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06-10-27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攀枝花市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并結合攀枝花市總體規劃和仁和區實際編制的,是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十一五”期間仁和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編制和實施好一個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中長期規劃,對于促進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第一節 “十五”計劃圓滿完成

  “十五”期間,區政府率領全區各族人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國民經濟躍上新臺階

  2005年全區GDP預計達到33億元(以下完成數均為預計數),完成“十五”計劃的142.2 %,年均增長1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億元,完成“十五”計劃的110.7 %,年均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20.5億元,完成“十五”計劃的179.8%,年均增長29.6%;第三產業增加值9.4億元,完成“十五”計劃的104.4%,年均增長7.1%。三次產業結構為9.4∶62.1∶28.5。地方財政收入由3,692萬元增長到17,950萬元,年均增長37.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9億元,年均增長9.8%。

  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十五”期間,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大投入,相繼實施了大河路、渡仁西線改造、仁和片區河道污染綜合整治、仁和水廠、仁和污水處理廠、第一、二農貿市場改擴建、仁和休閑文化廣場、仁和街改造等一批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形象不斷得以提升。隨著108國道、214省道及仁拉路、太白路、總龍路、金迤路、岔啊路、金五路、紅蘭路等縣鄉公路的改造,仁和區公路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村電網改造、勝利水庫支斗渠、病險水庫整治、微型水利、農村能源、節水灌溉、農村人畜飲水、集鎮建設等工程項目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全面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大科普宣傳、科技培訓、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鞏固“普九”成果,推進素質教育,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學資源,貫徹實施“兩免一補”政策,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化市場不斷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隨著城鄉醫療設施不斷改善,區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城鄉居民醫療條件進一步好轉。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出生人口控制在計劃指標以內。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完善和健全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推進。體育、廣播電視、民族宗教、民政、救濟救助、雙擁工作、檔案、統計、氣象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69元,比2000年增加1,045元。城鎮就業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扶貧開發取得成效,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農村貧困人口逐步減少。

  第二章 “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第二節 “十一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的機遇和條件政策與投資機遇。

  國家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政策、投資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的支持。同時四川省將攀西地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將在項目、資金上給予更多的扶持。

  市場機遇。一是世界經濟逐步回暖,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日趨活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我們利用國際國內資本、技術和市場創造了條件。二是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加速升級,為中西部地區承接資本、產業和技術創造了良好契機。三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消費結構升級,將推動我區提升產業結構,發揮后發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攀鋼面臨主輔分流,給我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五是攀田高速公路、觀音巖水電站等一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將為我區經濟增長增添新的亮點。

  區位優勢。仁和區地處攀枝花市核心經濟區和生態經濟區范圍內,具有較好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資源優勢。我區礦產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攀鋼二次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隨著冬旅會的順利召開和攀枝花市成功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為我區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隨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狀況仍然存在,產業結構低水平同構化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過高,經濟增長尚未擺脫粗放型的方式。主要產品產業鏈較短,現有產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仍較薄弱,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缺乏骨干企業支撐。

  三是交通、能源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已比較緊張的交通、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重。

  四是城鎮化進程緩慢,人口聚集度不高。

  五是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就業不夠充分,再就業的壓力較大。

  六是可持續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環境矛盾較為突出,區域性治理任務艱巨。

  七是投融資難度加大,吸納社會資金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發展所需的供、用地矛盾突出。

  第三節 “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仁和區“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努力建設小康仁和、生態仁和、和諧仁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樹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用新意識、新思路、新體制,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繼續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做到既快又好協調發展。

  三是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要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發展中不斷得以改善和提高;更加注重加快農村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為動力,著力推進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拓展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五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既要增強緊迫感,積極進取,又要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謀劃將來;既要積極爭取國家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六是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多實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第四節 發展目標

  仁和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是: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環境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工業結構調整,配套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施“科教興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

  綜合經濟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到2010年達到75.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年均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55億元,年均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16億元,年均增長11.2%。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26.5%,其中工業總產值達166.5億元,年均增長27.9%;農業總產值達7.5億元,年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億元,年均增長9.8%。地方財政收入達5億元。

  和諧社會目標:小學、初中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以上;廣播、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6%;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施行面達到100%。

