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攀枝花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09-03-09 來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2009年2月17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劉曉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面臨少有的困難和考驗、少有的壓力和挑戰的特殊形勢下,市政府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立足科學發展,致力社會和諧,積極應對地震災害和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奮力推進“四個傾力打造”,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各項事業不斷進步,民生得到有效改善,順利完成了市八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據統計,全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27.61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33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13.53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94.75億元,增長10.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71億元,增長21.2%;全口徑財政收入92.7億元,增長25.1%,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6.76億元,增長3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3元,增長14.4%,農民人均純收入5063元,增長14.1%;城鎮登記失業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4.01%和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12%,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一)攻堅克難,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實行工業產業化重大項目推進責任制和項目定期協調制,針對金融危機及時出臺了《關于當前支持企業穩步經營壯大,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2008年企業治亂減負工作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實現了上半年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年底前的止滑回升。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96.31億元,增長17.3%,增加規模以上企業3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78.6億元,增長18%。打造“中國釩鈦之都”取得積極進展,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中國釩鈦之都”稱號,釩鈦產業入選“中國產業集群50強”,攀鋼整體上市正式獲得批準。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成立了攀枝花釩鈦研究院,直接還原新流程和高鈦型高爐渣綜合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產品及技術性收入達63億元。突出抓好節能降耗,出臺了《單位GDP能耗監測辦法》等政策措施,關閉淘汰21戶企業的落后產能,全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實現既定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現有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1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8戶,被列為全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城市。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7億元,增長4.2%,糧食、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1.9%、3.6%、10.1%、34.9%、3.7%。結構調整繼續深化,烤煙種植面積達到12.9萬畝,增長56%,建成晃橋國家現代煙草農業試驗點;塊菌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近一半,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塊菌之鄉”。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實力明顯增強,米易華森等被納入全省第二批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推廣設施蔬菜大棚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29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2萬畝,新建機耕道36.5公里,大竹河水利一期飲水工程及27座病險水庫整治項目順利完成,國家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啟動。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以打造攀西陽光度假旅游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阿署達等旅游景區規劃建設,格薩拉生態旅游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8.1億元,增長7.4%。首次召開全市加快服務業發展大會,制定落實《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開通,必勝客、豪客來等知名企業入駐我市,密地現代糧食物流中心、攀西煙草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雨龍名屋家居廣場、汽車4S產業帶等重點項目如期開工。出臺了《加快房地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努力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一批住宅小區相繼建成。
投資實現較快增長。針對下半年的嚴峻形勢,采取特殊措施,加強協調服務,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8.3億元,增長26.6%。11大類39個影響重大的工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攀鋼(集團)攀宏釩制品廠擴能改造、鈦海科技鈦白等項目竣工投產,攀鋼1.5萬噸海綿鈦、中禾釩鈦磁鐵礦采選等項目加快推進,白馬鐵礦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觀音巖和桐子林水電站建設按計劃推進,金沙和銀江水電站等項目抓緊進行前期準備。啟動投資拉動戰略,創造條件,24個重點項目提前開工。
財稅金融平穩運行。加強財源建設,實現一般預算收入31.61億元,增長22.4%;優化支出結構,全力保障抗震救災、重點項目及民生工程等資金需求,完成一般預算支出59.53億元,增長26.7%。把握財稅政策變化,強化收入征管,做到應收盡收,國稅系統組織收入45.08億元,增長14.9%,地稅系統組織收入29.2億元,增長20.9%。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力度,主動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全社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93.72億元,比年初增長24.9%,貸款余額269.26億元,比年初增長21.4%,存貸比例位列全省第二;保險業發展迅速,完成保費收入11.07億元,增長31.3%。市商業銀行在都江堰成功創建村鎮銀行,邁出跨區域發展的重要一步。
