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區 衛生事業 “十二五” 發展規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23 來源:仁和區發改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為充分適應我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優化、合理配置全區衛生資源,切實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根據《四川省2008—2020衛生資源配置標準》以及國家、省、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部署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衛生發展概況
“十一五”期間是我區衛生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區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的五年。在各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經受了“8·30”地震的嚴峻考驗,圓滿完成抗震救災和災后防疫任務;成功處置建市以來本土首例狂犬病疫情,有效控制了甲型流感及其它傳染病的入侵;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推廣落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切實保障全區婦女兒童生命健康;大力實施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狠抓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五年來,全區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婦幼工作連續三年榮獲全市綜合考核一等獎;衛生監督執法工作2010年榮獲全市縣區綜合評比第一名;愛國衛生工作連續兩年榮獲全市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區衛生局和區疾控中心2010年被評為全市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各項衛生工作的扎實推進助推了仁和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過去的五年,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壯大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十一五”期間,對我區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實施了新建和改造,共完成投資3070.25萬元,新建面積達12180平方米,改造2400平方米,維修加固2860平方米。鄉鎮衛生院面貌煥然一新,2個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計劃投資達1.56個億的區人民醫院正在抓緊建設中。“十一五”末,固定資產總值達4487萬元,較“十五”末增長123%;房屋建筑面積達51812平方米,較“十五”末增長56.7%;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經費投入累計達719.7萬元,較“十五” 末增長3倍多。二是人才隊伍水平明顯提高。五年來,共完成區、鄉、村三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2000余人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聘用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1人,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人員376人,較“十五”末增長23%,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約1.51人。其中: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246人、副高級職稱者12人、中級職稱84人、初級職稱198人。人才梯隊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過去的五年,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十一五”末,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191個。其中:區級醫療衛生機構5個,鄉鎮衛生院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村衛生站81個。建立了以區級醫療單位為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村衛生站為網底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十一五”期間,全區公辦的醫療機構業務收入達15482.16萬元,在“十五”期間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門診量達1353169人次,較“十五”期間增長31%;住院人次達83250人次,與“十五”期間相比增長了5.39倍。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三)過去的五年,新農合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
“十一五”期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順利啟動并全面實施,掀開了仁和區衛生惠民工程新篇章。我區自2007年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以來,參合率從2007年的92.28%提高至2010年的94.46%,人均籌資標準也從2007年的50元提高至2010年的140元,鄉、鎮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從2007年的45%提高至2010年的75%,區級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從2007年的35%提高至2010年的65%,住院封頂線由2007年的5000元提高至2010年的36000元,參合農民受益率逐年提高,補償信息平臺逐步健全,實現了定點醫療機構的即算結報,進一步方便了參合群眾。同時,逐年擴大診療報銷范圍,目前,已將CT、核磁共振等檢查項目納入報銷范圍,另有17種重癥、慢性病納入了門診補償報銷范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隨著籌資標準不斷遞增,補償報銷比例的逐年提高, 診療項目報銷范圍的不斷擴大,參合農民無論從就診補償人次還是次均住院補償費用看,都得到了更多的補償和更大的實惠,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就醫負擔,有效緩解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切實提高了農村群眾抵御重大疾病的能力,基本扭轉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落后狀況。
(四)過去的五年,疾病防控工作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全面加強以艾滋病、乙肝、流感、結核病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了全球基金會結核病控制項目,全區以鄉鎮為單位“五苗”接種率達98%以上,流動兒童接種率達95%以上,預防接種門診合格率達100%。法定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末,全區總發病率為570.91/十萬,較“十五”末下降了28.2%。實現了五年期間無甲類傳染病發生,無重大傳染病疫情暴發。特別在“8·30”地震發生后,及時有效地開展災后防疫工作,取得了大災過后無大疫的重大勝利,為全區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過去的五年,婦幼保健工作成績突出
