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仁和區文化體育局“十二五”規劃編制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23 來源:區發改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十一五”期間,我區進入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階段,加強我區文化體育建設,增強文化體育事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實踐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體育需求;是提升文化體育服務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需要;是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我區文化體育生產力,積極推動文化體育大發展大繁榮,結合仁和區文化體育“十一五”期發展現狀,特編制“十二五”規劃:
一、“十一五”回顧
文體工作開展狀況及成效。仁和區文化產業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文化娛樂業、音像業、藝術培訓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藝術品展銷業、對外文化貿易業等產業門類。截止2009年12月20日,形成了六大市場,目前,全區文化經營業戶已經發展到200余家,實現利稅500余萬元,解決就業人員800余人,為我區三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仁和區政府在南山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規劃了50畝地,用于第一期苴卻硯產業發展的規劃用地。目前,全國最大的硯雕企業“羅氏兄弟石藝”已經入駐該園區,占地約20畝,并已正式投產,共有技術人員103人,正在準備遷入的企業有鑫苑美術制品廠、樂石藝術開發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仁和區政府投資50萬元在長樂酒堡建立了仁和區苴卻硯、奇石博物館;我區榮獲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專家組授予的“中國苴卻硯之鄉”稱號;四川省文化廳將仁和區苴卻硯文化產業園區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近年來,體育事業也卓有成效,全民健身活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競技體育有了嶄新的突破,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體育活動條件不斷改善。
文化產業存在的不足。發展不夠充分,文化產業規模尚未形成,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高。工藝美術制品、古玩交易等行業在文化產業中存量偏低,對我區文化產業的經濟帶動作用不明顯;經費投入不足,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的經費投入缺口較大;文化隊伍亟待加強,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整體規劃缺失,目前我區還沒有正式規劃的娛樂區域或文化產業區域,市場相對分散零亂,文化產業發展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規模、上檔次的文化產業經營項目。
二、“十二五”規劃
指導思想:按照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要求,“十二五”期間將加大我區重點文化、體育工程和文體惠民工程實施力度,努力構建獨具仁和特色的文化、體育事業產業體系,大力提高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水平,推動文化、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體育需求,為推進我區經濟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體育支撐。
(一)文化工作。
總體目標: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以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的服務功能將顯著增強,文化事業發展水平也要明顯提高;加快發展具有仁和特色的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具有仁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文化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大大增強;文化產品將更加豐富,文化交流活動將不斷增多,要努力實現“文化魅力獨特”的建設目標。
重點目標: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城鄉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城鄉特色文化繁榮,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和綜合實力要進一步增強,初步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文化產業,并能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產業。
--文化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提升,不斷創作生產出既有思想內容,又有市場價值和仁和特色的文化精品;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讓文化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顯。
具體任務:
1、三館及文化活動廣場建設
---仁和區文化館建設。文化館建設按中等城市規模建設中型館,建筑面積4000--6000平方米,建設用地總面積3500—4000平方米,建設用地室外活動場地900—1000平方米。服務人口20—50萬。內設群眾活動區:演藝活動、游藝健身、交流展示、輔導培訓;業務區:研究整理、專業工作;管理區:行政管理、會議接待;后勤保障區。
---仁和區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建設按中等城市規模建設中型館,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建設用地總面積3400—5500平方米,服務人口30—50萬。內設:藏書區、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公共活動與輔助服務區、業務區、管理區、技術設備區。
---仁和區博物館。配套博物館館舍面積3000平方米,總建筑不低于2000平方米。內設:業務辦公區、研究保護區、展覽廳、藏品室。
---仁和文化活動廣場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建筑面積3000平米。按區規劃建設局的要求統一規劃選址,擬建地點位于渡仁西線行政中心和小區中間,在新建文化館旁。
2、擴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功能。財政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擴大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覆蓋面,達到區、鄉鎮、村三級信息資源全覆蓋。
3、農村及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8.30地震受損文化陣地維修、設備完善及有規劃地增加社區文體活動場地、設備完善投入。
4、加強對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爭取財政資金投入,用于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對列入國家、省級、市級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實施全面保護和開發利用。
5、加強文物保護力度。2012年將完成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公布第二批省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制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市級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專項保護規劃,劃定保護范圍并公布實施。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的申報、管理工作。修繕“西竹寺、萬壽宮(關圣行宮)、營盤山古遺址”等損壞嚴重的文物點。
--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工程,全區文物保護單位具備完善的消防和防雷設施。建成全區文物保護單位基礎信息庫、文物管理數字化系統。
6、加快文化產業建設。
---依托營欣公司,建設影視產業,規劃建設1個大中型現代化影院,完善配套設施,引領時尚文化消費潮流,加快推進影視融資,大幅提高影視業市場化進度和整體效益,為構建我區影視文化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
---依托文化館,培育發展演藝產業,整合文娛演藝資源,面向市場打造具有仁和地方特色的歌舞劇、戲曲、綜藝等精品節目,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工程,營造文娛演藝消費新熱點,培養藝術觀眾,逐步建成區域性的演藝中心。積極介入中小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以培養一專多能、高素質、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建立與市場接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藝術培訓體系。
---依托攀枝花苴卻石資源優勢,進一步建設仁和區苴卻石文化產業園區,結合全市苴卻石工藝品廠家的現有技術優勢,保護性地開發管理苴卻石資源,注重對民間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的培養,搭建工藝美術品展示的平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拓展苴卻石文化產品的國內外市場。
