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區財政局“十二五”財政發展規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18     來源:仁和區發改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仁和區財政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對于促進仁和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和諧仁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規劃在總結“十一五”期間仁和區財政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對“十二五”時期仁和區財政改革和發展進行總體部署,體現財政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和配套,突出依法理財、科學理財原則,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政體制。

 

“十一五”期間仁和區財政改革和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仁和區財政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下,緊緊圍繞《仁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上級財政部門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克服“8.30”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改革和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圓滿完成了財政“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支持和促進了仁和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財政收支情況

  (一)地方財政收入規模及結構

 “十一五”期間,通過財政和稅務部門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起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保持了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使財政收入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全區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60,079萬元,年均增長31.38%(見表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93,537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4.41%,年均增長23.37%;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6,542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5.59%,年均增長120.25%。

1 “十一五”時期地方財政收入規模及結構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地方財政

收入

一般預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

收入

小計

其中:稅收收入

非稅收入

2006

30,412

27,456

24,812

2,644

2,956

2007

32,566

31,311

27,902

3,409

1,255

2008

66,056

40,878

37,102

3,776

25,178

2009

60,789

43,694

39,280

4,414

17,095

2010

70,256

50,198

45,461

4,737

20,058

合計

260,079

193,537

174,557

18,980

66,542

年均增速

31.38%

23.37%

24.52%

14.77%

120.25%

(二)地方財政支出規模及結構

“十一五”期間,全區實現財政地方支出554,749萬元,年均增長31.81%(見表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31,235萬元,年均增長26.77%,政府性基金支出123,514萬元,年均增長82.1%。在此期間,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的理財方式和公共財政取向,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進展明顯,為全區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財力保障。

2  “十一五”時期地方財政支出規模及結構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地方財政支出

一般預算支出

政府性基金支出

2006

54,401

50,558

3,843

2007

83,355

61,257

22,098

2008

134,803

94,724

40,079

2009

132,479

106,685

25,794

2010

149,711

118,011

31,700

合計

554,749

431,235

123,514

年均增速

31.81%

26.77%

82.1%

(三)財政平衡情況

“十一五”期間,全區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60,079萬元,獲得上級補助301,586萬元,調入資金448萬元,實現財政支出554,749萬元,上解上級支出5,677萬元(見表3)。地方財政收入加上級補助、上年結余和調入資金減去財政支出和上解上級支出后每年平均結余2,885萬元,全區財政實現了收支滾動平衡、略有結余的目標。

 

 

3  “十一五”時期財政平衡情況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地方財

政收入

上級

補助

上年

結余

調入

資金

地方財

政支出

上解上

級支出

預算

結余

2006

30,412

26,942

424

 

54,401

1,312

2,065

2007

32,566

53,472

2,065

 

83,355

1,423

3,325

2008

66,056

69,605

3,325

316

134,803

1137

3,362

2009

60,789

72,582

3,362

69

132,479

760

3,563

2010

70,256

78,985

3,563

63

149,711

1,045

2,111

合計

260,079

301,586

12,739

448

554,749

5,677

14,426

二、財政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

(一)支持經濟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間,用于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的支出累計47,032    萬元,重點圍繞“穩煤興工調結構,扎實建設新農村,發展旅游促三產,穩定和諧聚人心”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一區五園”、“一線四點”、“北聯南擴”發展戰略,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一認真貫徹落實各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進一步整合財政資金,及時兌現財稅優惠政策,確保全區經濟的平穩發展。二積極支持招商引資,制定出臺《仁和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促進大招商、招大商工作的開展,積極推動簽約項目早開工、早投產和達產達效。三是加大對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以下簡稱南山園區)的資金投入。按“收入全留、滾動發展、定額補助”的財政體制,增加對南山園區的財政補助,支持園區加快發展。四是大力支持旅游服務業發展,積極安排落實資金用于旅游服務業的項目規劃和建設,努力促進旅游、房地產、商貿、交通運輸、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

