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區“十三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19 來源:仁和區發改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發展形勢分析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目標思路
第二章 規劃任務及保障措施
第一節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和諧首善區)
第二節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爭創全國先進文化區)
第三節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第四節 保障措施
第三章 專欄
第一節 重大工程
第二節 重點項目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節 發展形勢分析
“十三五”時期是我區建設特色文化強區,創建國家先進文化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強調推動文化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四川省“十三五”規劃中文化繁榮篇以及攀枝花市文化事業“十三五”規劃為未來五年文化發展勾畫了宏偉的藍圖,為我區文化事業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進一步加強我區文化建設,強化文化引領功能,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既是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文化發展要求的具體措施,也是我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
隨著形勢的發展,文化建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是創建全國先進文化區戰略的確立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作為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素質、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發展的原動力需要實現新的創新和突破。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入高質期,對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在數量、質量、品種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三是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的任務十分緊迫。四是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日益深刻,新媒體文化對現實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融入科技發展潮流,推進文化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管理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全區上下必須充分認識加快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不斷增強文化自覺,進一步樹立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投身文化建設,以更加扎實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文化強區建設,進一步推動仁和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目標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力打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斷增強文化凝聚引領能力、 文化惠民服務能力、 文化創作生產能力、 文化產業競爭能力、文化隊伍建設能力,提升我區文化軟實力,充分展現我區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人文魅力和現代的都市氣息,構建充滿實力、活力、魅力的仁和文化體系,實現我區由文化大區向文化強區轉變。
二、總體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轄區居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獨具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文化廣電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健全,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事業發展走在全市前列;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切實加強,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我區的文化影響力充分彰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體現時代特征、具有仁和區特色的文化發展新路子,建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先進文化區目標基本實現。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正確方向。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
(二)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全民共享作為第一目標,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最大限度地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文化素養、科學素養、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整體提升。
(三)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打造政策支撐、公共服務、投資融資、貿易合作和人才培養五大服務平臺。發揮市場在發展文化產業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門檻,培育多元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文化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鼓勵支持文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推動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四)堅持社會參與。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發展活力,積極培育和引導群眾文化消費需求。