  協調發展目標: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95%以上;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飲用水水質100%達標;農村安全飲水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00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失業人員再就業率保持在50%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在今后五年里,只要我們抓住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機遇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用好用活國家的各項支持政策,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工業項目區、市工業新區的集聚優勢,支持恒鼎公司、東泰公司、白云鑄造廠、重慶啤酒集團等實施的重大項目建設,通過努力,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爭取達到年均增長20%以上,力爭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

  第三章 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和產業分布

  第五節 發展的空間布局和產業分布

  強化“空間均衡”是“十一五”規劃的新要求,要把戰略目標落實到具體的空間,要把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與發揮區域特色,實現區域合理分工與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合理劃分功能區,促進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在各個地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笆晃濉睍r期,根據仁和區在全市發展空間布局結構中的地位,立足本區的自然特征、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將全區劃分為四類主體功能區(四類功能區的劃分不是截然分開的)。

  一、城市經濟區

  主要指具備較好資源、較強環境承載能力和較強的經濟、人口集聚能力的區域。范圍包括渡仁片區、總發、金江、太平、布德等,該區域地處攀枝花市核心地帶,已納入市核心經濟區戰略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建筑建材業、房地產業、體育休閑業、生產資料要素市場等第三產業。通過拓展城市空間和產業集聚發展空間,以達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產業層次,調整產業布局,發揮聚集作用的目的。

  二、工業經濟集聚區

  是指具備較好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好,發展潛力較大,適宜于工業產業帶布局和工業經濟的規模化、產業集群化發展。重點是打造仁和工業經濟集聚區新格局,總的原則是:集中規劃,分點布局,促進企業向項目區集中,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及環保要求有序發展。根據地理狀況,將仁和工業經濟集聚區初步劃分為8個:橄欖坪項目集聚區、前進煤化工項目集聚區、太平煤化工項目集聚區、布德工業項目集聚區、中壩石墨系列產品加工集聚區、總發項目集聚區、金江項目集聚區、大龍潭項目集聚區。

  產業布局重點為:

  橄欖坪項目集聚區:主要承接攀鋼鋼鐵制品、制造業加工項目梯度轉移,依托攀鋼集團及其他加工企業,發揮地域優勢,有選擇性地引入鋼鐵,釩鈦產品深加工,高性能合金制造,金屬特種加工,復合工藝等新材料、新技術產業。同時發展電子、生物制藥、印刷包裝、物流等項目。

  前進煤化工項目集聚區:以煤化工和鋼鐵生加工產業為主,同時發展煤氣洗氯、洗苯系統和煤氣凈化脫硫發電系統等配套行業,煤焦油系列產品開發。

  太平煤化工項目集聚區:以攀枝花市恒鼎焦化有限公司為龍頭,以機焦生產為主導產業,同時發展煤氣洗氯、洗苯系統和煤氣凈化脫硫發電系統等配套行業。

  布德工業項目集聚區:在充分發揮圣達煤焦化作用的基礎上,利用攀鋼固體爐渣,引進企業,生產五氧化二釩,發揮聚集效應。

  中壩石墨項目集聚區:以中壩石墨礦為龍頭,以石墨系列產品加工為主導。建設中、高碳石墨加工基地,為石墨系列產品的開發提供原料。

  總發項目集聚區: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為主。

  金江項目集聚區:主要以輕工業項目為主。

  大龍潭項目集聚區:主要以鋼鐵深加工和釩鈦制品加工為主。

  三、特色農業產業區

  主要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弱,不具備大規模聚集經濟、人口的區域,具有發展農業的自然資源優勢。范圍包括全區重點農業鄉鎮及適合發展特色農業的生產區域。充分發揮本區域已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基礎的生態資源、水資源和特色農、林、牧、漁資源,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

  因地制宜的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搞好農業區劃布局。河谷地區重點發展早市蔬菜、亞熱帶水果、水產品、經濟作物,二半山區重點發展優質烤煙、蠶桑、溫帶水果、養殖業等,高寒山區重點發展畜牧業、干果、中藥材、林產品等。大力發展晚熟芒果、優質石榴、烤煙、畜牧業、釀酒葡萄等支柱產業。