(二)支持“三農”取得實效

“十一五”期間,全區財政用于支持“三農”支出累計達       61,164萬元。一是在支持農業產業化方面重點扶持了龍頭企業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實施了農業政策性保險,促進了糧食、特色水果、烤煙、畜產品等上規模增效益。二是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切實加大了對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能源、人飲安全、生態環境的投入,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在支持科教興農方面,加大了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四是積極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村組干部報酬和村辦公經費的補助標準,增強了基層政權的保障能力。

(三)財政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1、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在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實施分類施保政策的基礎上,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廉租住房補貼發放和廉租住房建設;及時撥付災后救助資金,確保了受災群眾的生活救助。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由2005年的4,558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11,931萬元。

2、增強公共衛生投入。積極推進惠民醫療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好城鄉醫療救助;加大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積極支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站建設,不斷改善群眾就醫環境,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療衛生支出由2005年的1,366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7,881萬元。

3、積極支持教育事業。認真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在春、秋季開學前將省、市、區配套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及時落實到各學校,切實保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正常運轉。教育支出由2005年的5,065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16,092萬元。

4、大力支持科技事業。支持重點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加強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產品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科學技術支出由2005年的214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1,217萬元。

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鄉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進一步改善城鄉文化設施條件,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由2005年的159萬元提高到2010年的889萬元。

(四)積極支持“三創”工作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十一五”期間,通過合理調度和籌集資金,保證了“三創”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城市長效管理機制的實施。以城鄉環境治理和風貌打造為切入點,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區和鄉村群眾的人居環境,用于城鄉社區事務和環境保護方面支出185,032萬元。

三、財政改革和管理

(一)狠抓落實,不斷深化財政改革

 1、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十一五”期間,我區部門預算管理改革深入推進。一是從2006年開始,全面實施部門預算,并不斷加大綜合預算實施力度,完善了定額定員標準體系,科學合理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日常公用支出標準,保障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基本需要,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了《仁和區區本級基本支出管理辦法》和《仁和區區本級項目支出管理辦法》,規范了部門預算編制程序,加大對基礎項目庫的審核和管理,確保項目預算的高效、規范、公平,使部門預算編制更加準確、合理。二是加強預算執行中各項收支的分析,實行依法理財,民主決策。三是進一步完善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和預算外資金支出政策,將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綜合預算管理,增強了財政的調控能力。

2、繼續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過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改革規范了支付管理,提高了財政直接支付的比重,增強了預算的約束力,強化了預算執行監督,增強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實施財政信息管理系統(大平臺)工程,縮小授權支付,擴大財政國庫直接支付的范圍,將非支付單位、鄉鎮政府和鄉鎮學校的資金往來,全部納入支付系統進行管理,保障財政資金安全;宣傳公務卡改革,為下一步公務卡改革的全面啟動奠定基礎;認真做好預算外資金管理工作,加強非稅收入的管理,特別是對罰沒收入的范圍、票據的使用進行了規范,按照《仁和區關于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和進一步加強財政預算外資金管理的實施意見》,積極拓展非稅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的范圍和領域,規范收入繳款行為。

3、“金財工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金財工程”應用系統得到大力建設和推廣,完成了財政OA系統和財政信息管理系統的上線工作,并與人事工資信息數據實現了共享,促進了財政工作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為下一步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財政資金監督、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完善了區級和鄉鎮機關津貼補貼第一步、第二步規范工作,理順了機關單位收入分配秩序;實施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提高了教師和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水平。

5、全面推進“鄉財區管”改革。成立了仁和區鄉鎮財政管理中心,對全區二、三類鄉鎮政府財政及鄉鎮學校全面實行“賬戶統設、核算統一、工資統發、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新模式,做到所有權、使用權與管理權、核算權相分離,進一步規范了鄉鎮財政的收支管理,充分調動了鄉鎮(街辦)政府增收節支的積極性。

  6、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實施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完善了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合理界定了區鄉兩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提高了基層政權運轉保障力度;完成了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化解工作,清理化解系統內債務1,814萬元,系統外債務512萬元;建立鄉鎮政府舉債申報制度,嚴格控制新增債務,“十一五”期間,共化解鄉村債務5,517萬元;啟動了全區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