(五)堅持社會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同時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按照市場規律組織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活動,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六)堅持改革創新。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廣泛吸收其他地區先進文化建設經驗和優秀文化發展成果,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第二章 規劃任務
第一節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和諧首善區)
一、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
(一)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引導市民形成誠信、正直、敬業、守法、包容、感恩等道德品質。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開展“愛國•感恩•奮進”主題宣傳教育。在每個鄉鎮(街道)、每個社區(村)廣泛設立善行義舉榜或好人榜,結合實際,評選和上榜宣傳一批“身邊好人”“鄉土明星”。每年區里推樹一批“仁和好人”,三年選樹一批“仁和道德模范”,結合各級道德講堂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基層巡講以及典型事跡的宣傳、學習活動。并運用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廣播劇、公益廣告等,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激勵人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切實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
2、重點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陣地建設。到2017年,按照國家建設標準,實現鄉鎮中心校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全覆蓋。到2020年,建成并完善區級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建設硬件和軟件建設。
(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養,加強科普宣傳,創造愛學習懂科學的社會風氣。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情趣。十三五期間重點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和各級文明單位“這里仁和 美麗新村”聯系貧困村共建活動,加強農業科技知識、衛生健康知識等宣傳,實施“科普惠民工程”,破除愚昧迷信、反對邪說邪教,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社會風尚。
二、營造良好社會文明環境
(一)緊密聯系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指導各鄉鎮(街道)深化完善村規民約,到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
2.聯合開展法治宣傳資料、法治文藝巡演、法律援助、法律顧問進村(社區)活動,每年不少于100場(次)。
3、大力開展專項志愿服務活動。到2016年,建成健全區級學雷鋒愛心聯盟,在各鄉鎮(街道)全部搭建愛心幫扶和鄰里互助平臺,每月全區各志愿服務大隊包括各鄉鎮(街道)至少開展1次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各社區(村)志愿服務站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結合實際長期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特別要以“一助一”“多助一”形式大力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的志愿服務活動。
(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利用區電視臺以及協調市級主流媒在全區范圍內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科學求實”的攀枝花精神,大力宣傳我區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為建設“產業發展、平安和諧、生態宜居、文化繁榮”的仁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2、嚴格按照中央宣傳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宣發〔2010〕14號)和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印發的《四川省〈關于加強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川宣〔2011〕28號)的要求,配齊配強鄉、村宣傳文化干部。
3、指導各鄉鎮(街辦)、區級各部門開展宣傳報道。各鄉鎮(街辦)、區級各部門充分發揮貼近性強的優勢,緊扣重點工作和社會關切做好政策解讀、典型報道、經驗交流和成果展示,營造推動扶貧開發攻堅的良好輿論氛圍。
第二節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爭創全國先進文化區)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大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立健全區、鄉(鎮) 、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全區文化陣地建設,十三五期間重點在離村文化陣地遠的村民小組建設文化活動小廣場(見專欄)。全面完成區、鄉(鎮) 、村(社區)每年的閱報欄建設任務,積極探索書屋管理長效機制。
(二)加強重大文化設施建設
綜合利用政府財政投入、招商引資和爭取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以及社會贊助等多種投融資手段, 按照 “加快竣工一批,規劃建設一批,項目儲備一批”的原則,全面推進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打造一批區域標志性重大設施,增強區域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文化服務功能。十三五期間重點抓好廣播電視新聞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建設(見專欄)。
(三)協調城鄉公共文化均衡發展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加強統籌、整體設計、協調推進。根據城鎮化發展趨勢和城鄉常住人口變化,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資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依托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文化惠民扶貧工作,到2019年,貧困地區文化基礎設施要全部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基本滿足,文化惠民扶貧集中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二、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