  四、生態保護區

  主要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差,人口較少,自然植被保存較為完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經濟較為落后,不適宜大規模開發的高海拔區域。范圍主要包括大田、平地、大龍潭、啊喇、中壩、務本、同德、布德、太平、總發等鄉鎮的以林區為主的高海拔地區。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該區域重點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推動人口的有序轉移,有控制地發展生態旅游業、特色畜牧業、林業。

  第四章 產業發展重點

  第六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繁榮和發展農村經濟。

  一、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安全飲水、病險水庫治理、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新增、恢復小型微型水利設施,解決干旱缺水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小流域治理,著力減少洪澇災害。加快基本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土改造,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改造硬化田間機耕道,改善生產條件。繼續爭取農機化先行縣政策,力爭使我區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70%。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改變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力爭沼氣在農村的普及率達60%以上。結合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搞好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同時,發展有市場潛力的林業產業,加大短周期工業用材林、竹業、森林病蟲害防治、苗木育種基地及林業基礎設施建設。

  二、特色農業和傳統優勢農業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狠抓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壯大以晚熟芒果、優質石榴、優質烤煙、畜牧業、釀酒葡萄等為主的支柱產業的基地規模。到2010年,芒果種植面積力爭達到8萬畝,產量達53,000噸;石榴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產量達50,000噸;畜牧業年存欄牛2萬頭,出欄商品牛3萬頭,存欄羊8.5萬只,出欄商品羊達15萬只,家禽出欄240萬只;建成優質烤煙基地4萬畝,年產優質煙葉10萬擔。打造好前進普達村特色農業基地、大田鎮特色石榴基地、混撒拉特色芒果基地、迤沙拉生態葡萄溝基地等特色農業觀光區的建設。繼續鞏固傳統優勢農業,到2010年建成蔬菜基地4萬畝。積極引進培育農產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加強市場開拓,開辟穩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三、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以川云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構建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健全農業信息、農產品質量管理、農產品檢驗檢測、病害防治等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大力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等中介服務組織,引導農民積極探索多渠道、多領域的聯合與協作,重點培育和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

  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營造安全的農民務工環境,規范勞動力中介市場。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和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

  五、全面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任務

  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切實抓好扶貧項目和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以村級公路、農田水利和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重點貧困村建設力度,特別是抓好邊遠少數民族和已安置的涼山自發遷居移民的扶貧工作。繼續實施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工程,搞好移民新村生活設施配套建設,分類、分層、分階段地推進山區農民向條件較好的村、鎮、城遷移,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達到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目的。

  六、農村公共事業建設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電視、通訊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通村公路、人畜飲水、大龍潭、太平、同德35千伏輸變電站的新建和異地升壓等項目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民居民宅。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和經營的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廣泛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抓好:農村中小學危房、中小學寄宿制學校、農村文化陣地、體育設施,鄉鎮衛生院、計生服務站的建設和改造。

  七、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制定鄉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發展和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群眾路線,搞好村務公開,逐步建立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機制,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力,不斷增強集體經濟服務功能,積極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七節 工業

  繼續堅持“工業強區”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充分利用我區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工業發展方向,培育壯大煤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等優勢產業,推動工業的規?;a業化、集群化發展。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優勢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開發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延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抓好安全生產,消除各種安全隱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全力打造工業項目集聚區,強化集群發展觀,突出特色,促進工業企業向項目區集聚。加大項目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工業項目區的優惠政策,加快便捷的服務體系建設,以項目區為載體培育新興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項目區產業規模,使之成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體制先進、管理高效的工業集聚區。

  一、煤化工行業

  實施“穩煤興工”戰略,在抓好煤炭資源開發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煤炭資源及初級產品,加大綜合利用煤化工資源的力度,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重點扶持單井年產6萬噸及以上的煤炭礦井建設,鼓勵年產60萬噸以上的高效洗煤企業建設,穩定原煤生產,搞好煤炭深加工。鼓勵現有煤焦化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生產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支持三廢利用項目建設,開發輕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瀝青等煤化工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效益。