“十一五”期間,通過推廣落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積極開展增補葉酸、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免費篩查農村婦女乳腺癌項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婦幼保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十一五”末,全區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97.5%,較“十五”末增長6.5%,2009、2010連續2年無孕產婦死亡;兒童系統管理率達95.95%,較“十五”末增長14.95%,新生兒死亡率控制在7.73‰以下,較“十五”末下降13.3%,連續五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發生,2008、2009連續2年婦幼三網監測工作榮獲全省三等獎,切實保障了全區婦女兒童的生命健康。
(六)過去的五年,衛生監督執法網絡進一步健全
過去的五年,通過對餐飲及“五小”行業的改造升級,強化監督執法,嚴把許可審查關,使全區餐飲及“五小”行業面貌煥然一新,管理和服務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全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及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做出了積極貢獻。衛生監督頻率從“十五”期間的2次/年/戶提高至現在的4次/年/戶以上,監督覆蓋率達100%;重點開展了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大力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建檔率達100%;五年來共監督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24900余戶次,“五病”調離從業人員70余人;監督檢查學校810余所次,對鄉鎮中心校以上的學校監督覆蓋率達100%,轄區內學校未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監管,嚴格執行醫療執業準入制度,深入開展打擊非法行醫活動,不斷強化醫療廢物監督管理,醫療廢物規范處理率達100%,醫療秩序不斷改善。
(七)過去的五年,愛國衛生工作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全區愛國衛生組織體系不斷完善,通過創衛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其綜合協調、指導、檢查等功能和作用日益凸顯。新創建的衛生單位不斷涌現。五年來,全區共創建各級衛生單位241個,累計設置健康教育宣傳專欄400余個,完成改廁500余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6.28%,改水受益人口78276人,農村衛生飲用水普及率58%,自來水累計受益人口38247人,帶動了城鄉整體衛生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環境面貌不斷改善。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十一五”期間,通過積極爭取,按政策增加了一定數量的編制和人員,全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結構較前雖然有了很大改觀,但由于近年來城市人口增長較快、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已遠遠超過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衛生服務的能力,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和學科帶頭人缺乏仍然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衛生服務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間,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力度等有效措施,全區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但福田鎮衛生院、衛生監督所等少數醫療衛生機構仍存在危房,業務開展嚴重受限。此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鄉鎮衛生院污水處理系統、供電系統、環境美化等輔助配套工程亟待完善。
(三)衛生服務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雖然全區衛生資源總量大幅度增長,但整體衛生服務能力較市級和周邊發達區縣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區人民醫院為龍頭的醫療機構主要承擔轄區內多發病、常見病的診治,疑難雜癥和大型輔助檢查設備主要依賴于上級醫療機構;具有特色的醫療機構沒有形成,區級中醫醫療機構空缺。
三、“十二五”時期衛生發展規劃
(一)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精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健康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以建立健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重點,以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為基礎,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支持轄區內市級人民醫院發展;實事求是,大膽創新,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全區人民的生命健康。
(二)規劃目標
以推動衛生事業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醫藥衛生改革為主線,通過衛生資源的合理調整和配置,建立起既能保障全區人民群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又能與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有效、經濟、公平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提高我區整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和衛生服務指標達到市內區(縣)領先水平。具體指標:全區總床位達到 840 張,每千人占有醫院床位4.0張。每千人口床位數3.8張;每千人口醫師數3.1人;每千人口護士數3.5人;綜合醫院1所(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機構1所(區婦幼保健院);中醫院1所;民營醫院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衛生監督所1所;衛生應急指揮中心1所;鄉鎮衛生院11所;村衛生站81個;門診部10個;個體診所85個。
(三)主要任務
1、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認識衛生人才對衛生事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把人才隊伍建設做為“十二五”時期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引進來、派出去”等多種方式提高衛生隊伍的總體水平。全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對中級以上職稱和技術能力強的衛生人員,首先保證區人民醫院,同時兼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4個中心衛生院。不斷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努力提高衛生隊伍素質,夯實衛生事業加快發展的人才基礎。
2、進一步完善衛生服務體系