(一)做好文化惠民工程
進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免費對外開放、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通過精準滴灌、查漏補缺、提檔升級,實現區上有圖書館、有文化館,每鄉有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每村有文化室、有農家書屋。做到書報全民讀、演出人人看、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電影月月放。文化惠民工作成效進一步鞏固提升,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基礎不斷夯實,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滿足,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實施文化惠民演出行動,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每年每個鄉鎮不少于5場、每個行政村(社區)不少于1場。
2、每年舉辦1次“書香天府•農民讀書月”活動,開展圖書惠民展銷、送圖書下鄉、農業科技知識課堂等活動。分批次向各鄉鎮農家書屋補充配送科普、文學、法律、地情鄉土文化類等農村實用、農民喜愛的圖書。
3、公益電影:80個行政村、20個社區每月每村、社區放映1場公益電影;24所中小學校每學年每校放映4場公益電影。
(二)繁榮文藝精品創作
切實加強對文藝創作的宏觀管理,引領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斷拓展創作領域,創作生產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地方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扶持和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培育更多德藝雙馨、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創作生產一批特色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精品。同時,大力扶持大眾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力爭每年創作一批體現本土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產品,特別是適合農村群眾觀看的音樂、歌舞、戲劇小品、民俗表演及民間視覺藝術作品。
(三)塑造地方特色文化
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突出我區文化的優勢特色,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擴大我區的文化影響力。 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加大對《談經古樂》、《羊皮鼓舞》、《板凳龍》等民族文化特色隊伍的資金投入和業務培訓,完成對迤沙拉旅游文化節目《看見迤沙拉》的包裝和推出,按照美麗幸福文化院壩“一院一壩一品牌”的建設要求,積極組織開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動,保證每個村(社區)都有一個以上特色文化活動品牌(見專欄)。
2、結合我區各鄉鎮的文化特色,做好節慶文化。繼續在全區范圍內舉辦草莓節、石榴節、芒果節、火把節等10項重大節慶活動。通過節慶活動的開展,豐富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提升仁和文化形象。
(四)傾力打造文化品牌
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以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產品品位,以旅游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農業相結合,以文化產業帶動農業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強勢競爭的六大文化品牌。
十三五期間,依托苴卻硯文化產業發展、 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和苴卻硯文化街區的建設, 打造 “苴卻硯文化”品牌;依托大黑山、巖神山為代表的仁和風光度假旅游區等自然資源,進一步提升重點旅游景區文化品質,打造“生態文化”品牌;依托迤沙拉歷史文化名村、啊喇營盤山古軍營遺址、回龍洞等歷史文化古跡,推動文化名鎮名村建設,打造“文化古鎮”品牌;依托仁和農副產品資源,推動農業發展, 打造“農副產品之鄉”文化品牌;依托鑫島休閑度假區, 開發運動休閑文化度假旅游產品,打造“文化健身”品牌;依托仁和鎮周邊“農家樂”,打造“文化休閑”品牌。依托仁和少數民族優勢,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本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五)加大非遺項目保護
注重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現時性、完整性,優先搶救保護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且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其傳承人。注重傳承保護與創新結合,合理開發和利用我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
1、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監督,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格依照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行政法規辦事,嚴厲打擊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對嚴重違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等法律法規的重大問題,要依法進行處理。重點追究因決策失誤、玩忽職守,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受損和破壞的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2、培養和發展一支專業素質高、工作責任心強、有奉獻精神和較強的組織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兼職結合的工作隊伍。
3、加強與民間文化專家學者的合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認定、保存、傳播和研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規范進行。
