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做亮特色優勢產業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中共攀枝花市委書記 張正紅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3-05-26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編者按
5月25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的《半月談》雜志刊發中共攀枝花市委書記張正紅的署名文章《攀枝花:做亮特色優勢產業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本報現予全文轉載,敬請關注。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產業興”作為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重要任務。攀枝花市堅定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構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抓手,推動全市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端牢做亮特色優勢產業“三個飯碗”
攀枝花立足釩鈦、陽光等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端牢做亮特色優勢產業“三個飯碗”,加快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到2025年,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將達到3500億元,其中先進釩鈦鋼鐵材料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陽光康養旅游度假產業力爭將分別達到1000億元、700億元、500億元以上。端好“鐵飯碗”。把住鋼鐵產業“基本盤”,推動釩鈦磁鐵礦集約化利用,加快紅格南礦區高水平開發;做優先進鋼鐵材料產業,鞏固提升高速重軌鋼等“拳頭”產品優勢,推動合金鋼、薄帶(板)等產品提質增量,大力發展高性能模具鋼、高端結構鋼,優化發展高強建筑用鋼、高檔家電用鋼等含釩鈦低微合金鋼材料。做強“鈦釩碗”。提升釩鈦等國家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積極延伸“原礦→近終產品”“鈦精礦→終端產品”產業鏈;鞏固確立五氧化二釩、高釩鐵等優勢產品領跑地位,著力擴大海綿鈦、釩氮合金等中端產品生產能力;拓展高端制造領域釩鈦合金材料的應用,加快發展釩鈦基復合金屬、3D打印等釩鈦新材料,推動鈦制品向“鈦生活”“鈦健康”拓展,提升釩鈦產品附加值。創造“金飯碗”。充分利用“金”色陽光資源,大力發展風光新能源、特色農業、陽光康養特色產業。積極搶占清潔能源“新賽道”,充分發揮水、風、光資源豐富與要素匹配好等優勢,加快建設新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推動“水風光氫儲”新型能源體系五位一體、多能互補、協調發展,發展氫能制儲輸用、釩鈦儲能全產業鏈,加快全釩液流電池產業化,培育百億級鋰電池產業,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日照時間長、旱雨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等優勢,以大食物觀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做優“攀糧、攀果、攀菜、攀畜和攀花”特色精品農業,建設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糧倉”,打造中國晚熟芒果產業城,建成農業強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良、氣候冬暖夏涼的優勢,大力發展自駕旅游、星空露營、賞花摘果等康養旅游度假新業態,打造高水平體驗式“吃住行游購娛”消費新場景,建設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沿岸陽光生態經濟走廊和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
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新型化
加快產業集群成鏈發展。著力提高特色優勢產業的互補性、關聯性,突出“鏈主”引領、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建強產業生態圈,構建“縱向成鏈、橫向成群”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發展先進釩鈦鋼鐵材料、清潔能源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帶動綠色化工、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發展,打造釩鈦鑄造和高端耐磨材料產業集群。以新型工業化帶動現代服務業、現代特色精品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陽光康養旅游度假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釩鈦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融合,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加快推進“攀枝花灌區+抽水蓄能+新能源開發”三結合項目,探索解決水資源制約、水風光儲一體推進的產業化模式。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互聯網+協同制造”,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助推產業迭代升級。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建強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平臺,引導企業探索新工藝、應用新技術、升級新產品,推進特色產業新型化。爭取建立國家支持、部省聯合、省市聯動的科技創新機制,大力推進釩鈦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釩鈦、氫能、儲能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提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率。到2025年,釩、鈦綜合利用率將分別提高到55%、35%以上。
厚植產業發展基礎,增強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保障能力
強化產業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生產型國家物流樞紐和攀枝花國際鐵路物流港,統籌推進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和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布局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等創新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基礎平臺,加快釩鈦高新區“一區多園”發展,建好兩個省級化工園區,培育四川省“5+1”重點特色園區。創新要素保障機制。積極爭取特色優勢產業用能、用地、融資和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延續等支持政策,推廣電力直接交易。加強營商環境建設,推行項目容缺承諾審批,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推廣“標準地”改革。綜合利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建立高效穩定可持續的生產供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