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看這份與你我相關的“健康大禮包”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5-01-02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題:2024,回看這份與你我相關的“健康大禮包”
新華社記者李恒、董瑞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務內容;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新增91種藥品,其中包含13種罕見病用藥……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乜?024年,百姓身邊的健康利好不斷涌現,群眾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
托育機構有“國標”
4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托育機構質量評估標準》正式實施。
標準明確,托育機構應取得提供托育服務的營業執照,營業范圍中應明確注明“托育服務”或“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應設有滿足嬰幼兒生活游戲的生活用房及適當的輔助用房。嬰幼兒生活用房應布置在3層及以下,不應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嬰幼兒用房明亮,天然采光,生活用房窗洞開口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面積的20%。生活用房不宜朝西,當不可避免時,應采取遮陽措施。
學校采光照明抽檢更好預防“小眼鏡”
6月,國家疾控局等3部門發布《關于開展2024年托育機構、幼兒園、校外培訓機構、學校采光照明“雙隨機”抽檢工作的通知》,提出對全國托育機構、幼兒園及學校的直接天然采光、窗地面積比、照度等情況進行抽檢,保障兒童青少年在教室等室內環境下的“光環境健康”。
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
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漸形成,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
首個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公布
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對居民醫保連續參保人員、基金零報銷人員,分別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推動外地戶籍中小學生、學齡前兒童在常住地參保工作;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范圍擴展到近親屬,推動共濟地域逐步擴大。
慢阻肺病納入基本公衛服務項目
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公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務內容。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逐步為轄區內的已確診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免費提供追蹤查訪、常規檢查等健康服務。
這意味著,與兒童預防接種、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等項目一樣,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務也有政府兜底保障了。
“足不出縣”看中醫
9月,國家中醫藥局等5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縣級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完善縣級中醫醫院設置、提升醫院服務能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系列任務,為實現“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提供中醫藥保障,讓“足不出縣”看上好中醫更快變為現實。
中國生育支持政策再發力
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等4方面提出13條具體舉措,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提速”
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要求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含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
到2027年底,各省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300項;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內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超過200項。
到2030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檢查檢驗同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結果互通共享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享互認。
新增13種罕見病用藥進醫保
11月,國家醫保局等部門發布的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新增91種藥品,其中包含用于治療肥厚型心肌病的瑪伐凱泰膠囊等13種罕見病用藥。
脊髓性肌萎縮癥(SMA)、戈謝病、重癥肌無力等罕見病治療用藥相繼被納入目錄……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已經連續7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目前,已有90余種罕見病用藥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罕見病藥品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納入緊密型醫聯體統一管理
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發布《關于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養老機構醫療衛生服務納入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納入緊密型醫聯體統一管理。
指導意見從質量管理、服務質效、隊伍建設、服務安全4個方面作出部署,要不斷增強老年人健康養老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