(二)依法理財,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1、開展對財政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在建設規范化服務型財政機關中,重新修訂和完善了財政管理制度。對內規范了財政資金在分配、審批、使用、績效各個環節的管理程序;對外建立了公開、透明、方便服務對象的公開辦事制度。

  2、切實加強財政收支監管。嚴厲查處各種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強化對征收機關收入征繳的監督,確保預算收入的應收盡收。加強對財政專項資金安排和使用情況的專項檢查,進一步完善財政專項資金監督機制,堅決依法處理各種違反財經法規的行為。

3、強化政府采購監管,采購范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強政府采購制度建設,完善政府采購工作規程、監督管理、運行機制,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和范圍,督促單位依法實施政府采購,加大政府采購信息的公開力度,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政府采購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政府采購專家庫和供應商庫,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十一五”期間,全區政府采購規模累計已達34,554萬元,資金節約率達17.97%。

4、強化財政投資評審工作。加強財政投資評審機構建設,充實評審隊伍;繼續擴大對項目的投資評審范圍,加強工程變更監管和項目資金支付審核,努力節約財政投資成本。“十一五”期間,送審金額136,705萬元,審減金額25,863萬元,審減率18.92%。

5、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全面開展建賬監管,大力推進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重點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建立和完善村組代理會計核算中心等工作,發揮了會計管理在加強財政管理中的基礎作用;做好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嚴厲打擊做假賬等違法違規行為,樹立會計誠信。

  6、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密切關注防范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把控制新增債務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對擅自新增債務的鄉鎮和單位實施處罰,確保嚴格控制債務規模。制定切實可行的償債計劃,明確鄉鎮化解債務任務,建立化債獎勵辦法,調動鄉鎮化解政府債務的積極性。

7、深化財政監督工作。創新監督方式,積極探索事前介入、事中監督、事后評價的新機制;全面開展“四項清理”,加大對民生工程、災后恢復重建、擴大內需和“小金庫”治理等重點支出項目的監督。配合紀檢、監察等有關部門,積極參與各項專項檢查,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發揮了財政監督職能作用。

  8、把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為依法理財的重要內容。不斷擴大接受監督的范圍,不斷改進接受監督的方式,增強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的意識,通過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作聯系制度,形成了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的日常機制。

  四、財政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經驗

必須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衡量財政工作的標準,把抓收入、抓支出、抓管理中的各項財政工作逐步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使財政工作有了前進的正確方向。

  必須依靠區委和區政府的領導。財政部門是政府重要的綜合部門,一收一支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涉及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和調整。財政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區委、區政府的發展戰略和理財思路。同時,有了區委、區政府的領導,財政工作才能贏得主動。

  必須堅持明晰的工作思路。財政部門作為政府管家理財的主要執行者,始終如一地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的理財方針,提出了按照公共財政取向抓收入、抓支出、抓管理的工作方略,“十一五”期間,把做大財政經濟“蛋糕”作為財政工作的頭等大事,堅持發展不動搖,取得了很好的實效。同時,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保重點的工作思路,加快公共財政建設,并在管家理財中,堅持保證重點、兼顧一般、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較好地體現了財政工作的全局觀,支持了仁和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必須堅持高效務實、協調運作。財政工作必須重實際、說實話、算實賬、求實效,實事求是地量財辦事。搞好財政工作離不開部門間的相互支持,“十一五”期間,財政部門堅持協調運作、高效務實的作風,注意與相關部門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合力,相互聯動,得到了部門的理解配合,得到了廣大財務工作者的支持。

  必須加強財政干部隊伍建設。“十一五”期間,財政部門以全面建設規范化服務型財政機關為主線開展隊伍建設,圍繞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求實意識、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熟練、作風優良、遵紀守法的財政干部隊伍。

 

“十二五”時期仁和區財政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財政前景展望與分析

“十二五”時期是我們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五年時期,是我區步入加速發展,經濟轉型戰略機遇期的五年時期。黨的十七大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放在突出的位置,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精神,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財政作為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經濟調控、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職能作用,不斷提高理財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我區經濟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支持構建和諧仁和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和優質的公共服務。

