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元 一 體 與 民 族 文 學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8-02 來源:攀枝花市應急管理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駿馬獎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本屆駿馬獎評選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的第一次,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主線后的第一次,示范引領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6月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增進歷史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起著獨特的“文以載道”作用。
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幾千年前,《詩經》就融合了黃河流域及周邊邦族的文學傳統,《楚辭》融合了長江中下游及周邊邦族的民歌傳統和方言聲韻。秦漢時期,列國文化交融,諸子百家會通,融農耕、草原、海洋文化于一體。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西域綠洲文化結合而生成北朝文藝,與南方山地湖澤文化結合而生成六朝文藝。隋唐時期,南北文藝混一,唐的十部樂中就包括龜茲樂(庫車)、西涼樂(河西)、疏勒樂(喀什)、高昌樂(吐魯番)、高麗樂(東北)等十個地區的多個民族音樂,這些“胡部新聲”促成了從“詩”到“詞”的轉變。遼宋夏金時期,雖然各政權對峙,雖然黨項、契丹、女真人借鑒漢字另創文字,但漢字仍是通用文字,大家仍都共傳儒學,考古發現各政權的文化共同性遠遠大于差異性。元明清時期,戲曲和小說不論形式還是內容,共同性更是遠遠大于差異性。契丹人元好問的詩,色目人薩都剌的詞,滿人納蘭性德的小令,都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