4、扶持資助他們通過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班等形式培養新一代傳人。民間藝人中有特殊貢獻者應給予一定的津貼補助。區、鄉二級要積極開展各種民族民間文藝匯演、比賽和民間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5、積極組織民間藝人、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積極參與市、區乃至全國文化交流活動。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與旅游業融合。增強民俗旅游的吸引力。讓更多的民族民間文化面向群眾、走上舞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三、實施傳播能力建設工程
(一)發展現代傳播體系
十三五期間,完成區電臺、電視臺軟硬件設備改造升級(見專欄)。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突出主旋律,策劃打造本地的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品牌欄目(節目),提高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社會服務。逐步提高自辦節目的能力,實現量和質的同步提高。拓展電視臺的發展空間,積極擴大創收渠道,實現廣告收入的穩步增長,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齊頭并進。實現廣播電視創優工作、外宣工作居全市縣區中上水平。做好節目引進工作,創建綠色頻率、頻道,不斷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二)廣播電視工程
1、廣播“村村響”工程能力提升改造
(1)積極爭取中央及省、市級政策和資金支持。將現有13個鄉鎮70個村廣播“村村響”工程提升改造為應急廣播信息系統,實現市、區、鄉、村四級應急廣播聯動機制,使之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基層政務信息的發布平臺、文化宣傳平臺、災害事故預警信息平臺,更好地為全區政治經濟,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服務。(2)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將廣播前端系統延伸到村民小組或人口相對集中的自然村落,提高廣播覆蓋率。(3)恢復仁和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完善機房采、編、播等設備。
2、電視“戶戶通”工程傳輸品質改良
(1)在仁和城區相鄰的仁和鎮、中壩鄉、金江鎮、前進鎮、大河中路街道辦事處等人口較集中的5個片區采用有線光纖聯網為主,無線微波覆蓋為輔的方式,解決城鄉群眾看電視的問題。(2)對同德鎮、布德鎮、福田鎮、太平鄉、總發鄉、大田鎮、啊喇鄉、平地鎮、大龍潭鄉、務本鄉等10個相對偏遠鄉鎮,采取以無線地面數字信號覆蓋為主,改善信號傳輸品質,補點建設小功率微波轉發站等方式,盡可能讓廣大群眾看上市區廣播電視節目。(3)對于特別邊遠、掉散的農戶,采用發放直播衛星方式覆蓋,解決他們看得到電視的問題。
第三節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以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為抓手,以建設苴卻硯集中加工區以及苴卻硯文化街區為重點,加大文化資源整合的力度,提高集成度。加快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切實轉換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組織結構,健全管理制度,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推動仁和文化產業跨越發展。
一、擇優扶強,大力培植支柱性文化產業
(一)選擇苴卻硯文化創意設計業作為龍頭產業,重點扶持,做強做大。
(二)優化發展傳媒業,將全區廣播電視、出版、電子音像等綜合傳媒業力推全市前列。
(三)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充分發揮仁和獨特自然資源優勢,推出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文化旅游區域、線路和文化旅游產品。
(四)積極拓展會展業,整合文化資源,創辦有影響的文化節慶活動。
(五)引導規范文化娛樂業,鼓勵多渠道投資興建、改造各類健康的娛樂場所,完善社區配套文化娛樂設施功能。
(六)大力發展文化信息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文化產業,特別是推動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加快文化產業信息化進程。
二、整合資源,培育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
(一)建設商業影視產業
加強對已建設完成項目后的指導和監管工作,全區規劃建設 1—2 個大中型現代化影院,完善配套設施。十三五期間重點做好仁和影城的服務指導和監管工作,同時抓好新建影院的規劃論證和建設服務工作。
(二)發展苴卻硯文化產業
根據“有效保護、合理開發、打造特色、做強產業”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苴卻文化產業的發展。十三五期間重點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1、建設苴卻石集中加工區(見專欄),集產、研、開發于一體,集中全市苴卻石工藝品廠家的技術優勢, 保護性地開發管理苴卻石資源。
2、建設苴卻硯文化街區(見專欄),集文化、旅游、人居、商業為一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高品位高品質苴卻硯文化藝術城。
3、拓展苴卻硯品牌。一是繼續挖掘苴卻石潛力,充分利用苴卻石質地細膩、色彩豐富等特點,把苴卻硯打造成為“中國十大名硯之一”;二是積極開發苴卻石旅游紀念品。利用苴卻石的天然特性,將苴卻石產品微型化,把它打造成為便于攜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帶動地方旅游經濟的增長;三是根據苴卻石石料性能,進行系列開發。開發出大量盆景、屏風、壁掛、家具貼面、墓碑等工藝品和裝飾品,提高苴卻石的實用價值。
4、建立融資平臺。積極引導銀行和金融機構創新苴卻硯中小企業服務體制、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質押方式,擴大對企業的貸款規模;鼓勵和支持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和各類信用服務機構,加強金融和信用服務,緩解融資困難的問題。進一步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完善創業投資政策,支持企業通過上市、銀行間市場發債等直接融資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三)培育發展演藝產業
整合文娛演藝資源,面向市場打造具有仁和地方特色的歌曲、舞蹈等精品節目,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工程,營造文娛演藝消費新熱點,培養藝術觀眾,逐步建成為區域性的演藝中心。積極介入中小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以培養一專多能、高素質、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建立與市場接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藝術培訓體系。
(四)實施圖書精品戰略
