有抵御各種風險能力,善于駕馭復雜局面,能夠擔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重任的堅強領導核心。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扎實推進農村、社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各個領域的基層黨建工作,切實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制度和長效機制。繼續推進機關效能建設,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構建黨員干部教育、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二)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依法加強監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著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深化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認真研究社會穩定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邪惡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繼續做好普法工作,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第三十節 人才保障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人才市場化配置為主線,以區域創新體系為載體,全面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加快人才培養,保障人才、技術需要。通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會和服務體系,努力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雙重激勵、黨委和政府宏觀調控的開放、流動、競爭、合作、共享的人才資源開發新機制。研究出臺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激勵等政策措施,以事業、感情和待遇留住、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重點圍繞壯大支柱產業人才隊伍目標,加強煤炭及煤化工、釩鈦鋼鐵深加工、火電、冶金輔料、建材等領域的人才開發和引進,確保上述領域的人才密度和人才質量適應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強人才流動政策導向,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合理流向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行業,確保滿足各類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對骨干人才的需要。進一步突出以執政能力為核心的“五種能力”建設,加強公務員隊伍的學習培訓,抓好培養一支政治素質好、開拓精神強、具有現代專業知識、年富力強的領導人才隊伍。通過深化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健全后備干部制度,大力選拔任用優秀年輕干部。
第三十一節 發展環境建設
進一步完善鼓勵發展的各項政策,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著力創建服務型政府,推進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政策環境。深入貫徹國家西部開發、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國家財政、稅收、農業等各項有利于促進發展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結合西區客觀實際,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財政稅費、產業布局、人口流動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體系,充分體現加快發展的要求,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市場環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商品市場,引導和建立商品、農產品批發市場,引進現代流通模式和管理技術,提高市場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積極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完善和發展勞動力、人才、技術市場,培育和放開土地、房地產市場。逐步理順價格形成機制,規范企業成本結構和定價行為,完善政府定價機制,全面推進收費改革。加快市場信用體系建設。
(三)服務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職能分工,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規范審批行為。增強政務中心的服務功能,用硬措施保證軟環境建設的高質量、高水平。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面,全面推行政務公開。
(四)法治環境。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切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堅決整治亂執法和不按程序執法現象。建立健全執法、司法監督機制,切實加強人大、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進一步加強執法、司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建立健全司法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法律服務。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深入推進依法治區工作。
(五)精神文明。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高度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重視民兵預備役建設,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大力弘揚攀枝花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艱苦奮斗、團結拼搏的精神風貌。加強正確輿論引導,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諧氛圍。
第三十二節 項目建設
全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戰略。牢固樹立“規劃以項目做支撐”和“項目是全局、全局抓項目”意識,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和增長點,實行國有、外資、民營一起上,大中小項目齊發展。加大項目的前期經費投入,引進先進理念實施項目策劃,增強前期項目的科學性、針對性,保證項目前期工作質量,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建立健全前期工作責任制和考核機制。加大項目爭取工作力度,力爭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投資計劃,做到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籌劃一批。建立有梯度、有層次和大、中、小及遠、中、近相結合的項目庫。精心搞好項目的推介和宣傳,聚集社會資本;完善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制,抓好以工程質量為核心的在建項目管理,確保項目建設工程質量。通過實施一批煤化工、釩鈦鋼鐵、冶金輔料、電力、農業產業化和其它工業項目,著力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打造優勢企業集群,構建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通過實施一批交通、城鎮、生態建設項目,從根本上緩解我區交通瓶頸制約,改善人居環境,優化生態條件,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通過實施一批科技、文體、衛生等社會發展項目,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第三十三節 規劃的組織實施
“十一五”規劃是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問題的總體部署,是區委、區政府戰略意圖的具體體現,是全區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施政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年度計劃時,要提出分年度落實綱要的目標和任務。有關部門要根據本綱要,針對所負責領域的任務 ,制定具體措施。政府各部門要按照規劃內容,認真開展好各項工作,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尤其要引導企業參與規劃的實施,形成發展共識,凝聚發展力量,使企業、社會和民眾的行動與全區發展戰略相一致。同時要全面跟蹤研究“十一五”時期的社會發展動態,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預警工作,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及時調整政策措施,保證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