縣區和園區經濟不斷壯大。完成縣區屬增加值258.29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0.4%;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不含二灘)生產總值增速分別達到13.5%、17.1%、20.2%、16.8%、16%,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38.8%、63.6%、102.8%、29.8%、52.1%。釩鈦產業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聚集效應日益凸顯,新簽入園協議13個,總投資21.27億元,入駐企業66戶,投產47戶,完成工業總產值44.3億元,增長45.6%。
(二)凝心聚力,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果
積極支援汶川災區。全市共出動1500多人次、車輛280余臺次,緊急奔赴“5·12”地震災區搶險救援;捐助資金7590余萬元和價值169萬元的各類物資支援災區。認真做好對廣元市旺蒼縣五權鎮的對口援建工作,啟動了總投資1600萬元的學校、衛生院、道路橋梁等3個恢復重建項目。
全力開展抗震救災。“8·30”地震造成全市31.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26億元。地震發生后,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救治受傷人員,緊急轉移受災群眾,妥善安排群眾生活,切實防范次生災害,加強救災款物監管,確保災區社會穩定。全市共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3.26萬人,免費救治傷員347人,向災區發放2.4萬頂帳篷、3.7萬床棉被以及大量食品、飲用水等救災物資;市級以上財政安排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資金3.23億元,并爭取開行貸款5000萬元用于抗震救災;社會各界積極行動,共向災區捐贈資金8700余萬元,接收調撥、捐贈帳篷3.1萬頂、棉被3.7萬床、衣物23.2萬件,抗震救災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有力推進恢復重建。積極爭取上級支持,仁和區和鹽邊縣被納入“5·12”汶川地震恢復重建政策執行范圍。及時出臺了一系列災后重建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仁和區和鹽邊縣災后恢復重建實施規劃已被省政府批準。全面完成住房倒損農戶、城鎮受損戶的過渡性安置和溫暖過冬工作,農房開工重建9286戶,占需重建總量的72.7%,城鎮受損房的應急評估和鑒定工作基本完成,水利、生態恢復工程如期進行。迅速啟動受損校舍、醫院等公共設施的恢復重建,6.09萬平方米學校活動板房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道路橋梁恢復暢通,受損電網恢復正常,4.6萬人的臨時飲水困難和7540戶家庭的用電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加大煤炭采空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力度,搬遷安置工作順利進行。切實抓好產業恢復,努力減少因災損失。
(三)開拓創新,改革開放不斷深入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制基本結束,社會化管理職能移交社區,鋼企總公司改制成為股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深入開展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了市與縣(區)的財權事權、縣(區)間橫向稅收分配關系,建立了市對縣(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和激勵約束考核機制。加快投融資體制創新,組建了金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順利推進,市規劃設計院等3家單位完成預定改制任務。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實施,擴權強縣工作扎實推進,其他各項改革不斷深入。
對外開放全面推進。搞好承接產業轉移和災后重建大招商工作,成功舉辦上海投資說明會和首屆成都“攀枝花金融投資說明會”,組團參加重慶、香港、廈門“四川省災后重建招商推介會”和第九屆西部博覽會,全年新簽約履約項目144個,實際到位資金181.1億元,增長24.7%,實際到位外資1.6億美元,增長412%。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成為全省唯一躋身“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20強”的城市,積極促進美國鋁業、大連萬達等眾多知名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外經外貿成效顯著,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94億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2.57億美元,增長43.4%;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達到165萬美元。因公出國(境)和涉外歸口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國際友好城市交往及其他對外友好交流更加密切。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38.3億元,增長19.9%,占經濟總量的32.3%,提高1.5個百分點。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在資金項目、融資擔保和生產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西區被評為全省中小企業示范區,鼎星鈦業等10戶企業被評為“2008年四川省成長型中小企業”。大力推進優勢民營企業改制上市,一立礦冶被列入全省首批重點扶持企業。
(四)統籌兼顧,城鄉建設繼續加快
創衛獲得圓滿成功。認真制定整改方案,嚴格落實工作責任,逐步完善長效機制,鞏固擴大創衛成果,順利通過全國愛衛會技術評估、考核鑒定和社會公示等嚴格程序,于2008年7月3日被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成為全省繼成都、綿陽、瀘州之后第四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創模取得重大進展。全年投入資金37億元,實施重大節能示范項目10個、SO2削減項目28個、COD削減項目17個、限期治理項目24個;整治建筑工地400余處、工業企業341戶、文化娛樂場所200余家,完成機動車路檢1.48萬輛;督查企業近3000戶次,限期整改43戶,關停并轉項目21個。創模各項指標均達到省級環保模范城市標準,省模創建通過技術核查,污染治理和環境改善取得重大成效,為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充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攀枝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5)綱要》修編基本結束,攀西城鎮體系規劃、9個控制性詳規和12個修建性詳規的編制工作全面完成。加快城市新區和城鎮建設,有效拓展城市空間,建成區面積達5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9.6%。不斷完善城鄉路網,西攀、攀田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炳仁路后段、金沙江大道上段、渡口橋南立交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新密地大橋、四季花城連接線開工建設,建成通鄉油路90.77公里、通村油路233.77公里、鄉鎮客運站4個。一批電網及煤氣管網改造工程相繼完成,炳二水廠建設加快推進,“緬氣入攀”爭取工作進展順利,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城鄉面貌持續改觀。切實加強城市管理,制定實施了《關于加強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見》,以12319服務熱線為基礎的數字化城管系統建設加快推進。深入開展城市凈化、綠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大力實施沿江景觀整治項目,部分城市主次干道保潔作業實現市場化運作。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成沼氣池1.1萬口,推廣太陽能熱水器0.77萬平方米。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8.9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43%,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21平方公里,地表水達到國家Ⅲ類水域水質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2%。