  二、經濟社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一)有利條件

從仁和區的發展形勢看:一是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促使原材料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我區煤炭行業產能將會轉化為積極的經濟效益和財政效益。二是圣達富邦制動轂、東林汽車、兩高兩鐵、炳仁線沿線、渡仁西線復線及沿線開發、仁和醫院遷建、新城區建設等重大項目,在“十二五”時期將進行實質性建設,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將保持快速增長,對財政增收極為有利。一方面建設期間可以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大量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另一方面部分項目建成后將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增加經濟總量,同時,還將極大改善我區的區域發展環境,為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通過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一區五園”、“一線四點”的有力推進,產業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生產要素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科學的產業布局為“十二五”期間我區跨越式發展構筑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我區以恒鼎、圣達富邦、白云鑄造、攀西石墨為骨干的一批企業初步形成了煤炭、鋼鐵延展加工、機械制造、耐磨鑄件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產業鏈將不斷延伸,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將不斷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將明顯增強,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將明顯提升。四是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晚熟芒果、石榴、畜牧、烤煙、蔬菜等五大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經濟將實現平穩增長。五是攀枝花城市向南拓展,為仁和區城市化進程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帶動了現代物流業、商貿、流通產業、休閑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等聯動發展,全區城鎮化水平將明顯提高。六是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隨著田房箐安置房、田壩安置房、峻嶺天下、和潤小區、棚戶區改造、城市保障性住房等項目的加快建設和仁和區商業影視城、仁和區四號地塊、彎莊B地塊、彎腰樹地塊的啟動,以及二號橋連接線、仁和商業文化廣場、風雨廊橋、濱河綠化帶、寶興街等地段的升級改造,我區城市人口將呈上升趨勢,全區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將穩步擴大,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對財政增收的貢獻將進一步提高。七是攀枝花釩鈦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力度將逐步加大,入園企業也會有一定的增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加上金江城市新區建設提上日程,固定資產投資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規模加大,對財政增收極為有利。同時,通過對金江城市新區的打造,功能片區的定位,城鎮用地及園區工業土地開發的力度有所加大,土地出讓收益將會得到大規模的上升。

從政策調整變化看:“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時期,隨著宏觀經濟政策的逐步實施,財政收入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一是收入政策調整。從目前發展趨勢看,國家將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推進資源稅改革和開征環境稅。由于我區屬于資源型工業區,實施新的資源稅稅制將明顯增加財政收入。同時,建立資源補償機制,對資源型產品開征新的非稅項目也有利于財政增收。二是預算管理方式調整。國家將把預算外收入除教育收費外全部納入預算內管理,這既有利于規范預算收支管理,也有利于增強政府的調控能力。三是按照生態補償的原則,加快開征水土流失費、水電資源開發補償費等非稅收入。四是上級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隨著上級財政實力的增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繼續實施,按照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國家將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同時,用于教育、醫療、社保、扶貧開發等方面的專項轉移支付,也將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這些轉移支付政策,將更加有利于我區爭取上級的支持,大幅增加全區的可用財力。

(二)不利因素

從國際國內發展的環境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貿易、投資增長放緩,世界經濟可能進入低速增長期,全球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深度調整。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調增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這將會減少地方財政收入。同時,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消退和國內經濟的企穩回升,國家將對現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行調整,政府和企業的融資空間將會受到擠壓,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減弱,這將對即期和遠期財政增收帶來不利影響。

從產業層面看:由于歷史原因和資源稟賦,我區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產業發展不夠均衡的矛盾比較突出,二產業所占比重過大,產業結構易受產業政策和市場的約束,產業后續發展乏力。這種產業結構造成我區主導產業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壯大財源群體面臨巨大壓力。

從資金需求層面看:由于我區基礎設施負債多、環境治理壓力大、基本建設成本高,加之財政還本付息的任務較重,各種因素導致剛性支出增長大大高于財力的增長,財政收支矛盾異常尖銳。

  三、“十二五”時期仁和區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面把握發展大勢和機遇挑戰,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系和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依法理財的總體要求,以保障民生、促進發展為基本導向,以統籌兼顧、確保重點為工作方針,以做大收入規模、優化支出結構為根本任務,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創新財政工作機制,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財政保障