  二、冶金行業

  充分利用攀鋼冶金資源,大力發展冶金加工制造業,抓好現有企業的改擴建和技術改造,發揮其生產能力,支持發展釩鈦制品、低合金高強度鑄件項目。逐步關閉原材料消耗大、工藝落后、污染大的企業,推廣先進冶金生產技術,積極開發下游產品。認真研究攀鋼公司的主導產品,圍繞其生產配套產品和提供配套服務。

  三、建材行業

  抓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時機,積極推進建材企業的擴能改造,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形成建材產品系列化,適應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建筑的要求,積極開發輕質新型建筑材料。

  四、非金屬礦產資源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化工行業,引進高新技術,加大石墨及石墨系列產品的綜合開發力度,建設電極弧、單晶硅生產線等項目。合理開發白云石、石英石、高嶺土、硅藻土、石膏、蛭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搞好非金屬產品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

  五、農產品深加工

  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通過集約經營、基地建設、市場培育,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加快龍頭企業的培育,形成1.5萬噸葡萄酒、0.4萬噸乳制品、1.2萬噸果汁酒的生產能力。

  第八節 第三產業

  一、旅游業

  緊緊抓住冬旅會的順利召開和攀枝花市成功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的契機,以陽光休閑旅游為核心,民族風情為特色,以生態旅游,觀光旅游為載體。整合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品,豐富旅游內涵,把旅游業逐步培育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逐步建成一批不同檔次,滿足不同層次需要的休閑度假型賓館、酒店,完善旅游交通網絡,健全和完善旅游信息服務系統。努力打造仁和鎮、總發鄉、啊喇鄉、大田鎮、平地鎮、大龍潭鄉旅游環線。重點抓好迤沙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巖神山旅游風景區、仁和濱河景觀、仁和鎮陽光休閑療養基地、大黑山森林公園、中壩生態谷風景區、啊喇原始森林風景區、混沙拉和普達農業觀光區等一批重點旅游景觀的建設。

  二、現代物流和商貿業

  把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源,采取有力措施,引導和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繼續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現有物流資源整合和發展。繼續完善渡仁東線、渡仁西線生產資料要素市場布局,加快金江、總發物流業的發展。以川云農產品市場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合理配置資源,合理規劃布局,提高物流產業的整體水平。根據人口分布和集聚,加快農村集貿市場和商業網點建設,促進商貿發展,方便群眾生活。

  三、中介服務及金融保險業

  建立健全社會中介服務體系,發展各種咨詢、評估、會計、法律服務、工程設計、廣告、市場調研、信息等中介服務機構。完善金融保險體系,推進金融業務創新,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中小企業及農村信貸支持力度,規范發展個人消費信貸。

  四、社區服務業

  社區服務業發展要處理好福利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之間的關系,將分散的個人行為變為有組織的社團行為,將簡單的家務勞動變為科學的生活服務。鼓勵各種資本通過直營、特許或連鎖的方式,推進社區便民、便利連鎖網絡建設,培育和發展連鎖化、規范化、品牌化的社區服務企業,改變目前社區服務業多依靠政府投入的狀況。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社區服務設施為主干、以志愿者服務和居民互助為基礎、全社會共同參與、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服務門類齊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好的社區服務網絡。同時,將社區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開發、整合,加快社區服務業由福利型向經營型,分散型向規模型,政府行為向市場行為轉變,盡快培植一批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社區服務企業。

  五、房地產業

  結合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等因素做好統籌規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繼續發展經濟適用型住宅,著力發展價格適中的舒適型住宅,打造一批名牌住宅小區。發展房地產二級市場和房產按揭業務。規范物業管理行業,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節 對外開放及招商引資

  拓寬對外開放領域,提升招商引資水平。牢固樹立“發展必須開放,開放就是發展,只有大開放,才能大發展”的觀念,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并舉,堅定不移地搞好招商引資、擴大開放工作。切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效地聚集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等多種生產要素,加快發展進度,努力縮短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既要重視政府的主導地位,又不能忽視民間資本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由政府招商向民間招商轉變。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變被動招商為主動招商,運用市場機制,改進會議招商,團組招商,采取登門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努力爭取利用更多的國內外資金。

