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實施“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加快培育“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工作方案》的通知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3-12-13 來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索 引 號 :008320033/2023-00344
- 發布機構: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成文日期:2023-12-12
- 發布日期:2023-12-13
- 文 號:攀辦發〔2023〕40號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實施“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 加快培育
“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工作方案的通知
攀辦發〔2023〕4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釩鈦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實施“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 加快培育“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2月12日
實施“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 加快培育“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費品牌的意見》(川府發〔2023〕8號),大力推進區域時尚消費中心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市委十一屆五次、六次全會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開展以品質供給、品尚引領、品味生活及創建一流消費環境為靶向的“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激發消費活力,切實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二)主要目標。以規劃引領、市場驅動、創新發展為著力點,聚焦優勢特色,突出外向發展,集聚區域資源,優化消費環境。到2027年,“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花在花城”消費品牌體系逐步健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60億元。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品質供給”工程。
1.構建多層次消費中心。提升消費能級,加快構建以東區為消費核、以城區消費副中心和2小時消費圈為節點、以特色消費場景為支撐的消費新格局。持續打造區域商品集散中心,加快省級大型區域商品分撥配送中心試點建設。穩步推進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快米易縣、鹽邊縣縣域商業體系項目建設進度,健全縣鄉物流配送體系,引導商貿流通企業轉型升級。
2.培育消費新場景。實施消費新場景培育計劃,篩選培育打造不少于50個特色消費新場景。建成一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范點,創建2個以上四川老字號。提升完善萬象城、中央銘城、中環天地、華芝生活廣場等商圈,建設品牌集中、潮流引領、數字賦能的地標商圈。推動龍密路改造提升,創建省級示范步行街。培育發展線上線下互動的沉浸體驗消費新模式,打造數字生活體驗區。
3.搭建消費促進平臺。做強“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出臺消費促進政策,統籌推進各類消費促進活動。擴大“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效應,集聚周邊及東南亞優質消費資源,突出品質消費、綠色消費、友好消費,搭建周邊與東南亞城市多元消費品展示合作平臺。
4.打造電商營商高地。提升攀枝花現代服務業產業園、京東(鹽邊)鄉村振興產業園等電商園區服務能力。培育電商龍頭企業,促進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私域電商等新業態健康發展。創造多元化消費場景,積極探索直播、短視頻、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與現代產業園、商旅文體、特色街區等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健全電商全產業鏈,建設農產品集中倉儲、冷鏈、交易場所,提升產品標準化水平。
(二)實施“品尚引領”工程。
5.加快發展首店經濟。發揮攀枝花萬達廣場、銀泰城、太谷廣場、東創仁和·悅光島等商業載體示范帶動作用,重點招引時尚消費品牌、輕奢品類等零售消費品牌在攀開設首店、旗艦店、概念店;推進名品名店和商業載體聯動發展,開展新品首發、首秀、首展等活動,推動首店經濟立體化發展。每年引進品牌首店10個以上。
6.創新發展會展經濟。發揮精品會展在消費時尚中的風向標作用,拓寬“花在花城”消費品牌推廣渠道。不斷開展好陽光花城嗨購節、迎春購物節、啤酒節、金沙江汽車展等攀枝花本土傳統展會活動,持續做亮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等精品展會,支持培育攀枝花“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展、東南亞熱帶水果展、“攀果”“攀菜”“攀花”展等地方特色會展品牌,積極引進知名會展企業,提高辦展水平。
7.激發汽車消費新動能。培育區域汽車消費集聚區,加快推進攀西汽車產業服務集聚區建設。聚焦居住社區、停車場、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客貨運樞紐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充(換)電設施建設,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品牌汽車經營商、4S店、二手車經銷企業等打造本土線上汽車銷售平臺,通過直播帶貨、達人探店、線上展示展銷等新消費手段,擴大新能源消費,推動汽車消費轉型升級。
(三)實施“品味生活”工程。