(五)關注民生,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民生工程深入實施。共安排資金18.7億元,“八大民生工程”全面實施并超額完成。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33萬人,“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1646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7919人,培訓農民工6.32萬人;4046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4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如期竣工;建成經濟適用房4902套,新建或改建廉租房1129套,4506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廉租住房補貼;新建鄉鎮宣傳文化中心35個、惠民超市4家,解決了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和424戶2000多人的用電問題,孤殘等困難群體生活條件得以改善。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城市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并兩次提高保障標準,全年累計支出5978.85萬元,保障40.22萬人次,人均補差148.65元;農村低保戶達到15699戶3.56萬人,累計支出1940.74萬元,人均月救助46.06元。妥善處理了“老工傷”、“老職工”、“老知青”參保歷史遺留問題。正式啟動東區、西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合理調整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相關政策,降低起付標準,提高共付段報銷比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市,參合率達91.1%。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新增城市福利機構床位460張,完成7所敬老院的改擴建任務。
扶貧解困扎實推進。大力實施扶貧工程,貧困戶人均糧食占有量450公斤,建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2487元,解決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253人,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5584人,在全省率先完成新村扶貧工程。努力開展解困工作,轉移培訓貧困青壯年勞動力1100人,資助農村學生6000人、家庭困難學生941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48件,按時足額兌付移民直補金1671萬元,向城鄉低保對象和農村五保對象發放了2009年元旦、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
(六)立足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成績
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斷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異地新建的米易中學、市十二中正式投入使用;“兩免一補”政策落到實處,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學雜費、教科書費全部免除;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92.46%,高考錄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攀枝花學院全面啟動高水平教學型大學建設工作,2個專業被立項為2008年度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學前、特殊、職業等其他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藝創作數量質量不斷提高,市工人文化宮、市中心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公共文化設施在全省率先覆蓋到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85%,開展惠民醫療服務9790人次,積極處理問題奶粉事件。體育運動蓬勃開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面啟動,省飛碟射擊訓練基地落戶我市,市民族運動體育館開工建設。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出臺了《關于圍繞“四個傾力打造”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著力引進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4.7%和95.5%,農村“村村通”用戶達到6.97萬戶。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取得新進展。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物價保持基本穩定。全面啟動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前期工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審計、氣象、檢驗檢疫、檔案、無線電管理、臺務、僑務、保密、人防、老齡、婦女兒童、地方志編修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制不斷加強。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87件,辦結率為100%,滿意率達97%。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深化,第七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城鄉社區建設得到加強。依法行政全面推進,發布規范性文件17件,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6項,圓滿完成依法行政第一個五年規劃。“五五”普法深入開展,全民法治意識進一步增強。
社會政治保持穩定。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繼續鞏固,宗教事務管理切實加強。“三基”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不斷健全,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創建工作通過中央綜治委驗收。認真做好信訪維穩工作,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7%,位居全省前列。國防建設扎實開展,“雙擁模范城”創建成果繼續鞏固。國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在困境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構建和諧、在和諧中凝聚人心的一年,考驗前所未有,成績來之不易。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不同崗位上辛勤工作、作出貢獻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攀部隊、武警官兵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攀枝花經濟社會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經濟發展方式還需大力轉變;二是城鄉建設一體化任重道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三是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改革發展中的社會矛盾依舊突出,影響穩定的因素較多;五是政務環境仍需不斷優化,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增強。對于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9年主要任務