  (二)“十二五”時期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目標

1、總量目標。繼續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力爭在財政收入上有新突破。通過繼續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繼續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建立起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2、績效目標。按照公共財政取向,繼續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突出重點地保障以下方面的支出:

  一是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傾斜。按照“三個高于”的要求,創新財政支持“三農”投入機制。在預算編制和執行中切實做到財政用于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財政投入“三農”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充分發揮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投入導向,繼續實施將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當年新增財力主要部分用于農村的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十二五”期間,財政用于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增長要高于當年可安排財力的增長。

  二是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困難鄉鎮傾斜,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構建和諧社會傾斜,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在“十二五”期間,按照規范基礎管理,完善投入機制,提高保障水平的要求,不斷加大對教育、文化、衛生、科技、就業、社保、社會救助、扶貧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對教育、科技的投入要按法定增長,繼續提高就業、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繼續增加對公益性事業、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扶貧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是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引領我區發展未來的重點產業、重大產業化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提高我區自主創新能力傾斜,支持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十二五”時期仁和區財政收支目標

  十二五”時期財政收支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40,000萬元,地方財政支出達到300,000萬元,財政收支規模翻番。

(一)財政收入預測

“十二五”時期地方財政收入實現翻番,達到140,600萬元(見表4),充分體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理念,實現了經濟增長、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同步提高,為仁和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

4 “十二五”時期地方財政收入規模及結構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地方財政收入

一般預算收入

基金收入

小計

稅收收入

非稅收入

2011

80,700

58,200

52,300

5,900

22,500

2012

92,700

66,200

59,700

6,500

26,500

2013

106,500

76,300

69,200

7,100

30,200

2014

122,300

88,600

80,800

7,800

33,700

2015

140,600

103,600

94,900

8,700

37,000

合計

542,800

392,900

356,900

36,000

149,900

1、稅收收入

分稅制財政體制實施以來,國家稅制和財政體制較為穩定,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相對固定,因此我們采用回歸分析法并結合對“十二五”稅源情況的分析,對“十二五”時期的地方財政稅收收入進行預測。由于專項收入補助不便于預測,且已包含在上級政府預算中,因此在規劃我區“十二五”期間財政收入時不包括省、市專項補助收入。根據我區“十二五”時期GDP年均增長15%的預期目標,2015年全區GDP將達到 2,000,000萬元,稅收收入規模將達到94,900萬元(見表5)。

5  “十二五”時期全區GDP與地方財政稅收收入情況表

 

 

單位:萬元

年度

GDP

稅收收入

2011

1,140,000

52,300

2012

1,310,000

59,700

2013

1,520,000

69,200

2014

1,730,000

80,800

2015

2,000,000

94,900

合計

7,700,000

356,900

 

2、非稅收入

非稅收入主要由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等組成。根據“十一五”期間非稅收入征收情況,考慮非稅收入的增減收因素,對“十二五”時期的非稅收入進行綜合測算。增減收因素主要表現在:預算外收入除教育收費外全部納入預算內管理,開征水土流失費等新的非稅項目,將增加非稅收入;國家將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行為,加快稅費改革步伐,可能將部分非稅收入項目改為稅收項目,從而減少非稅收入。基于上述考慮,“十二五”時期非稅收入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預計年均增長12.67%,2015年全區非稅收入將達到8,700萬元。

3、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土地出讓金收入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組成。“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房地產市場需求將穩步提升,土地出讓收入將保持增長趨勢,截至目前我區四號地塊、蓮花村農戶產品集中加工區、南山循環經濟發展區就有需要整理的土地面積7,320畝,釩鈦產業園區“十二五”期間土地出讓金收入也將達到75,420萬元,以及水電資源開發補償費等收費項目的開征,都將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預計“十二五”時期基金收入年均增長13.03%,2015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將達到37,000萬元。

綜合上述分析,“十二五”時期,全區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87%,2015年收入規模達到140,600萬元。

(二)財政支出預測

1、支出規模預測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根據預計的2010年地方財政收入,考慮“十二五”期間中央、省、市對我區轉移支付補助和專項追加的增長,統籌財力可能和支出需要,到2015年,預計我區地方財政支出達到300,000 萬元(見表6),年均增長14.91%。