依托新聞出版市場,提高圖書出版水平。切實加強選題策劃,重視選題的積累,建設并不斷充實選題庫,不斷提高選題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等非紙介質新興出版業。積極發展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傳輸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新聞出版業態。推動傳統出版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充分發揮“農家書屋”功能作用。
三、培養人才,加強文化產業隊伍建設
文化產業能否有大的發展,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針對我區文化人才結構問題特別是拔尖人才缺乏的問題,十三五期間重點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吸引高層次人才,努力構筑文化人才高地。高度重視年輕人才的培養,對有發展潛力的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尤其在實踐中要給以充分的發展機會,不斷推出青年“明星”、“新星”。制定特殊政策,聚集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既讓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和企業家來仁和大顯身手,也讓未出名的年輕人來仁和干事業,在仁和出名成家。此外,還要十分重視培養造就文化產業領域的經營管理人才,特別是能將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有機整合的文化企業家。
四、優化環境,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在市場環境方面,打破條塊分割和市場封鎖,努力形成健康繁榮、競爭活躍、統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培育文化商品市場,發展文化中介組織,使文化要素不斷向優勢產業和企業流動。在政策環境方面,加大督查力度,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作用,調動全社會興辦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在法制環境方面,重點做好文化市場管理、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工作。同時,建立積極的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加強文化安全建設。加強法規的監督檢查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成立文化和旅游市場綜合執法隊伍,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依法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全方位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五、壯大市場,培育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
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除法律法規禁入的領域外,不限制民營文化企業的經營范圍。 完善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保護和壯大民營文化企業的規模、創造成果。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民營文化企業集團。鼓勵外來企業進入我區發展,鼓勵、支持文化企業積極拓展對外文化貿易。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建設,大力發展以圖書報刊、工藝美術、信息和網絡服務為重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 努力培育版權、 資本、 人才、 技術資源等文化要素市場,積極開發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 在現有文化產品市場的基礎上, 重點規劃建設一批在川滇交界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型專業文化市場。
六、加強引導,擴大文化市場消費
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建立現代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文化商品流通體系。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電影、演出院線建設,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現代市場營銷體系,支持建設文化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城鄉一體的物流配送網絡。進一步擴大文化消費市場,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 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 培育消費熱點,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 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欣賞水平,鼓勵和提倡文化消費,合理引導大眾消費習慣和趨向,增加在文化娛樂、教育培訓、旅游休閑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擴大文化消費市場。加速推進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旅游文化、廣場文化的發展,推動文化下鄉,強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和開發,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拉動相關消費。
第四節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區委、區政府要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宏觀指導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門組織協調,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作用,共同推動文化建設。同時加強文化系統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對文化工作的思想政治領導。
二、加大財政支持
強化區委、區政府在文化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確保文化事業經費的增長高于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逐年增加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和文化產業扶持資金占全市公共財政總支出比例,確保文化建設的必需經費。
