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續文脈 老街“活”起來

——我市注重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動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8-06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走進東區大渡口街歷史文化街區,有一座老式辦公房改建成的咖啡館,靜謐古樸,清新獨特,特別是坐在咖啡館里的沙發上,端一杯咖啡悠閑地品嘗,一定格,就能成為“封面硬照”。

  “大渡口街的懷舊與時光咖啡館的現代并存,形成鮮明對比,碰撞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妙。”“在大渡口老街走一走,或在老街區前拍一張復古的照片,滿屏都是時光的溫情。”午后,市民袁女士和朋友悠閑地坐在咖啡館里聊天,好不愜意。“當初就是看中了大渡口老街的歷史文化底蘊,便決定留在這里創業。”35MM時光咖啡館的老板告訴記者。

  實際上,像這樣具有“治愈系”魅力的老建筑正悄然回歸大眾視野,這得益于我市大力實施的城市更新行動。

  保護城市肌理 延續歷史記憶

  東區大渡口街,曾是攀枝花三線建設指揮部所在地和建市以來最早、最繁華的商業區,因三線建設者生產生活需要,渡口商場、郵政局、電影院等標志性建筑應運而生,那時的渡口街一應俱全,好生熱鬧。但隨著時間的變遷,曾經熱鬧繁華的大渡口街漸漸蒙上一層“歲月的塵埃”,許多建于上世紀的老舊建筑、街道盡顯老態,外觀破、停車難、道路臟等問題接踵而至。

  如何增強居民的舒適感?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住房保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欣瑞表示,近年來,大渡口街將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作為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宜居度的民生工程,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進一步提升城市“顏值”,增長城市“智慧”,開展了管網線搬遷、老舊房屋外立面改造、新建地塊拆除重建、公益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

  對于如何保護老街區歷史文化,楊欣瑞則表示,通過融入三線建設文化、工業移民文化、市井文化等,按照“活”“色”“生”“香”四個片區,對應設置門戶景觀、渡口記憶廣場、主題公園、雕塑和街頭小品景觀等,延續歷史記憶。

  “我們充分尊重街區原有空間格局與肌理,對三線建設時期歷史建筑進行原汁原味的修繕,保留了十三棟、電影院、印章廠等具有標志性的建筑;展示原渡口郵電局以編號命名地址的‘信箱文化’,讓‘一條大渡口街,半部攀枝花史’的文化魅力穿越歷史。”楊欣瑞表示,建設打造中深挖三線建設文化內核,開設集研學游、展館參觀、主題演出、拓展體驗于一體的“渡口記憶”精品研學線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同時,優化街區公共設施建筑功能,開展餐飲服務、文化演藝、特色民宿等服務,激發街區活力。

  依托文化遺存 提升城市品質

  位于西區河門口北街和暢巷10號的初心園,呈現了三線建設時期的艱苦歲月和三線建設者留下的美好印記,這也是西區建設發展史的一個窗口。為弘揚“三線精神”,西區就地取材,最大化保留原有風貌。園內分為西區三線建設文化公園和西區三線微博物館兩個部分,在博物館內,一幕幕場景、一件件物品都凝結了三線建設者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我一直沒有來過這座城市,近幾年隨著交通發達,我來到攀枝花,來到初心園微博物館,沒想到歷史文化保護得這么好、我們在這里看到了三線建設時期那段艱苦歲月,看到了‘三線精神’的傳承,更提醒了我們這一代人不要忘記過去。”從內蒙古自治區專程來參觀的游客楊二喜動情地說。

  攀枝花作為國家三線建設而興的城市,三線建設文化是這座城市的根和魂。在那段“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崢嶸歲月,眾多三線建設者扎根河門口至烏龜井片區。該片區現有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的老舊房屋60棟1752戶,建筑面積12.65萬平方米,改造前功能設施配套不足、居住環境差等,居民改造意愿強烈。

  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時,西區投入2000余萬元進行更新改造,挖掘文化元素,打造“三線精神”主題公園,通過“集中連片”“補舊如舊”等方式,實現三線建設文化遺存與生活環境雙提升。

  “我們正在全力打造《時光·里》三線特色文旅項目,圍繞‘火紅的年華,炙熱的青春’這一主題,依托高家坪地段與河門口北街歷史文化街區、城市地標和文化景觀,融合黨培研學、影視體驗、特色美食、旅游觀光、度假休閑等多種業態,吸引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開展研學交流活動152場,吸引游客17.7萬人次。”西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站主任肖成林表示。

  老建筑、老街區,是城市記憶的物質留存,是人民群眾的鄉愁見證,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未來,我市將盡最大努力保護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動,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文化魅力。(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珊珊 肖憶)

審核: 雷雨陽   責任編輯: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