2009年,既是困難重重的一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鋼鐵、釩鈦等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大批企業減產、限產甚至停產,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投資進度放緩,財政收入增幅回落,金融危機的沖擊超出我們的預期,深刻影響著攀枝花的發展。但希望往往與困難同在,機遇常常與挑戰并存。針對國際國內的嚴峻經濟形勢,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轉向“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使攀枝花加快發展面臨重大契機:新上規模較大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等一些過去想干但宏觀政策限制的,將可能得到允許和支持;鐵路、高速公路、大型水電站等一些關系攀枝花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將可能得以提前實施;煤炭采空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等一些歷史遺留的重大問題,將可能得到加快解決;一些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產業化項目,將可能得以主動實施。省委、省政府為“兩個加快”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對我市經濟發展起到強勁的拉動作用。對此,全市上下務必保持清醒認識,沉著應對當前危機,既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又要善于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釩鈦之都。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一主線,積極應對經濟困難局面,大力實施投資拉動戰略,堅定不移推進“四個傾力打造”,全力以赴擴大投資規模,爭分奪秒加快恢復重建,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千方百計改善基礎條件、改善城鄉環境、改善居民生活、增強發展后勁,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2009年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力爭達到13%,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以上,第二產業增長12%以上,第三產業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力爭達到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確保完成上級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在經濟形勢極為嚴峻、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的情況下,這些目標的確定是我市深度挖潛的結果,完成難度極大,需要我們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應對前所未有的困難,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實現預期目標!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要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為抓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努力擴大投資規模。把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作為促進經濟止滑回升的主要抓手和關鍵環節,盯死項目,卡牢時間,該上即上,能快則快。深入貫徹《關于著力實施投資拉動戰略,促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健全協調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創新管理模式,強化績效考核。圍繞抓項目、抓進度、抓投資,突出抓好總投資1490億元的100個重點項目,其中竣工26個。做好一批項目的論證和儲備工作。
強化財稅金融支撐。加強稅收征管,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培植并拓寬財源,促進財稅收入穩定增長。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堅持有保有壓,全力保障重點支出和應急支出,盡可能減少一般性支出。加大市、縣(區)兩級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力度,建立擔保公司資本金持續補充機制;認真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積極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促進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融資;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穩定,力爭建成1~2個金融生態示范縣(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準確把握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積極爭取上級支持。認真落實各項幫扶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強對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調查研究,推行“一企一策”,幫助企業應對危機。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或外來投資者實施低成本擴張。
搞好產業協調服務。繼續做好對重點企業、優勢產業的運行監控和預測分析,切實增強預警預測的準確性、時效性。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設立風險創業基金,鼓勵和引導企業運用國內外風險資金、私募資金解決資金難題。進一步拓寬高鈦渣、鈦白粉、球團等產品市場,緩解企業產品銷路不暢、貨款回籠困難等問題。健全大宗原材料和其他生產要素協調機制,促進供需雙方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二)以傾力打造高水平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為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釩鈦、鋼鐵、能源、化工、礦業、機械加工制造等6個支柱產業,推進集約發展、延伸產業鏈發展和精品名牌發展;積極培育太陽能和生物產業2個新型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全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攀鋼銷售收入力爭超500億元,鋼城集團銷售收入過100億元。
積極發展園區經濟。以產業鏈為紐帶,超前抓好園區發展規劃,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和集聚功能,引導釩鈦新材料、優質鋼鐵、電冶化工等重點產業向園區集中,把產業園區打造成產業集群區和經濟快速增長區,力爭兩年內實現釩鈦產業園區銷售收入過百億、各縣(區)產業園區銷售收入分別達50億元的目標。
強力推進重點項目。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繼續實施重大工業產業化項目推進責任制,確保開工項目早動工,動工項目早竣工,竣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達產。采取有效措施,爭取500千伏新區南變電站、鋼城集團100萬噸選礦生產線和安寧公司技改擴能、華電2×30萬千瓦火電等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確保攀航鈦業2000噸鈦錠及鈦材加工、欣宇化工5000噸海綿鈦等項目按期竣工投產,加快白馬二期、攀鋼1.5萬噸海綿鈦、攀煤100萬噸焦化、觀音巖和桐子林水電站等項目建設步伐。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攀鋼、恒鼎和龍蟒重點試驗研究平臺建設。著力實施對我市具有戰略性、帶動性、標志性的高效選礦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認真做好釩鈦產業綜合利用頂層設計。建立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啟動院士后備人選培養計劃,建立釩鈦、特色生物資源等重點領域技術創新人才庫。