 

 

6  “十二五”時期地方財政支出情況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地方財政支出

小計

一般預算支出

基金支出

2011

165,000

133,000

32,000

2012

191,000

153,000

38,000

2013

221,000

177,000

44,000

2014

258,000

207,000

51,000

2015

300,000

242,000

58,000

合計

1,135,000

912,000

223,000

2、支出結構預測

“十二五”時期,財政支出結構既受原有支出慣性的影響,又受國家支出政策調整的影響。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對支出結構影響較大。

(1)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促使人員工資基本支出的大幅增加。按照國家收入分配政策的總體思路,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財政供養人員的收入也將隨之增加,主要體現在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建立財政供養人員收入正常增長機制等方面。預計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性支出在“十二五”時期將大幅增加。

(2)民生工程的深入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將大幅增加。為了縮小區域、城鄉的差距,解決群眾關注的醫療、教育、衛生等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財政將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用于社會事業的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將明顯上升。

(3)改善區域發展環境,財政基建投入將大幅增加。“十二五”時期,我區將繼續實行投資拉動戰略,以加大項目建設和工業集中發展為重點,改善區域發展環境。按照現有的建設模式,需要地方財政配套大量資金,財政支出壓力巨大。

考慮以上因素,預計到2015年全區地方財政支出中用于人員、公用等基本性支出約105,000萬元,占比約35 %;用于民生、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支出規模約195,000萬元,占比約65 %。

五、實現“十二五”時期仁和區財政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積極發揮財政調控職能

“十二五”時期,要積極發揮財政調控職能,調整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使財政對經濟、社會的干預建立在“需要”和“有效”的基礎之上。

   1、調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財政對擴大就業的支持力度,逐步減少基本建設支出,增加對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的投資,減少行政經費支出,增加教科文衛支出,解決農村公共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支持有助于提高仁和區經濟綜合實力的產業和行業發展。

  2、強化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預測和中長期財政規劃執行情況的分析研究,進一步提高財政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充分運用財政、稅收、國債、投資、補貼等經濟杠桿參與管理區域宏觀經濟調控,協調好結構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發揮財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合理配置資源、公平收入分配、調節社會經濟的職能,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3、繼續推進公共財政改革。正確處理財政改革與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關系,努力保持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要正確處理好財政改革和其他重大體制改革的關系,支持和配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在積極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上,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合理運用財稅調控手段,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做大財政經濟“蛋糕”,為經濟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十二五”期間,通過進一步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不斷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加強收入征管等配套措施,強化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體制,加大財源建設,做大財政收入“蛋糕”,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1、積極支持經濟發展,加大財源建設。利用財政經濟杠桿,促進優化產業結構。做大財政收入“蛋糕”,首先是做大GDP,即以有效的財稅政策支持經濟發展。“十二五”時期,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原則,整合財政資源,用間接投入的方式和政策杠桿,推動我區經濟和企業發展,加大財源建設。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新區開發為重點,大力發展服務業,繼續加大項目建設和工業集中發展,做大做強工業。要優化發展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十二五”時期,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為重點,打造宜居城區。

2、加強收入征管,確保收入穩步增長。經濟決定稅源,征管決定收入。“十二五”期間,通過不斷加強收入征管,深化征管改革,努力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確保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一是通過實行預算編制的改革,分解落實收入增長目標,發揮預算對組織收入的監控調節作用;二是加強財稅聯動,開展對我區稅源結構、納稅對象、征管范圍變化的研究,拓展增收空間;三是認真清理稅收優惠政策,制止違規制定執行減、免、緩稅和各種形式的先征后返行為,既不收“過頭稅”,又不“緩收稅”;全面樹立現代稅收管理理念,建立稅收管理方式高效、稅收監控網絡嚴密、納稅服務體系健全、征管成本控制有力的現代稅收征管架構;四是深化社會綜合治稅,建立征管聯動系統,全面提高征管效能,提高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五是拓展非稅收入管理范圍和領域,提高政府資源性收益規范運作水平,結合部門預算和國庫收付制度改革,有序合規地增加政府非稅收入。

