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 新機遇 新跨越——專家學者解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18-03-01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編者按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如期發布,筆筆數據記錄了全國各族人民拼搏奮進的累累碩果,張張圖表展示了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砥礪奮進,攻堅克難,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實現,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時代新征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常紀文——企業環保承受力增強
2017年全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4.9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這意味著能源消耗有所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有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表現。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舉措的約束和督促下,各地加大了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投入,資源能源集約化利用水平穩步提高。同時,各地也強化了“小散亂污”企業整治力度。過去兩年,我國清理整頓達不到環保排放標準的企業,使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技術落后企業退出市場。一系列舉措也為技術含量高、單位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企業騰出了市場發展空間。從相關調研情況看,一大批“小散亂污”企業關閉以后,同行業運行態勢反而明顯好轉,許多大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全行業經濟效益穩步回升。(記者 林火燦 整理)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玄兆輝——研發投入增速再加快
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7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6%,這是近4年來的最高增速,充分說明我國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2%,已超過歐盟國家的總體水平,同時也是世界上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的唯一發展中大國。從本質上講,研發投入是一種投資行為,從投入強度的提升可以看出,創新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總體而言,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研發投入的增長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研發投入強度提升速度相對較慢,僅比上年提升0.01個百分點;2.12%的投入強度仍明顯低于OECD國家整體水平(平均為2.4%)。未來我國研發投入還需不斷加強,為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保障。 (記者 佘惠敏 整理)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高品質商品需求旺盛
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這種平穩增長態勢是非常可喜的。在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人們的商品消費增速會放緩甚至下降,服務消費的增速和占比會呈現上升態勢,此時能夠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實屬不易。
消費平穩增長與創新驅動有著直接聯系,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主線,我國在消費創新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提升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使得供給與需求匹配度更好,也產生了很多新產品新服務,帶動了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201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連續4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繼續發揮著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其中,兩大亮點值得關注。一是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高品質商品和服務需求旺盛;另一個是農村和中西部發展加快,消費市場不平衡狀況改善。 (記者 姚進 整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城鄉收入差距在縮小
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縮小。
究其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實現了穩中向好發展,尤其是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各種靈活就業形式的出現等利好因素都為居民收入增加“添磚加瓦”。隨著我國扶貧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增加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徑,農村工資性收入也有了恢復性上漲。總體上看,經濟好轉使得就業充分度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比上年增長6.4%,沒有跑贏實際GDP增速,反映出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在勞動力水平沒有提升前,農民工獲得高報酬收入的能力在下降,這意味著需要加大職業培訓力度。 (記者 熊麗 整理)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保障房建設積極推進
2017年全年,我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609萬套,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604萬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2萬套。
當前,全國棚改力度較大,有助于不斷提升城市更新的速度,從實際情況看,各地棚改意愿非常強烈。從住房角度看,公租房建設有利于降低居住成本。
此類項目的推進,也能帶來非常好的產業效應。棚改和公租房項目未來都會與去庫存戰略相結合。過去不同項目是孤立的,將此類不同房地產項目對接,能夠釋放更多居住需求,同時有利于去庫存。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實際上也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出發,不斷滿足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未來,各地要繼續努力,構建公平高效穩定的住房體系。(記者 王軼辰 整理)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龔敏教授——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總量不僅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更在推動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和質量提升上蹄疾步穩,為經濟注入中長期發展動力。
這份經濟成績單來之不易,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提升。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全球性問題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沒有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而是科學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有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這些信號表明,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記者 林火燦 整理)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M2未來仍受嚴監管
2017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創近年新低,主要源于強監管下金融去杠桿,銀行表內資產中的股權及其他投資、債券投資兩項增速明顯下降,進而導致整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增速顯著回落。2018年嚴監管基調未變,因此M2增速未來仍會經受監管趨嚴的考驗。
隨著經濟結構改變,M2和經濟增長的關聯度發生變化,相對慢一些的M2增速仍可支持經濟平穩增長。一方面,未來貨幣政策不會因M2增速回落而放松,市場將逐漸適應M2低增速;另一方面,未來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價格型調控,市場也應該更加關注價格型工具的變化。同時,盡管M2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但并不意味著M2完全失去意義。在經濟結構轉換、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變化、新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的情況下,需要對M2與實體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重新校準,M2仍是觀察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重要變量。 (記者 陳果靜 整理)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移動互聯網成新動力
2017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246億G,比上年增長162.7%。從全球范圍來看,移動化是普遍趨勢,從我國來看,移動互聯網固定資產投資小、對固定設備依賴少,使得移動網民增長迅速,我國與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消費者應用同樣發展迅速。
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對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移動互聯網將使用者的身份、位置、個體數據等真正聯系在一起,為生產廠商與商家共同開發出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諸多方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更科學堅實的依據。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還增加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動頻率、效率與及時性,并極大地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記者 陳靜 整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李國祥——脫貧攻堅戰戰績不俗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1289萬人,這一優異的成績說明脫貧攻堅正有序推進,我們有信心如期完成2020年脫貧目標。
脫貧攻堅取得不俗成績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堅持黨的領導,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五級書記一起抓,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二是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三是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發揮政府投入主體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
應當看到,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依然艱巨,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占比和貧困發生率高,脫貧任務重,是今后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要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對于已經脫貧的地區要做好鞏固,提高質量、穩定成果,減少返貧現象。 (記者 喬金亮 整理)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大
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持續增加,說明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員包括在職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兩類。201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突破4億人,近3億人為在職參保職工,這意味著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有所提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能夠得以擴大,與全民參保計劃的實施密不可分。2017年,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在摸清底數基礎上實現精確管理、精準擴面,促進更多職工參保。同時,隨著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成熟,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不斷提高,養老金對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作用越來越大。隨著制度吸引力的增加,職工參加社保的積極性也越來越強。
下一步,相關部門將進一步鞏固和利用好全民參保登記工作成果,做好農民工、靈活就業等重點人群以及新業態從業人員的擴面工作,力爭早日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目標任務。(記者 韓秉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