(三)以傾力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為目標,加快發展農村經濟
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繼續鞏固、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綜合運用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建立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農林科學研究院對農業的科技支撐作用。更加注重民族地區、移民地區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圍繞優質水果、蔬菜、烤煙、畜牧水產、林業生物等五大支柱產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推廣新型養殖模式,加快建設國家級百萬擔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力爭優質水果和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7萬畝和17萬畝,新建3.5萬畝優質核桃林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發展農民專合組織,爭取更多龍頭企業進入國家、省級龍頭企業行列,努力實現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營銷市場化。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安全質量關。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
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重點做好水利、土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鄉村道路建設等工作,新增渠系防滲130公里、節水灌面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4萬畝。全面完成16座病險水庫整治和33座震損水庫恢復重建,繼續抓好前進渠渠系配套及大竹河二期工程建設。積極發展農村清潔能源,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5000口。加快完善農村電網,改善農村通信條件。認真做好森林防火、防汛和動植物防疫工作。
(四)以傾力打造中國陽光生態旅游度假區為重點,發展壯大第三產業
強化旅游業龍頭地位。完善旅游規劃,搞好項目策劃,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盡快形成“一軸兩翼”產業發展新格局。依托光熱資源,利用潛在優勢,提高競爭實力,打造旅游精品,將我市建設成為獨具吸引力的中國冬季陽光養生勝地。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落實鄉村旅游導向性政策,將鄉村旅游培育成我市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加強宣傳促銷,拓展客源市場,精心打造昆—攀—涼、楚—攀—涼等旅游環線。強化行業管理,提升服務能力。確保全年旅游總收入31.5億元。
擴大服務業發展規模。培育壯大五十四小商品批發市場、博美家居裝飾建材市場等骨干和專業市場。加快推進煙草物流中心、糧食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中國郵政等物流龍頭企業。抓好金融保險機構引進和區域性集聚工作,爭取引進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圍繞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大力發展民生性服務業,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載體,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合理引導農民消費取向,有效激發農村消費潛力。
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堅持增量帶動、創新驅動,努力實現服務業的高端化、集約化、生態化。進一步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著力引進沃爾瑪、太平洋百貨、星美院線等名品名店。積極發展節會經濟,搞好首屆陽光節、第二屆房博會等活動,建設精品服裝、名優小吃等一批特色街區,活躍消費市場。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提升交通運輸、倉儲、通信、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中介等新興服務業。
(五)以傾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不斷完善城市功能
發揮規劃導向作用。堅持以規劃引領城市建設,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基礎上,啟動近期建設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編制工作,認真編制炳四區等5個控制性詳規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4個專項規劃,繼續做好對縣(區)集鎮規劃、村莊規劃編制的指導和協調服務。強化規劃管理,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增強城市聚集能力。加快推進百萬人口大城市建設進程,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積極提升城市的產業集聚力、要素轉化力、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拓展城市空間,加快炳二區、炳三區、炳四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大舊城區改造力度。暢通內外交通,爭取開工建設成昆鐵路二線、麗攀高速公路、沿新路、炳三區和炳二區城市主干道、臨江路與金沙江大道中段連接立交等項目,加快推進渡口橋南立交、新密地大橋等項目建設,切實做好昭—攀—麗鐵路、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完成省道214線甸沙關至雅江橋大修工程,建成通鄉水泥路4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120公里。加強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小沙壩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完善專業批發市場網絡。不斷提高城市化率,鼓勵農村人口進入市區和城鎮定居,大力推進華山村、倮果村、沙壩村等“城中村”村改居工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不斷鞏固和擴大創衛成果。繼續搞好城市“四化”,突出城市綠化特色,大力推進園林景觀建設,新增公共綠地2萬平方米,努力建設清潔之城、亮麗之城。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四大體系,加快城市管理市場化進程。
(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切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不斷深化各類改革。搞好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妥善處理改制遺留問題。深入貫徹《企業國有資產法》,做大做強國有經濟,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實施水務管理、財政、金融、社會事業等各項體制改革,繼續開展經營性事業單位等其他各類改革。
