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黨史展看民族團結進步| 民族院校: 促進團結進步 服務國家戰略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9-09     來源:攀枝花市應急管理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1951年,根據黨中央制定的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方案,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學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設立分院。 圖為中央民族學院的少數民族大學生。

 

  一張照片,定格一個瞬間,講述一段歷史。

  這張黑白照片,拍攝地點是在中央民族學院,身著朝鮮、蒙古、藏、維吾爾等民族服飾的大學生,正意氣風發地走出校門。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上,這張照片的文字說明是:“1951年,根據黨中央制定的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方案,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學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設立分院。圖為中央民族學院的少數民族大學生。”

發展民族教育,對加強各民族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增強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早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府就注意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41年9月,創辦了延安民族學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端待舉、百業待興。如何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迅速地打開工作局面?作為培養各民族政工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民族院校應運而生。后來,為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中央決定在重點高校設立少數民族班。部分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相繼開辦了少數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

中央民族學院(1993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的。同一時期,西南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等相繼建立。

黨和國家歷屆領導集體非常關心和重視民族院校的建設和發展。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17次接見中央民族大學師生代表。西南民族學院成立之初,鄧小平先后兩次揮毫,以“團結”為關鍵詞,勉勵各族師生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繁榮幸福的新中國而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扶持下,民族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沐浴著黨的光輝,民族高校因黨而生、為黨而興,始終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目前,全國共有民族院校31所,其中本科院校21所,高職高專院校10所。國家民委直屬的高校,有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6所。其中,中央民族大學作為“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得到了國家重點扶持。

 2009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大學考察時指出,中央民族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為國家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新時代,民族院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創新推進民族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一大批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的各民族優秀人才——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藏族),2007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生前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她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扎根脫貧攻堅一線,把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

“改革先鋒”王瑛,1982年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生前是四川省南江縣委原常委、縣紀委原書記。她奮戰在紀檢監察一線20年,身患肺癌仍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教授馬忠仁團隊,擁有豐富的動物血清產業化技術和血清原輔材料儲備,為全國新冠感染疫苗生產提供了約70%的動物血清;

 ……

 經過70多年的發展,民族院校已成為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問題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據統計,中央民族大學建校以來,為國家輸送了18萬余名各民族畢業生,其他民族院校也培養了大批各類專門人才。

目前,在55個少數民族當中,不僅每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大多數民族還有了碩士生、博士生。維吾爾族、回族、朝鮮族、納西族等十幾個民族,平均每萬人擁有大學生的比例已經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

審核: 楊世杰   責任編輯: 李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