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牢記總書記囑托 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四川新答卷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8-03-20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深入涼山、阿壩、成都等地,考察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圍繞四川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長尹力。
脫貧攻堅:“繡花”功夫,把握精準
《中國經濟周刊》: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叮囑四川在脫貧攻堅上要繼續下一番“繡花”功夫。四川是如何落實總書記指示的?
尹力:總書記要求脫貧攻堅要下足“繡花”功夫,就是要求我們在脫貧攻堅中要做到耐心細致、保持專注力,其核心在精細、精準。
一是強化系統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科學部署謀劃推動,省委作出“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省人大制定扶貧開發條例,省委省政府出臺實施綱要,制定10個扶貧專項方案及年度實施方案,形成“3+10+N”組合拳。
二是強化組織領導。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體制,從省到鄉層層建立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做到“五級書記一起抓”。全面落實“五個一”駐村幫扶,5萬多名干部常年奮戰在脫貧一線。省領導帶隊對160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和所有貧困村開展12輪全覆蓋督導,推動脫貧任務落地。
三是強化精準發力。把秦巴山區等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把藏區彝區45個深度貧困縣作為重中之重。建成“六有”扶貧大數據平臺,實現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市有卷、省有庫,做到扶貧識別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駐村幫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四是強化任務聚焦。鎖定脫貧目標,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確保脫貧質量。圍繞“不愁吃、不愁穿”,因地制宜發展貧困縣貧困村特色產業,實現85萬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對納入低保的121萬貧困人口進行兜底。圍繞“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有保障”,推進易地扶貧搬遷,72萬多貧困人口搬進新居;改善1萬多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136萬多名高中生和中職學生免除了學費、獲得助學金;健全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個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內。
五是強化機制創新。著力創新扶貧方式,激發要素活力。建立總規模110多億元的“四項扶貧基金”,惠及貧困人口190多萬人次。開辦“農民夜校”4萬多所。在抓好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同時,建立省內對口幫扶新機制。
去年全省再減貧108.5萬人,3769個貧困村退出,15個貧困縣摘帽通過省級達標驗收。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17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7%。
《中國經濟周刊》: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挑戰依然巨大,下一步四川將開展哪些工作?
尹力:就四川貧困地區情況而言,主要分布在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四大片區”,片區內現在還有貧困人口138萬,占全省未脫貧人口的81%。其中最難啃的“骨頭”集中在高原藏區和大小涼山彝區,還有貧困人口62.2萬,這些地方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于一體,深度貧困與自然、社會等多因素交織,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具特殊性艱巨性。
一是堅持目標標準,狠抓脫貧質量。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未來三年新增轉移就業3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43萬多人,新改建藏區新居、彝家新寨等20萬戶,繼續抓好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是強化要素投入,狠抓力量整合。探索創新財政金融、國土、人才等支持政策,整合各類資源,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未來3年,我們計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27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869億元,同時注意吸收社會資金參與。
三是激發內生動力,狠抓能力提升。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加強規劃、政策、機制銜接。
四是加強作風建設,狠抓舉措落實。加強組織保障,層層壓實責任。堅持問題導向整治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堅持實打實硬碰硬、盯住抓抓到底,推動扶貧脫貧政策落地“變現”,“繡出”幸福四川新答卷。
把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工作各方面
《中國經濟周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四川的經濟結構有哪些調整?
尹力:我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鮮明提出“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后發也要高點起步”,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培育發展高端現代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全力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一號工程”落實,加速新舊動能轉換,近年來,全省經濟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3.6:47.1:39.3調整為11.6:38.7:49.7,實現“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重大轉變。服務業躍升第一大產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2017年的53.7%,提高17.6個百分點,全省經濟逐步由工業主導向工業與服務業主導并重轉變。
二是動能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7.5%。新產業、新項目、新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1.8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6800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6.2個百分點。
三是質量效益進一步優化。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4.2%,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5.9%。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增速比2016年快23.6個百分點。
四是區域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比2012年增加7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增加32個。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達50.79%,城鄉居民收入倍差下降到2.51:1。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和開放程度不深等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且迫切。
《中國經濟周刊》: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四川將重點在哪些方面發力?
尹力: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到經濟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四川省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加快淘汰煤炭、鋼鐵等行業落后產能,妥善處置“僵尸企業”。落實好中央各項降低企業成本措施,加快補齊全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短板。
二是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繼續深化“項目年”活動,重點推進500個投資上億元的工業及技改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重點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打造更多有影響力的川字號品牌。
三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四川是科教大省、人口大省,全省有109所高校、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00多萬,我們將堅定把創新驅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著力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四是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制約四川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將大力夯實多點多極支撐,加快構建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的新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持續做大市州經濟梯隊,支持市(州)錯位發展,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實施特色經濟強縣行動,積極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縱深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國資管理體制,落實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措施,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成都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全面開放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沿線國家貿易、產能裝備等合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統籌沿江產業布局,辦好西博會、科博會、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等重大活動。
鄉村振興,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四川貫徹落實中央“三農”工作部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尹力: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就強調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川視察時,進一步對做好四川“三農”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強調要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活富裕,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村面積遼闊,農業戶籍人口近6000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提升,糧食產量實現穩定增長,生豬、油菜產量居全國第一,“三品一標”農產品達5142個,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99.2%。農村發展活力不斷激發,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覆蓋全省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基本建成,培育家庭農場4.6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9萬個、龍頭企業1萬多戶。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3萬個、惠及2000多萬農村人口,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是2012年1.6倍,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四川“三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還需要加力加勁、攻堅克難,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步伐。
《中國經濟周刊》:四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體怎么干?
尹力: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要求,積極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構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科學編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規劃。研究出臺支持鄉村振興的具體政策措施,建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引導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等。
二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鏈。大力培育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完善帶動小農戶生產扶持政策。
三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銜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并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開展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改革,建立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四是大力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到2020年全省80%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麗新村。
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擦亮美麗四川生態底色
《中國經濟周刊》:四川今年將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推進污染防治工作?
尹力: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美麗四川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特別是2016年《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出臺后,全面打響了大氣、水、土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在全國率先取消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GDP考核,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兩批次集中開展683個污染防治重大項目、總投資1200多億元。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全省污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與群眾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以成都平原為重點,抓好“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五大工程,統籌治理污染源,加強聯防聯控聯治,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確保全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大沱江、岷江等主要河流和24條嚴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和園區廢水處理設施,強化源頭控制和排污管控。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推進污染狀況詳查,積極開展監測預警、分類管控和治理修復,全面推行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同時,統籌推進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推動省級環保督察制度化常態化,嚴格監管執法,不讓問題反彈回潮,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之年,如何細化落實中央部署的各項治理要求?
尹力:四川是“千河之省”,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境內水系發達,河湖眾多,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816條,天然湖泊也有1000多個,保護好這些河流湖泊不僅關系四川自身發展,更關系全國可持續發展全局。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要求,按照中央部署,扎實推動河長制、湖長制落地落實,圍繞加強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六大任務”和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大行動”,進一步細化落實工作舉措。
著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堅決守住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著力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抓好各級河湖劃界工作,嚴把涉河項目審批關,重拳整治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著力加強水生態修復,穩步實施退田還濕、退漁還湖,強化水土保持監測,積極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著力健全長效機制,探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聯合執法機制、基層巡河機制、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努力形成各部門、各區域、各方面“共抓共管共治”的流域保護格局,確保四川“千河之省”碧水長流。(《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璐晶 | 全國兩會現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