  第十節 民營經濟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進一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大宣傳力度,規范市場運作,從經營領域、經營條件、人才引進、財稅政策、融資渠道、行政服務、社會服務等方面扶持民營企業,為民營企業的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創業環境,采用更加有效的激勵機制,提供更加優質的政府服務,促進民營經濟朝著規?;?、品牌化和產業集聚化的方向發展,繼續鞏固民營經濟在全區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通過開放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增加市場準入機會,拓寬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

  第五章 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

  第十一節 固定資產投資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重大項目,積極吸引和利用國外貸款、國內貼息貸款、國內外游動資金,激發各類資金向區內聚集。加強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提高金融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

  加強對各類投資的正確引導,努力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繼續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笆晃濉逼陂g國家將把基礎產業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重大公共服務設施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區的投資重點是工業、交通、城鎮建設、教育、衛生、農村基礎設施、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循環經濟等,預計全區5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00億元以上。

  根據國家、省、市的投資導向,繼續加強項目策劃和項目前期工作,加強動態項目庫建設,為向上爭取資金和對外招商打下良好基礎。下大力抓好項目的推進實施,強化項目責任制,密切跟蹤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搞好協調服務,積極支持觀音巖水電站、市工業新區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

  第十二節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攀枝花城市總體規劃,以仁和鎮為核心,以炳仁線建設為依托,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把仁和主城區融入全市核心城區。圍繞建設最宜人居環境的目標,集中力量加快城鎮建設與開發,加強仁和各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推進城區道路、橋梁、電網、水網、通訊網的建設。完成仁和220千伏輸變電站新建、仁和110千伏輸變電站異地升壓、城市電網改造、自來水廠擴建、垃圾場、排污支管網等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好仁和片區河道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加快仁和濱河景觀、寶靈景區和仁和公園的建設完善配套,大力推進仁和行政文化中心區的建設,突出城鎮綠化、凈化、美化和亮化,不斷完善城市配套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形成現代化城鎮體系,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大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完善小城鎮功能,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點抓好大田、平地、同德、啊喇、布德、大龍潭等鄉鎮集鎮的建設。

  第十三節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交通建設步伐,在維護好現有公路的基礎上,加強連接線和公路復線建設,增強公路通達度,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和抗災能力,最終形成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主骨架,以縣道為依托,以城市道路、專用公路和鄉村道為補充和延伸的公路網。重點抓好縣鄉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區、工業項目區、物流區的道路建設,積極配合市有關部門建設好攀田、麗攀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笆晃濉逼陂g將新改建縣道、鄉道、村道共200公里,建設金江高速公路客運站、貨運站和總發高速公路貨運站,建成農村客運站9個。

  第十四節 工業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工業項目區布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適度超前規劃、分階段建設的原則,加大對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抓好道路、供電、供水、環保、通訊、環境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工業項目區的建設檔次和融資能力。堅持工業項目區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共建共享,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為項目區公共服務和專業服務搭建基礎平臺。

  多種渠道投融資,實現工業項目區基礎設施投入多元化。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充分發揮好財政扶持資金的杠桿作用,探索符合市場規律的運作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金投入工業項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從今年起花3年時間全力構建較為完善的工業項目區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抓好橄欖坪工業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六章 公共服務與社會事業發展

  第十五節 科技

  繼續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堅持引進培育高新技術與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并重,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大科技知識普及力度。積極引進有利于我區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產品換代,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繼續加強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加快信息化步伐,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有機結合。重點圍繞煤化工、鋼鐵深加工、非金屬礦綜合開發等行業,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和項目,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科普設施和隊伍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與偽科學,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

  第十六節 教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完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水平,優化教育資源布局,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一、基礎教育

  積極發展學前三年教育,努力使絕大部分城鄉兒童能接受各種形式的學前教育。繼續加強義務教育,到2010年,達到省級義務教育示范縣標準。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到2010年,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各類高中階段就讀比例達85%以上。同時完成大河中學創建省級示范性高中和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工作。積極為民辦教育創造條件,初步形成政府辦學和社會力量辦學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加大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鄉鎮教育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間要側重抓好五個少數民族鄉鎮的“普九”鞏固提高工作。