---依托新聞出版市場,實施精品戰略,提高圖書出版水平,推動傳統出版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充分發揮“農家書屋”功能作用,使農村出版物銷售在“十二五”期間增長20%。
7、形成七大文化品牌。按照攀枝花市傾力打造中國陽光生態旅游度假區的實施意見要求,發揮資源優勢,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以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產品品位,以旅游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強勢競爭的七大文化品牌。依托“十二五”仁和三館建設,積極發展文博產業;依托大黑山、巖神山為代表的仁和風光度假旅游區等自然資源,進一步提升重點旅游景區文化品質,打造“生態文化”品牌;依托迤沙拉、啊喇古營盤、回龍洞等歷史文化古跡,推動文化名鎮名村建設,打造“文化古鎮”品牌;依托仁和農副產品資源,推動農業發展,打造“農副產品之鄉”文化品牌;依托鑫島休閑度假區,開發運動休閑文化度假旅游產品,打造“文化健身”品牌;依托仁和鎮周邊“農家樂”,打造“文化休閑”品牌;依托仁和少數民族優勢,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本土特色文化,打造“ 本土特色”品牌。
(二)體育工作。
奮斗目標:
1、體育工作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努力推進體育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重視體育制度的創新,基本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管理有序、運轉協調的體育體制和理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2、群眾體育工作要奠定政府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體制基礎,基本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興辦的全民健身活動機制,建立完善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我區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使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50%以上,積極推行《普通人群鍛煉標準》,全面提高市民體質。
3、競技體育工作要以在省運會、全運會、市運會等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目標,建成比較完善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抓好青少年業余訓練和訓練網絡建設,努力提升我區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
4、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加大力度。競技體育場館設施要重點考慮擴大項目的多樣性,逐年提高仁和區承辦各項賽事的能力;群眾性體育場館設施要以區體育運動中心為主體,以居住區、社區體育設施為配套,形成健身設施網絡體系。
具體措施:
1、深化體育體制改革。
---推進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和社會的事權劃分,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離。體育行政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貫徹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研究制定體育行業政策性措施辦法和發展規劃,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提供服務上來,并加快體育制度的創新。要加強體育總會建設,充分發揮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行業體協和單項運動協會的職能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舉辦面向大眾的社會體育活動。
---改革訓練體制。提倡鼓勵多渠道、多層次開辦優秀運動隊和業余訓練,集中力量辦好區級體校和優秀運動隊。加強新時期教練員、運動員隊伍的建設,抓好業務學習和思想道德建設,組織崗位培訓、進修、深造,不斷完善教練員學歷教育資格認證制度,提高教練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擴大企業獨辦和合辦俱樂部的數量和質量,支持建立股份制俱樂部,足球、籃球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運動項目逐步過渡為協會制管理,并加快協會實體化進程。爭取多渠道投資,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體育發展的氛圍。
2、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按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工程規劃的總體要求,堅持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工作原則,積極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各項工作,創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進一步提高市民身體素質。
---要著重抓好“三個環節”。即建設好群眾健身場地,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健全社會化的群眾體育活動組織網絡,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到2015年,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占人口萬分之十二以上,并堅持每年一次的業務培訓制度,不斷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努力使群眾體育活動經常化,充分發揮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行業體協、個人及社會各界辦體育的積極性,不斷豐富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突出“三個重點”。一是青少年體育以學校為重點。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余體育活動時間,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各級各類學校在招生、就學、訓練上,對具有體育專長的青少年學生要實行加分制和特招制等政策。二是農村體育以鄉鎮為重點。要結合我區農村實際,積極開展農民喜愛的體育健身活動,因地制宜、小型多樣、科學文明地開展活動,豐富農民的體育文化生活。三是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社區體育要積極開展爭創全省城市體育先進區活動,重點抓好2至3個社區創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每個社區要建立全民健身站,努力創建體育組織健全、體育設施完善、體育活動經常、居民健康文明的社區。
3、建成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加大引進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和高水平教練員的力度,落實體育優秀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以此推動項目發展,提高運動成績,全面提升我區競技體育的競爭實力。
---建立科學、高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培養和輸送拔尖人才。要加大對區級訓練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區業余體校,落實訓練經費和訓練基地,切實抓好陽光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這一基礎工作。同時,要堅持走體教結合的道路,陽光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與學校結合建立,借助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體育人才。
---建立完善競技體育人才的輸送管理機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輸送體系。區業余體校和各中小學校運動隊,向市級、省級體校、優秀運動隊輸送人才。并制定業余訓練管理辦法和評估標準,聯合區教育局定期對業余體校和學校運動隊進行評估,合格的予以授牌,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予以解決,對各級培養和輸送體育優秀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4、啟動體育建設項目。
---啟動現代公益體育健身項目。在仁和區仁和鎮沙溝村,建設仁和區體育運動中心,規劃布局分為游泳館(預測總投資2000萬元)、射箭場(預測總投資80萬元)、運動員公寓(預測總投資300萬元)、體育館(預測總投資3000萬元)。
---社區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在仁和區大河中路籌建公益性社區體育健身示范點。(預測總投資200萬元)
5、體育產業規模化發展。
把體育產業發展納入我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對體育經營活動的規范管理,要積極引導群眾的體育消費,大力培育和規范管理體育市場,逐步形成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社會氛圍。在處理好公益性和經營性關系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多形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發展體育產業。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對企事業單位、團體、個人舉辦體育賽事,投資建設公益性體育設施,在土地征用、稅費減免、財政扶持、資金融資以及其他方面給予優惠,把體育產業發展成我區新經濟增長點。
攀枝花市仁和區文化體育局
二O一O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