努力增強開放實效。利用特色優勢資源,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將主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招商重點,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00億元,合同利用外資1億美元。努力穩定和擴大出口,外貿出口額力爭達到2億美元。不斷壯大外經規模,規范境外投資合作,推進“直掛式基地”及境外務工基地建設。完善口岸管理,加強區域競合,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優勢互補。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積極培育知名品牌,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力爭1~2戶企業年內上市。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擴大投資領域,積極參與公用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民營企業跟蹤服務,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大力發揮各類協會、商會作用,促進民營企業在合作中參與市場競爭。
(七)以民生項目為重點,全面推進災后重建
加快農房重建步伐。按照“農戶自建、政府救助、社會幫扶”原則,科學規劃農房重建集中示范點,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嚴格落實補助政策,強化資金物資保障,確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農房重建任務。
有序推進恢復重建。根據“加快恢復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復重建任務”的總體要求,積極調整規劃,切實增添措施,加快項目進度,用1年左右時間完成城鎮居民住房和學校、醫院等重要公共設施的維修重建,用1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交通、電力等重要基礎設施的維修重建,力爭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八)以節能減排為主導,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全力推進創模工作。鞏固擴大省模創建成果,扎實開展國模創建工作,強化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環境,確保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5%以上。認真實施總量減排,逐一落實減排任務,全年新增SO2減排1.5萬噸,COD控制在1.8萬噸以內。強化水環境治理,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96%以上。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噪聲、揚塵、機動車尾氣、面源污染等治理力度。加快環保信息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及攀西環境監測中心建設,不斷提升環境監管的科學化和信息化水平。
著力抓好節能降耗。加強重點能耗企業節能管理,引導企業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確保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7%。積極開發生物能源、太陽能等綠色能源,不斷優化能源消耗結構。建立完善循環經濟鼓勵政策、評價體系及考核機制,推進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著力打造多層次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提高資源的就地轉化率和綜合利用率。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搞好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的建設管理,大力推進“生態細胞”工程建設,努力營造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積極開展生態修復,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礦山生態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平方公里,林木蓄積凈增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9%。
(九)以促進和諧為根本,加快推進社會建設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科學發展,加快農村學校飲食飲水達標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和教育裝備標準化建設進程,努力創建農村義務教育示范縣;鞏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支持攀枝花學院建設高水平教學型大學;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公平配置教育資源。健全城鄉衛生體系,完成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改擴建和新建任務,實現農村衛生站全覆蓋;加強衛生應急工作,及時處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強力推進國家級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以“金沙江文化”為主流的文化精品,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抓好工人文化宮、博物館、文化公園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啟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試點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籌備省第13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加快紅格體育競訓基地等項目建設。推進數字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建設,完成105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堅持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加強人口戰略研究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完成12個鄉(鎮)計生中心服務站建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全面開展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前期準備。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支持老齡、殘疾人事業,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加強與群團組織的聯系。鼓勵社會慈善事業發展。重視并做好人事、民族宗教、臺務、僑務、移民、氣象、檔案、保密、人防、外事、海關、審計、防震減災、地方志編修、無線電管理等工作。
積極實施民生工程。越是困難時候,越要關注民生。加大投入,強化監督,圓滿完成民生工程各項目標任務。積極探索惠民之策,落實利民之舉,堅持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著力解決住房、教育、出行、就醫、法律援助、采空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更加關注困難群體,切實改善民生,促進民和,確保民安,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人民。
加強就業和勞動保障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和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構建多層次就業服務網絡;執行城鄉勞動者統一就業政策,確保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主就業能力。積極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五險合一”的基金征繳模式,合理調整居民醫保的參保范圍和籌資標準,適當提高參保居民的財政補貼標準和報銷比例。做好社保卡發放工作。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著力創建平安社會。強化質量監管,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全面實施“1221”工程,加強基層“兩所一庭”建設,鞏固平安創建成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預防和打擊各類犯罪的力度,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管和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開展國防教育,推動雙擁和優撫工作邁上新臺階。加強隱蔽戰線工作。