  二、職業教育

  積極探索初等職業教育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機結合的形式。完善縣、鄉、村三級職業教育網絡。2010年力爭初中畢業升入普高、職高、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達到85%,使升入中等以上職業學校學生數與升入普通高中學生數大致相當。

  三、成人教育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教育培訓基地的軟、硬件建設,積極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繼續教育,不斷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切實加強社區教育網絡建設,積極構建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積極倡導建立學習型社區。繼續鞏固提高我區高標準掃盲工作成果,全面完成已安置涼山自發遷居移民新增文盲的掃除工作。同時,采取委培、遠程教育、專家辦培訓班等多種培訓方式,切實加強對緊缺急需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四、素質教育

  全面落實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使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堅持把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勞動 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繼續加大教育投入

  積極籌措資金,不斷完善教學設施,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改善和提高辦學條件。

  “十一五”期間,集中財力完成大河中學、民族中學規劃項目的建設,加大對全區中小學教學樓、運動場、學生宿舍、食堂等教育設施的建設改造力度,繼續實施好中小學危房改造,創造條件建設一批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加快構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到2010年,全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教學配置等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第十七節 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

  一、文化事業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文化生活質量。

  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實施精品工程,繁榮文藝創作,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發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旅游文化、校園文化和村鎮文化,引導和激發群眾積極參與,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完善全區三級文化網絡,重視并大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設好仁和區文化中心、文化廣場等標志性文化景觀,切實抓好社區文化設施、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到2010年,建成省級文化先進縣。

  不斷挖掘我區的文化資源,加快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切實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加快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搶救和開發利用工作。加強文化管理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和扶持民間文化隊伍。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對文化市場的日常監督檢查,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

  二、體育事業

  積極發展體育事業,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以學校為重點抓好青少年體育,以社區為重點抓好城市體育,以鄉鎮為重點抓好農村體育。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提高全民健身意識和身體素質。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抓好區體育中心及場館建設,加強學校、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鞏固城市體育人口率,2010年達到45%。做好體質監測工作,完善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積極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抓好業余體校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重視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抓好射箭、兒棒、射弩等優勢項目和籃球、足球、武術這些群眾基礎好的體育項目。積極探索體育競賽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培育與體育產業相關聯的行業,形成產業發展鏈?!笆晃濉逼陂g爭取市陽光體育城在我區落戶。

  三、廣播電視事業

  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對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遞經濟社會信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努力推進廣電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以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有線數字電視技術新體系建設、廣播電視數字綜合信息系統工程建設、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建成數字化采、編、播出網絡,提高節目質量,大膽創新具有仁和特色的廣播電視精品欄目,鞏固和大力推進“村村通”工程,加大無線數字建設,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率,實現廣播電視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到2010年,廣播、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分別達98%和96%,有線電視用戶達2.5萬戶,建成750MHZ的HFC寬帶數字綜合信息系統工程。

  第十八節  衛生

  進一步深化衛生體制改革,以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預防保健為重點,健全衛生信息網絡、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完善衛生服務功能,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城鄉醫療服務新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要。

  加快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衛生監督、疾控中心、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等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對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預防與控制,鞏固兒童計劃免疫成果,力爭傳染病、麻風病、克山病等發病率比“十五”期間有所下降,消除碘缺乏病。加強婦幼保健工作,認真開展“降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兒童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保障婦女兒童的健康。

  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提高基層基礎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為廣大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衛生行業職業道德建設和行風建設,改善服務態度,加大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力度,提高衛生隊伍的業務技術水平,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第十九節 其他社會事業

  貫徹婦女發展綱要和兒童發展綱要,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抓好職工文化陣地建設,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關愛老年人身心健康。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和宗教場所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抓好信訪條例的貫徹落實,做好群眾來信來訪的接待和處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認真貫徹落實統計法,充分利用統計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好務。嚴格把好審計關,充分發揮審計在國民經濟中的監督作用。

  依法加強檔案管理,保護和用好檔案資源,進一步完善檔案館的社會功能,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爭創省一級檔案館。

  抓好物價、食品、藥品的監督管理,依法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繼續加強雙擁、民政福利等各項工作。