8.創新推動特色餐飲業發展。打造我市餐飲品牌,培育商標品牌、餐飲名店、餐飲特色街(區)。發展地方特色餐飲品牌,不斷提升鹽邊菜、羊肉米線等本地特色名菜水平,開發特色燒烤、松露宴等地方特色菜系。實施特色餐飲名店、名廚培育工程,挖掘網紅小吃、餐飲新場景。深入開展“川派餐飲先行示范區”建設,推進太谷吃貨廠、“大笮古韻”、紅格銅火鍋主題美食街區等餐飲特色街(區)建設,打造美食新地標。推動預制菜發展,支持企業拓寬預制菜銷售鏈;鼓勵鹽邊牛肉、米易牛肉米線開發預制菜;強化飲食文化宣傳,依托“味美四川”川派餐飲匯、時令節氣飲食文化節等活動,推進我市飲食文化傳播。
9.做強夜間經濟消費品牌。創建一流消費環境,點亮“夜花城”經濟品牌,打造“星光夜市”“青年市集”“星空美食街”等一批富有煙火氣、提供新體驗的夜間經濟集聚區。提升中環天地、花城生活廣場、萬象城等現有夜間消費商圈品質,豐富夜間消費供給。組織開展夜間購物、餐飲、演出、健身等商旅文體多業態融合活動,打造親子樂園、智慧體驗館、國潮風情街等夜間游樂項目消費地標。
10.提升康養體育消費。重點發展“康養+”、文旅度假、大健康等產業,統籌推進旅游目的地、配套服務等體系建設。促進安寧河流域和金沙江、雅礱江沿岸農文旅體康融合發展。擴大冬季康養度假影響力,吸引更多“候鳥”老人來攀度假。舉辦攀枝花花節、溫泉節、番茄節、芒果節等體驗式旅游節慶活動,提高旅客在攀停留天數和客單量,促進旅游度假消費。支持社會力量盤活奧林匹克、御湖花都等存量設施,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落地。培育運動賽事品牌,創新舉辦“三大球”城市聯賽、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聯賽等體育賽事活動,進一步發展競訓服務業。
11.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健全綠色產品推廣機制,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支持西區廢舊汽車拆解回收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項目建設,推進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系統的有機融合,城市主城區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覆蓋率達到100%。開展二手車放心消費行動,引導二手車市場開展誠信經營示范建設,鼓勵每車必檢、明碼標價、售后維權等誠信經營行為,進一步活躍二手車市場。發揮綠色商場示范引領作用,力爭在全市成功創建2個綠色商場,持續開展塑料污染和過度包裝治理,促進消費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四)創建一流消費環境高地。
12.創建“放心舒心”消費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加強從業人員文明用語、禮貌待人、規范服務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花在花城”消費體驗感。加強技能培訓,鼓勵商(協)會、企業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管理人員服務質量管理培訓、服務崗位人員技能培訓;組織舉辦特色服務技能比賽。嚴把食品安全關,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讓消費者安心“吃在花城”。
13.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樞紐。打造國際物流集疏運體系,暢通“川貨出川”南向新通道,常態化開行中老國際貨運班列。開展同臨滄、西雙版納等邊境口岸城市的產業互動與通道互聯。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推動“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展示消費中心投入運營。
14.推動消費加快恢復發展。大力促進消費復元活血,圍繞餐飲、零售(商場、超市、百貨、家電)等重點行業發放消費券。鼓勵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商貿企業連鎖經營,推進“轉企升規”工作。引導銀行機構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提高信用狀況良好的中小微企業和消費者的貸款可得性。豐富農村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加大對農村商貿流通和居民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保險公司針對消費領域提升保險服務,聚焦群眾養老教育就醫需求,定制開發保障產品。規范互聯網平臺等涉及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的收費行為。加大“服保貸”等特色信貸推廣力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
15.抓好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異常波動預警和應急機制,繪制全市生活必需品應急供應網點分布圖。建立生活必需品運輸保障機制,建立區域聯保聯供機制,及時公布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措施及市場供應情況。密切監測生活必需品的庫存量、消費量、采購量、均價等情況,分析預判市場走勢,做好市場保供。適時開展應急演練,規范程序,優化措施,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加快培育“花在花城”消費品牌工作。各縣(區)政府、釩鈦高新區要切實圍繞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方案,抓好貫徹落實。
(二)強化政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加強向上溝通,積極爭取消費新場景、特色消費促進平臺、新基建、新消費等項目上級配套政策支持。強化新消費載體用地保障,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以項目落地作為配置資源的依據。擴增人力資源就業收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穩定增收渠道,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三)建立健全消費環境評價體系。順應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探索建立與“三品一創”消費提質擴容工程實施相適應的指標評價體系,定期開展消費環境監測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