三、政府自身建設
過去的一年,市政府在充分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效能監察系統,修訂完善了《攀枝花市政府工作規則》;繼續完善決策機制,堅持重大決策民主協商、專家咨詢等制度;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電子政務建設水平在全國60個重點城市中名列第六;深入開展政務調研,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研究取得實效;全面加強廉政建設,在堅決懲處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各位代表,政府自身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理念,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舉措,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一)提高領導科學發展能力。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提高新能力。要準確把握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時刻關注國家應對經濟形勢變化的各項政策措施,用足用夠各種政策資源,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要創新思維,注重以系統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研究分析經濟發展中的新特點、新矛盾、新問題,提出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和辦法。面對肩負的繁重任務,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鼓舞斗志、點燃激情、凝聚力量,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
(二)提高改革創新能力。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態度,直面困難局勢,破解發展難題。要著力于“準”,找準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銳意改革,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注重于“創”,用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思維,吃透上情與下情,結合當前與未來,兼顧現實與可能,協調處理好各類矛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落腳于“實”,切實提高執行力,確保改革創新的措施落到實處,工作富有成效。
(三)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體察民情,尊重民愿,關心民苦,集中民智。要善于溝通群眾,了解群眾所盼、所急、所需,在“最盼”上贏民心,在“最急”上見真情,在“最需”上辦實事,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溫暖。要善于發動群眾,幫助群眾算動態賬、長遠賬、戰略賬,使群眾自覺參與、主動支持政府工作。要善于引導群眾,對群眾的訴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法,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
(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善于用法律思維規范行政行為,善于用法律觀點評判是非對錯,善于用法律手段調處社會矛盾,維護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凈化民主監督環境,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增強權力運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擴大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制定并實施依法行政第二個五年規劃,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項措施。
(五)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創新服務機制,積極推行以政府為主導的多中心供給模式,引導和調動更多的市場力量提供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明確服務重點,把公共資源更多投向農村、基層和困難群眾,把新增財力主要用于解決就業、就醫、就學等民生問題,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服務水平,繼續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不斷優化政府運行機制,以“兩集中、兩到位”為重點,大力簡化辦事審批程序,努力創建全省一流的政務中心。增強應急能力,進一步健全應急體制,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加強應急平臺建設。
各位代表,特殊時期面對特殊困難,更需以特殊的精神付出特殊的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抗震救災精神,奮勇拼搏,爬坡上行,以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向建國60周年獻禮!
《政府工作報告》名詞解釋
1.國家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指采取封山、造林、種草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恢復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
2.“緬氣入攀”:指我市抓住國家實施中緬天然氣管道建設的機遇,積極爭取攀枝花支線項目,將緬甸天然氣引入攀枝花。
3.“八大民生工程”:指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道路通暢和環境治理工程。
4.“三基”工程:指“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是公安部為進一步加強全國公安工作機制、體制建設,提高保障能力所采取的重要舉措。
5.“兩個加快”:指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6.“一軸兩翼”:“一軸”即百里生態長廊旅游產業帶,“兩翼”即米易鄉村旅游和仁和鄉村旅游。
7.“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商務部于2005年在全國開始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和鼓勵城市大中型流通企業延伸連鎖經營網點到農村,在縣城建配送中心(店),到鄉鎮和村建便民連鎖“農家店”。
8.“直掛式基地”:指與在外開展工程承包的企業或外派勞務經營公司業務直接掛鉤,根據公司訂單及需求確立培訓專業,定向組織招收勞務人員,進行訂單培訓,實施對口派出的外派勞務專業基地。
9.“五險合一”:指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實行“集中征收、集中財務、集中支付”,是一種新型社會保險管理模式。
10.“1221”工程:指加快建設以鄉鎮黨委為核心,村兩委為支撐,警務室和調解室為骨干,治安巡邏隊為基礎的農村平安工作體系。
11.“兩所一庭”:“兩所”即派出所、司法所,“一庭”即基層法庭。
12.“兩集中、兩到位”:兩集中是指按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將部門的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內設機構相對集中,該內設機構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兩到位是指將行政審批權向政務服務中心窗口授權到位,行政審批事項在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