  加大社會事業投入,進一步優化社會事業資源配置,提高社會事業資源利用效益,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滿足全區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重點抓好多功能的區活動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項目。

  第七章  可持續發展

  第二十節 人口與計劃生育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推行優生優育。鞏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和“關愛女孩行動示范區”成果,完善區計劃生育指導站、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等服務網絡,抓好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計劃生育工作,積極研究管理機制的更新,強化制度管理,加強和完善計劃生育村民、居民自治,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建設幸福文明家庭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笆晃濉逼陂g出生人口性別比按國家要求控制在100∶110以內,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第二十一節 環境保護

  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質量,從源頭上加強污染治理,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加強對老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提倡清潔生產和清潔生活方式,減少生產生活廢棄物產生量,實現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水達標排放。重點加強仁和片區的環境綜合治理,到“十一五”末,仁和片區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0天以上,城區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

  第二十二節 土地礦產資源

  加強對國土資源的保護力度,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堅持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并重的原則,既要有效地保護土地資源,又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地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空間。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格執行占用耕地的補償制度。加大礦產資源管理力度,全面推進礦產資源集約開發,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產業結構,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依法查處違法亂批亂占耕地、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行為。

  第二十三節 生態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堅持自然改善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市場選擇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發展綠色產業。繼續實施好生態公益林、森林管護、退耕還林、市區視野區荒山造林、森林病蟲害防治、干熱河谷造林、樹種選育和造林繁育基地等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對勝利水庫集雨區、中壩小流域、平地糯巴溝小流域、白拉古小流域、巴關河小流域、大龍潭混撒拉小流域等片區或流域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大河流域綠色長廊,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十四節 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

  一、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加強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減少資源浪費。積極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礦業的優化與升級,提高煤炭、鋼鐵、釩鈦、石墨、碳黑、石英砂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抓好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利用高新技術,加快釩鈦制品、煤化工產品、鋼鐵制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煤氣、煤焦油、煤矸石、高爐渣、粉煤灰、鋼鐵邊角余料等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開展節能、降耗活動,改進工藝流程,降低資源消耗,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工業項目集聚區這個平臺,鼓勵上下游的企業聯動,分工合作,走出一條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道路。

  積極構建生態農業循環體系,逐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以沼氣工程為紐帶,抓好草、畜、沼、果生態模式示范項目的實施,使農業生產的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和能源建設工程緊密結合,發展清潔能源、節省燃料消費、減少廢棄物、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

  加快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置和資源化處理設施,積極發展廢物回收、處置與再生的環保產業,積極提高污水處理廠的中水使用率,推進城市雨水集水設施建設。

  二、推行清潔生產,倡導綠色消費

  逐步推廣清潔生產方式,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互動的發展循環經濟機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鼓勵使用綠色產品,抵制過度包裝等浪費資源的行為,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逐步變成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第八章   體制改革

  第二十五節 經濟體制改革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行業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一、深化企業改革

  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著眼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國有經濟的發展壯大,按照產權多元化方向加快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改革的地方國有企業,要妥善處理改革后的遺留問題,做好社會職能的交接工作。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理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與國有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關系。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按照國家統一布置,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對縣鄉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和規范轉移支付辦法,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建立和完善財政激勵和約束機制。

  三、加快投融資體制和價格改革

  進一步確定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資金來源多渠道的新格局。

  完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嚴格投資項目審批、核準的范圍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資領域,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建立政府投資后評價制度和投資責任追究制度。規范政府投資范圍和投融資行為,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的招投標管理。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轉變政府投資管理模式,實行建、管、用分離,逐步推行“代建制”。全方位拓展融資渠道,不斷探索新的融資方式,政府搭橋,強化銀企對接。建立政府投資參股的風險投資公司,實施基礎設施項目收費權和收益權的質押融資等。全方位開放投資領域,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除法律法規禁止外的一切領域進行投資,讓市場引導投資方向,提高投資的水平和效率。

  推進價格改革,對社會公用事業、醫療、教育等收費推行集體審價和定價聽證制度,完善收費價格公示制度。

  四、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稅費改革,繼續精簡事業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所有權。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激活鄉村兩級集體資產的有效途徑。

