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與啟示述評之六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7-09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題: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與啟示述評之六
新華社記者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方法論,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事業在攻堅克難中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勝利。
系統謀劃——以科學的頂層設計,規劃合理的改革路徑;以明晰的統籌部署,引領扎實的改革措施
2024年5月23日,山東濟南。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聚焦改革開門問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
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某個部門單兵突進行不通,靠幾項改革舉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必須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間的關聯性、系統性。
黨中央統攬全局、舉旗定向——
我國的改革發展始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確保各項改革任務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我們黨歷史上首次在黨中央層面設置專司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黨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自上而下形成黨領導改革工作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既掛帥又出征,對改革整體布局、重大問題、關鍵環節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引領新時代改革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
總目標清晰明確、綱舉目張——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6個部分、60項具體任務、336項重大舉措,全部圍繞一個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既符合改革進程本身的客觀要求,也體現出對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化。這份1978年以來歷次三中全會篇幅最長的改革決定,被外媒稱為“范圍如此之廣、內容如此具體及有抱負的改革計劃”。
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緊緊圍繞總目標明確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到2020年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科學有序、一目了然。
改革部署系統全面、形成合力——
邁上全新高度,步入全新境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設計部署改革方略,為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壘臺、立柱架梁。
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比作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互貫通、協同推進;明確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帶來我國發展方式深刻變革;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證;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以科學的頂層設計,規劃合理的改革路徑。
在形成改革布局時,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架構上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多個領域。
在推進改革進程中,將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上升為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以明晰的系統謀劃,引領扎實的改革措施。
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加速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沿著正確方向蹄疾步穩、一往無前。
整體推進——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改革政策統籌、進度統籌、效果統籌,發揮改革整體效應
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下,會議研究通過一批重要改革文件,從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到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集中力量解決高質量發展急需、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由中央深改組至中央深改委,這樣的會議已召開72次。從研究問題到制定方案、從謀劃設計到協調推動,全國上下構建層層傳導、環環相扣的改革責任體系。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關系全局的改革,特別是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要統一行動,任何時候不能放松、不能滯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會議研究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出“轉變和優化職責是關鍵”“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不僅要把‘塊’切好,還要把‘條’理順”等具體要求。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力度規模之大、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讓海外媒體直呼“力度空前”。
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躍升,是我們謀劃改革、推動發展的寶貴經驗。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牽住“牛鼻子”,就能以重點帶動全局。
“我們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
“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
“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瞄準的是束縛市場活力的條條框框,帶來的是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強化整體推進,又需要加強點面結合。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會議指出,改革系統集成有的需要從中央層面加大統的力度、集中力量整體推進,有的需要從地方基層率先突破、率先成勢,根據實際情況來推動。
海南和寧夏開展“多規合一”試點、福建三明統籌推進“三醫”聯動改革、浙江杭州探索建立互聯網法院……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相關改革方案、聽取工作匯報,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中央定方案,地方蹚路子。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基層探索,聚合起改革整體推進的磅礴力量。
協同發展——加強各項改革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力。
區域協同、握指成拳——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4小時產業圈”是長三角推進產業協同創新的縮影,而長三角是國家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寫照。
促進人口、土地、資金、技術等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織密織牢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的合作網絡;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如今,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日益增強,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東西部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凸顯。
聯動協調、合力攻堅——
杭州富陽區,有著千年造紙歷史的秀美之地,一度陷入美麗和發展難兩全的困境。
對造紙產業實行整體騰退,以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網絡新零售等現代產業代替傳統產業,富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騰籠換鳥,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由改革合力繪就。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舉措相繼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舉措有效實施;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以協同發力破局開路,美麗中國一步步變為現實。
向協同要動力,以協同聚合力。
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破解教育體系割裂化難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啃下硬骨頭,打贏攻堅戰。
齊心協力,惠及人民——
“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是改革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根本所在。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最大范圍地凝聚共識,最大程度地激發力量,最大程度地體現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戰略思維,是改革成功的經驗密碼、也是繼續前進的制勝之道。
2023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
歷史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一路鋪展;時代的華章,在接續奮斗里不斷書寫。
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堅持科學方法論,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我們必將共同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記者吳晶、胡浩、董瑞豐、張泉、溫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