  (三)構建和諧社會,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

  1、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社保體系建設。完善城鎮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城鎮和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長效機制,從規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角度研究健全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機制。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問題。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提高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能力。

  2、完善投入機制,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起責任明確、保障有力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大對中低產田土改造、標準農田建設、沼氣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農業科技體系、種養業良種體系、動植物保護和疫病防治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機服務體系、農業執法體系、農業信息體系等方面的投入,形成穩定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快科技建設,保證科技投入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建立完善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全面提高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并落實各類文化經濟政策,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強文化服務的能力。繼續加大對人口計劃生育的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人口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為構建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堅實的保證。加大對體育事業的投入,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以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為出發點,加大對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投入,為全民健身提供廣闊的空間,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大力支持司法能力建設,做好公安等司法機關的經費保障工作,不斷提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能力,為實現公平和正義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3、注重政策引導,促進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時期,面對巨大挑戰,必須轉變現行的發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要支持生態環境建設,要大力加強污染防治,突出重點流域治理。

  (四)支持“三農”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發展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引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物流產業和亞熱帶農業觀光體驗旅游,支持鄉鎮建設,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發揮財政調控能力,增強財政支農實力。依法增加預算內支農資金的投入,同時,強化預算的執行考核監督,杜絕支農資金被擠占、挪用的現象,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要通過支農理念、支農方式、支農措施、支農資金管理方式的轉變,統籌整合各方面的資金,加大對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投入。挖掘財政資金粘合社會資金的潛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和聚合功能,通過無償補助、以獎代補、配套投入、貸款貼息、一事一議等辦法,發動農民自我創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民間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除增加財政投入外,要充分運用財政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加快推進我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

  2、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科學合理地分配財政支農資金。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加快重點“龍頭企業”的發展、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3、強化財政支農的公共性趨向,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改革政府支農投資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調動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

  (五)深化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效率和效益

  1、積極推進財政體制創新。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公務卡等財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財政管理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過這些改革的逐步到位,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公共財政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體系。同時,財政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不僅要著力推進財稅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還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大力支持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更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進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區鄉兩級財政共同協調發展。 

2、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制。“十二五”時期,要從加強支出管理和進行績效考評入手,逐步實現對財政資金從注重資金投入的管理轉向注重對支出效果的管理,探索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制;要建立以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為組成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層次;要逐步建立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有關工作制度;對全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行明確,并對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界定;要結合預算支出管理實際,在各主要環節加強制度約束;結合財政相關改革,科學合理地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為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標準體系和有效組織實施提供前提和基礎;要逐步建立科學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

3、搭建融資平臺,防范債務風險。研究制定我區加強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和政府性債務監管辦法。按照資產質量優良、現金流量充足、產權實質性整合的原則對現有政府融資平臺進行整合,實現和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充分利用企業債、中期票據等金融工具,做好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工作,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滿足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要;借助債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債務舉債、償還和支出情況的動態實時監控和預警;加強債務資金使用過程監督檢查,對債務資金進行跟蹤問效。

  (六)加強財政自身建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財的水平

  1、加強財政法治建設,提高財政規范化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財政執法和監督工作。在執法上要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嚴格行政審批程序,規范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堅持依法理財,樹立起科學的發展觀。在監督上,要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對內要做好行政復議應訴和聽證工作,做好依法理財的監督檢查,完善績效評估和考核制度,對外要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服務對象等各類各層次的監督,貫徹執行政務分開制度和信訪制度,提高財政工作透明度。

   2、加強思想理論和職業道德建設,切實提高干部的素質和理財能力。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科學人才觀,以促進仁和區財政工作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貫徹落實《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為契機,把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提高財政干部政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中心環節來抓,大規模分層次開展干部培訓工作,深化初任、任職、專門業務和更新知識培訓,提高財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學習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作風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使廣大財政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思想上、作風上、行動上切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圓滿完成財政工作各項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3、進一步加強“金財工程”建設,提高財政管理現代化水平。充分運用“金財工程”系統的網絡和安全優勢,為財政改革與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附件:附表.xls

審核: 何強   責任編輯: 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