  第二十六節 行政管理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

  一、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把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來抓。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設公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全面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強化市場監管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組織、協調和引導等方面的職能,提高政府調動和運作國有資產、預算內外資金、土地資源、政策資源等能力。構建政府的公共服務框架,落實政府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責任,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決策的專家咨詢和評估制度、決策聽證和公示制度、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和政府績效評價制度。

  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創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部門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務公開,提高公務員素質,推進政府機關和公務員工作規范化、服務標準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遵循政事分開的原則,堅持事業單位社會化的改革方向,正確劃分政府、市場作用范圍,改革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方式。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政事職責分開、法人地位明確、單位自主運營、政府依法管理的社會事業發展新機制。

  第九章  人民生活

  第二十七節  就業和再就業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確保就業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力。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

  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力爭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改善就業服務環境,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多形式開展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對城鎮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進一步加大失地無業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市場就業競爭能力。

  第二十八節 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一、社會保障工作

  堅持“全覆蓋、多層次”的要求,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鞏固“兩個確保”。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范養老保險政策,切實做到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醫療保險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基本保險。不斷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探索和完善農轉非人員、失地農民、個體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工作,建立多層次的,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金?!惫こ?,為建立養老、失業、醫保、工傷、生育“五?!苯y一創造條件。

  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其它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逐步提高社會化養老程度。

  以協調勞動關系為主線,以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重點,切實減少群體性勞動糾紛和爭議,保持社會穩定,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行政處理制度。

  二、加快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以保障基本生活為原則,建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城鄉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機制。積極建立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助、醫療救助、城鎮“三無”對象和農村五保戶救助、教育救助、再就業援助、養老救助、社會互助、自然災害救助為主要內容,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高度重視并研究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事業。積極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關政策,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弱勢群體在醫療、住房、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困難,保障該類群體的基本生活。建立農村“五?!焙统擎偂叭裏o”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敬老院、福利院,逐步實現自愿基礎上的集中供養。

  第二十九節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城鄉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建立穩定就業和促進居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逐步提高“三條保障線”標準,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收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積極開辟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再分配調節功能,保障低收入者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護合法收入。第十章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第三十節 精神文明建設

  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和鞏固共同理想與精神支柱。全面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特別是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

  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提高人的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為目標,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村鎮等多層次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開放型的文明城市形象。反對封建迷信,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進一步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機制,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做到兩個文明建設統一組織部署、統一實施管理、統一考核獎懲,建立和健全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機制。

  第三十一節 民主法制建設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加強與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的民主協商,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實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加強城鄉基層組織建設、政權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推進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加大依法治區的工作力度,加強執法、普法及法律監督工作。堅持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積極實施行政管理公示、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從嚴治政,依法行政,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深化司法改革,加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抓好基層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

  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層層落實維護穩定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防范體系和社會穩定保障機制。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重視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掃除社會丑惡現象,依法取締邪教,嚴厲打擊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種邪惡勢力,維護治安秩序。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國防動員、國民經濟動員工作。

  第十章 規劃的組織實施

  第三十二節 規劃的組織實施

  為順利推進“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必須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跟蹤監督和適時修訂的實施機制,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加強政府引導

  充分發揮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和導向作用,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十一五”規劃為指導,切實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做好重大問題的銜接,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社會投資方向。

  二、動員社會參與

  及時向社會公布本綱要,本著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情況和重大變動情況。在全社會形成廣泛關心規劃,自覺參與規劃實施的氛圍。注重發揮專家隊伍的作用,健全規劃的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機制。同時,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讓企業真正認知政府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鼓勵發展的產業及相關政策,把政府的規劃目標和企業的經營目標結合起來,使企業積極主動地參與規劃實施。

  三、搞好跟蹤監督

  加強對規劃實施中的監測、預警和跟蹤分析,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廣大人民群眾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職責范圍內應承擔的任務,要落實專題規劃或實施方案。同時,還要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意見、建議,不斷調整、優化實施方案。

  四、適時修訂

  規劃實施期間,如果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有其它原因,導致實際經濟運行與規劃目標出現較大偏差,政府將適時提出規劃調整方案?!笆晃濉睍r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全區人民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圓滿完成《攀枝花市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