三、完善政策體系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有關政策,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監管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扶持鼓勵政策,形成一系列長效機制以保障文化建設與發展。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和鼓勵政策。執行國家對文化事業捐贈實行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除國家有明確限制外,賦予非公有資本與國有資本同等的市場準入待遇,保障經營性文化事業投資人的經營權和收益權。建立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市場主體資質審查。征足用好文化事業建設費,優先安排文化建設項目用地,減免公益性、非營利性文化事業項目城建配套費和征地管理費。
四、抓好人才建設
不拘一格地選拔、引進、培養文藝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文化產業經營人才,制定引進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硬、業務精、結構合理的文化工作骨干隊伍,為我區文化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同時加強對現有文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培訓、輔導,采取外出培訓、學習等形式,切實提高全區文化專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
五、建立考核制度
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建設服務指標評估體系和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強化政府對全區文化工作的行政考核力度,在鄉鎮政府崗位責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實把發展文化納入基層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督促其履行文化建設與文化服務職責,從制度上努力實現和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我區文化各項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第四章 專欄(文化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
第一節 重大工程
一、苴卻硯集中加工區
(一)背景介紹
該加工區集產、研、開發于一體,主要注重開發以苴卻石為原料的文化創意產品,培訓相關技術,傳承苴卻硯傳統文化,是苴卻硯產業發展的創意動力發源地以及人力資源儲備所。
(二)具體內容
項目總投資1.5億,占地100畝,包括辦公區域、研發中心、制作中心。
(三)目標效果
該項目作為苴卻文化和苴卻產品的集中研究和加工區,集加工、銷售、宣傳為一體,整體、系統地展現了苴卻產品的工藝和內涵。
二、苴卻硯文化街區
(一)背景介紹
該項目是在綜合考慮旅游資源特色、市場開拓前景和預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提出的。以苴卻硯文化藝術長廊(河道景觀)、中國苴卻硯博物館、苴卻硯文化廣場、濕地公園、水景商業步行街、休閑會所等為支點,集文化、旅游、人居、商業為一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高品位高品質苴卻文化藝術城。
(二)具體內容
項目總投資5億元,占地50251㎡,由中國苴卻硯博物館、苴卻硯酒店、19棟獨棟商業樓組成。
(三)目標效果
項目建成后可帶動大約3000人就業,還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和藝術審美的需要,對推動仁和區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攀枝花市仁和區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建設工程
(一)背景介紹
仁和文化館建于1982年,位于仁和大橋側郵電局旁,館舍建筑面積1810㎡,由區文化館、區移民安置辦和區城鎮建設管理委員會共用,其中一、二、三、五樓屬區文化館,現有的設備設施老化、陳舊。區文化館還掛區文管所、區圖書館牌子,但是沒有文物陳列室,所有出土文物現保管于市文管所。區圖書館和大河中學科技圖書館共用場所、共享資源,但由于在學校內,對外開放受到局限很大,群眾反映強烈。
作為區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文化館、文物管理所、圖書館因辦公場地面積不足、設備設施老化、無活動場地等方面的原因,已不適應當前文化發展和管理的需要;其次由于工作需求,區政府將區文化館辦公大樓整體劃撥給區殘聯作為殘疾人服務中心,目前區文化館沒有辦公場所,臨時租賃新視窗體育運動中心三樓部分場所進行辦公,因此需要重新規建文化館(圖書館)。
(二)具體內容
建設規模:規劃建設的仁和區文化藝術中心(含文化館、圖書館)總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預計資金3500萬。
1、文化館建設按中等城市規模建設中型館,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服務人口20—50萬。內設群眾活動區,用于演藝活動、游藝健身、交流展示、輔導培訓;業務區,用于研究整理、專業工作;管理區,用于行政管理、會議接待;以及后勤保障區。
2、圖書館建設按中等城市規模建設中型館,建筑面積3000-4000平方米,服務人口30—50萬。內設:藏書區、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公共活動與輔助服務區、業務區、管理區、技術設備區。
3、文化活動廣場2000平米,用于開展戶外活動和休閑場所。
4、建設期限:實施規劃力爭在五年內基本完成。
(三)目標效果
規劃建設后的仁和區文化藝術中心,集文化、展覽、演藝、娛樂、圖書館等多功能作用更加集中和凸顯。文化館將更好地發揮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組織、輔導、創作、培訓的職能作用,更有利于指導基層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利用圖書館服務陣地不斷延伸服務,大力宣傳先進文化,服務人民群眾。
第二節 重點項目
一、仁和區廣播電視新聞中心建設項目
(一)背景介紹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猛,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形成了各種媒體各自為陣的局面。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努力營造媒體齊動的宣傳新格局,規劃建設仁和區廣播電視新聞中心,該項目預計投資1300萬。
(二)具體內容
1、電視臺改造升級項目
(1)采訪設備更新
在優選行業內當前最新產品的情況下,計劃購買1臺肩扛攝像機和10臺手持攝像機,配備一套搖臂和一輛采訪車輛。其中,肩扛機同時用于大型專題、紀錄片拍攝和演播室室內拍攝,搖臂和車輛用于仁和區重大專題、活動、外采拍攝使用。
(2)演播室整體升級改造
主要涉及演播室背景、燈光、防火地板、室內攝像機等設施設備的更換,通過改造,達到背景基本滿足室內2-3人的訪談節目固定機位采訪需要,圖像質量能夠全面提升、室內新聞、訪談背景區使用靈活、設施設備5年以上不淘汰,滿足區縣廣播電視臺設施設備基本達標要求。
(3)全臺網非編系統建設
進行正版、標準全臺網非編系統改建,通過一體化全臺網非編系統的建設,提高節目質量、統一素材管理,達到與省市電視臺節目素材通用的標準。完美解決目前電視臺素材資料存儲散亂、丟失嚴重的現象,避免因盜版引起的版權糾紛,達到高、標清兼容一體化編輯的效果和縣區廣播電視設施設備全面達標要求,加強內網安全并杜絕因網絡攻擊和病毒攻擊造成的安全隱患。新的系統改造后,將和前期采訪設備建設配套的高清網絡編輯、制作系統,并確保3-5年內不淘汰。
(4)硬盤播出系統