“十二五”期間,全區醫療機構按三級衛生服務網絡進行標準化建設,區人民醫院作為龍頭級,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員不斷培養和引進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5年內將其打造成一所人員素質高、醫療技術水平強、設備先進齊全、擁有400張床位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樞紐級,全區共設置11所鄉鎮衛生院,側重發展4個中心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方面能按照省、市要求向老百姓提供完善的9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業務方面與龍頭醫院縱向合作,具備開展下腹部手術及慢性病規范治療的能力,其余衛生院側重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其次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一般診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提供規范化公共衛生服務和特色治療為主,充分遵循現代倫理醫學的發展方向。村衛生站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級,原則按照每個行政村設置一所標準化衛生站,主要開展疾病預防、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工作,努力實現與鄉鎮衛生院一體化管理。
3、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五”期間,我區對大部分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新建、改造或維修加固,但由于各醫療衛生機構基礎條件不一樣,還有部分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亟待建設。同時,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污水處理系統、供電系統、環境美化等輔助配套工程。此外,鄉鎮衛生院的職工住房一直未納入建設范疇,衛生人員住房困難問題成為了難以引進和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爭取在5年內,為各鄉鎮衛生院建設一批職工周轉房,改善基層衛生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穩定衛生專業技術隊伍。
4、進一步完善新農合保障制度
在穩步提高參合率的基礎上,按省、市要求落實籌資標準、補助標準和支付限額。著力加強新農合管理中心內涵建設,注重管理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有效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時積極探索“簡、便、實效”的報賬程序,優化服務流程,讓百姓“自愿參合、滿意參合”,切實維護廣大參合群眾的合法權益。
5、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所有基層醫療機構100%配備基本藥物目錄內的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區人民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也要按省、市要求配備使用規定比例的基本藥物,藥品必須通過省藥品監督管理平臺進行集中招標采購和配送。同時,為切實加強基本藥品采購的規范管理,區衛生局與區財政局共同建立區級藥款貨款統一支付平臺,確保基本藥物制度的穩妥推進。
6、不斷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十二五”期間,要在已實施9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按國家要求進一步擴大范圍、提升質量、規范化管理。積極構建以居民健康檔案為核心,疾病預防、母嬰保健、健康教育集一體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努力實現區、鄉、村衛生資源電子信息共享,讓百姓看病就醫更加便捷,整體提升區域衛生服務能力。
7、進一步挖掘中醫藥潛力
認真落實“中西醫并重”方針,加大對中醫事業的長期投入,逐步健全中醫綜合服務功能,使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共同承擔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十二五”期間,要整合現有的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藥人才,增設區中醫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4個中心衛生院設立中醫科,規范化開展中醫理療、康復及其他適宜技術,鼓勵中醫藥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率先應用,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農村防病治病中的簡、便、廉、驗的優勢,全面提高城鄉中醫服務水平。
8、努力控制重點傳染病發病率
針對我區結核病、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的發病率較前有所上升的問題,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在管理病人和預防措施上要進一步加強。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是要充分發揮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健康教育覆蓋面,提高百姓自我防病意識和防病能力;二是要強化措施,對病人進行系統管理,控制好傳染源;三是要創新方式,對易感人群進行及早干預,從而有效的降低發病率。
9、強化衛生監督執法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方面,按照新的職能劃分,切實履行好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緊緊圍繞“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這一主題,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信用體系、信息體系等五大體系,確保全區廣大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同時,繼續加強醫療市場監管,嚴格醫療執業準入制度,深入打擊非法行醫。
10、繼續加強愛國衛生工作
持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全面落實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加大衛生鄉鎮創建力度,建立和完善由政府主導、部門配合、法制保障、群眾參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機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
11、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培育衛生行業文化,塑造衛生行業新形象,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要把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行業作風與推進衛生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教育干部職工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內部管理,規范行業行為,圍繞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切實抓好衛生系統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加強醫療衛生單位文化建設,創新優化服務環境,積極開展優質服務活動,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深入開展文明醫院、文明單位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衛生行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