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費火熱 賦能美好生活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5-20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跟著演出去旅行,到博物館品味文化,“打卡”網紅城市特色美食,走進古鎮古村感受別樣生活……如今,人們出行熱情日益高漲,旅游消費市場熱火朝天,旅游新業態、新熱點不斷涌現,彰顯著我國經濟的巨大潛力與活力,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為鞏固。

文旅熱展現人民美好生活圖景

綠意盎然的五月,正是出游好時節。近日,“坐著火車游新疆·天山號”特色旅游專列從烏魯木齊啟程,載著362名旅客開啟了為期12天的新疆之旅,一路領略新疆奇峻壯美的自然風光和獨具魅力的文化民俗。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各地景區人潮涌動盛景重現,見證了假日消費的“熱辣滾燙”。文旅熱度持續不減,人們繼續行走山河之間,在鄉村和小鎮享受愜意時光,為博物館、為美食、為演出奔赴一座新的城市。

淄博的燒烤、哈爾濱的冰雪、天水的麻辣燙、貴州的“村超”……多個城市相繼火熱“出圈”,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文旅熱潮。“周末經濟”持續升溫,周末游、周邊游、露營、房車等輕松靈活的旅行方式成為新風尚。如今,旅游已經成為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文旅需求的旺盛為市場帶來了信心、注入了活力。為順應人民群眾期待,各地紛紛加大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力度,旅游景區數量不斷增加,類型更加多元。目前,全國已建成A級旅游景區1.57萬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339家。紅色旅游、主題公園游、工業旅游等旅游產品體系日益豐富,以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在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到來之際,各地推出的惠民消費舉措進一步促進了文旅消費的增長。浙江省推出文旅消費券、景區門票減免、餐飲住宿優惠等惠民舉措570余項;河北省推出300余條旅游惠民措施,累計發放文化旅游消費卡(券)2萬余張,140余家景區推出門票免費優惠等措施。

讓旅游有熱度更有品質

近年來,各地旅游業不斷加強創新、提升品質、轉型升級,不僅實現了量的快速增長,也實現了質的顯著提升。旅游業向“新”而行,形成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科技+文旅”催生了新場景、新業態,層出不窮的創新產品和智慧服務提升了消費者體驗。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讓游客沉浸式“夢回大唐”;沈陽博物館的3D全息投影技術再現新石器時代生活場景;一個景區小程序,就可以實現線上購票、云上游覽、電子講解等多項服務。

夜幕降臨,江蘇揚州個園舉辦的“月華流照·古韻個園”夜游夜演拉開大幕,古箏、彈詞、木偶等表演精彩亮相,游客們在悠揚的曲調中穿梭在古典園林,沉浸式感受園林魅力。

夜游項目燈火璀璨、煙火升騰,沉浸式文旅活力四射、亮點紛呈。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公布了345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推出了42個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為游客打造更有參與感和體驗感的高品質旅游產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旅途中的文化體驗,歷史文化景點深受喜愛,文博熱、漢服熱、國潮熱在年輕群體中廣為流行。在文化熱的引領下,各地積極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資源,不斷推出更優質的文旅融合產品。

景區配套設施、交通服務不斷完善,景區適老化改造、無障礙設施建設方便特殊人群,旅游市場管理更規范——旅游服務的不斷提升,優化了旅游消費環境,讓人們的出行更加便利舒心。

旅游綜合帶動作用不斷顯現

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文旅市場快速增長,旅游業供需兩旺,為促進消費增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能。

近兩年,冰雪旅游的火熱,帶動了冰雪裝備制造業提質升級,在哈爾濱、張家口等地的冰雪裝備產業園區,一批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在此聚集。旅游目的地迎來大量客流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住宿、餐飲、交通、娛樂等領域的發展,旅游消費對擴大內需的作用日益凸顯。

走進美麗鄉村,親近自然,避暑休閑,體驗鄉間民宿,享受一段慢生活,已是很多游客的出游之選。“五一”假期,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共計1.72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518.1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8.9%和12.3%。

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各地鄉村因地制宜,開發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也帶動了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本地美食的銷量,促進了鄉村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讓越來越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數據顯示,鄉村旅游對當地農民就業貢獻率超過35%。

旅游景區就業也發揮了乘數效應,全國A級旅游景區直接就業人數160多萬人,帶動綜合就業超過1000萬人。

如今,旅游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隨著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不斷顯現,旅游發展成果由越來越多群眾共享,旅游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記者 魯元珍)

審核: 雷雨陽   責任編輯: 楊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