按區縣電視臺標準建立主、備服務器播出方案,進行數字化播出改造,以提高播出安全和播出質量。改造后,仁和電視臺節目播出質量將達到廣播電視專業數字化標清質量標準,節目播出質量能得到根本性改變,達到廣播電視專業數字化質量,做到整體配套,播出安全、全網融合、節目管理得到根本改善,并能保證5年內不淘汰和達到區縣廣播電視設施設備全面達標要求。
(5)媒資管理系統
按照區縣廣播電視臺節目資料管理要求和標準化建設要求建立媒資管理系統,可確保仁和電視臺音像視頻資料完整保存,為仁和區以后查詢利用歷史資料提供保障,系統設計能確保5年內素材存儲能力,后期可通過擴展存儲服務器增加存儲量。
2、仁和廣播電臺恢復項目
恢復和重建仁和廣播電臺無線調頻廣播基站、編播系統,恢復仁和廣播電臺節目播出。通過電臺無線廣播與村村通廣播網的配合,讓仁和區城區、鄉鎮、偏遠農村都能收聽到廣播節目,做到各類信息及時傳達、應急廣播全區覆蓋,實現縣區廣播設施設備全面達標。
(三)目標效果
以仁和廣播電視臺為主,對仁和廣播電臺、電視臺進行恢復重建和升級改造,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基于傳統有線電視網和移動互聯網,整合仁和新聞、攀枝花手機臺仁和版塊,組建仁和廣電新聞中心,呈現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人群廣泛、在全市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媒體。
二、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建設
(一)背景介紹
一是目前國家基層建設只涉及到村一級,村民、居民小組還未納入規劃建設中,隨著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的增加,目前的文化活動廣場已不能滿足當前群眾的需求。二是城市人口密集區配套設施不足,造成居民娛樂無場地、活動無陣地,群眾愿望迫切。
(二)具體內容
(1)對條件成熟的村民聚居點適當的補充完善和增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在2016年完成規劃設計立項,每年建設完成5-10個文化活動廣場。
廣場上有休閑石凳石桌可供村民打牌、下棋等,同時仁和自創本土舞蹈、歌曲專輯供群眾開展廣場舞活動。相關單位也可以對廣場建設配備一些運動設備(如健身器材、籃球架等)。活動廣場還可以作為平時會議召開點、活動比賽場地等,充分發揮廣場的作用。
(2)城市人口密集區文化活動廣場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建設配套。重點打造五十一片區、四十九片區、仁和蓮花村片區等區域的文化活動陣地建設。
(三)目標效果
文化活動廣場的建立不僅可以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豐富基層群眾的飯后休閑娛樂活動。
三、攀枝花市仁和區基層站點(社區)特色隊伍打造項目
(一)背景介紹
目前,仁和區擁有舞蹈隊、樂隊、太極拳(劍)隊、腰鼓隊、健身操(球)隊等群眾性文藝隊伍和文體團體50支,其中城市街道社區群文隊伍30支,鄉鎮農村群文隊伍20只,群眾演員800余人。城市街道社區群文隊伍主要擅長廣場群眾舞蹈類,包括:排舞、健身操、花式腰鼓、云南花燈等,彰顯了當代仁和人健康、活力,有激情的生活態度。鄉鎮農村群文隊伍主要擅長民族打跳以及具有各個鄉鎮的特色文化表演形式,在仁和區各種大中型文藝主題晚會上表演了各種代表仁和風味的群文節目,深得群眾喜愛。但是部分文藝隊伍沒有得到有效的扶持,隊伍發展比較艱難。
(二)具體內容
1、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為每一個基層社區、村文化站點添置相關的文化設備設施,為社區群眾開辟更多、更好的場所,組建更多特色隊伍,讓群眾更好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
2、設立街道社區文化建設專項經費。這樣才能有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逐步解決開展活動時所需的服裝和道具等問題。
3、加大對特色文藝隊伍的資金投入。通過投入資金購置樂器、服裝、道具,增強特色隊伍的硬件實力。
4、建立發展平臺。邀請專業老師對隊伍進行指導、培訓。增強宣傳,為特色隊伍提供表演平臺,不斷提高隊伍的表演能力,提升整個隊伍的水平。
(三)目標效果
1、提升我區整體群眾文化水平。通過大力扶持,我區的群眾文化水平將得到有效的提升,將會涌現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不同類型、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文藝隊伍,使我區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百花齊放”。
2、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扶持,像談經古樂隊、羊皮鼓舞、板凳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隊伍,能不斷壯大隊伍,提高水平和知名度,有效傳承特色文化,并使其發揚光大。
3、更好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全區三級文化網絡和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管理體系,增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進一步規范社區文體活動室的日常運行管理,切實向群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真正發揮文化活動陣地在社區基層政權組織鞏固以及社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的有效作用,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四、攀枝花市仁和區啊喇鄉營盤山得勝營遺址修繕
(一)背景介紹
啊喇鄉營盤山得勝營遺址所在地營盤山海拔2500米,垂直高度900米,三面懸崖,一面緩坡,易守難攻,為清軍鎮壓云南杜文秀起義的屯兵營地,人稱“得勝營”。面積達3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沿山脊有不規則石片砌成的營埂,寨墻花崗石砌成,墻高3米,寬3米,長約470米,自西向東呈扇形擺布,南端有石砌堡壘,頂已塌,壁上射擊瞭望孔及出入通道均清晰可辨,似為戰時指揮之所。往北每約100米長就有一向外凸的哨垛,共5個,設有觀察孔和垛口。營寨坐北朝南,抵御南面來敵,墻內有3米寬的壕溝,并依山就勢呈魚鱗狀建造有400——500個半地穴式營房。營寨有東西兩個寨門,距西設有2米寬,1.5米深的壕溝。崖下有草坪10余畝,為練兵場所,稱“操槍坪子”。南坡下100米處有一古墓,已破壞,殘碑石刻有“大清同治義勇軍總戎”8字,當為替清軍效命的地方武裝頭目葬身之地。附近的三角架山有“先鋒營”,啊喇鄉有“萬寶營”,云南立溪有“龍潭營”,遙相呼應,古戰場形勢儼然。
2012年被列為攀枝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年久失修,垛口已經有數個垮塌缺口,加之近幾年遭到一些人為因素的破壞和自然因素影響,古城墻已經逐步破損、垮塌、消失,古戰場遺址消失儼然將是我區文物的一大損失,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啊喇鄉的整個旅游線路的規劃和品牌推出,因此特別需要加大對它的原址保護修繕。
(二)具體內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政府籌集資金對啊喇鄉營盤山得勝營遺址進行保護性修繕。
(三)目標效果
將文物的歷史價值完整地保存下來,并將文物景點與自然旅游線路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價值,既保護修繕了文物,傳了歷史文化,又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