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1-11-17     來源:攀枝花市西區發展和改革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攀枝花市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攀枝花市西區展和改革局

201601

 

目錄

序言 - 6 -

第一篇發展基礎 - 7 -

第一章“十二五”發展成就 - 7 -

第二章“十三五”發展環境 - 11 -

第二篇總體要求 - 13 -

第三章指導思想 - 13 -

第四章基本原則 - 14 -

第五章發展目標與戰略重點 - 15 -

第一節發展目標 - 15 -

第二節戰略重點 - 17 -

第三篇強化改革創新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 22 -

第六章推進工業重構 - 22 -

第一節打造百億機械加工產業集群 - 23 -

第二節打造百億能源產業集群 - 25 -

第三節打造百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 26 -

第四節打造百億釩鈦產業集群 - 28 -

第五節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 29 -

第七章推進三產提質 - 30 -

第一節打造“三大康養基地” - 31 -

第二節打造“四大物流中心” - 32 -

第三節打造“四大商圈” - 33 -

第八章推進農業提效 - 35 -

第一節做精特色產業 - 35 -

第二節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 36 -

第三節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 37 -

第九章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 37 -

第一節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 38 -

第二節激活創業創新主體 - 38 -

第三節扎實推進“雙創”工作 - 38 -

第四節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 39 -

第五節創新引才聚才方式 - 39 -

第十章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 40 -

第一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 40 -

第二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 40 -

第三節深化經濟和社會領域改革 - 41 -

第四節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 41 -

第四篇著力統籌協調發展,構筑互動發展新格局 - 42 -

第十一章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工程 - 42 -

第一節加快城市建設 - 42 -

第二節提升城市功能 - 43 -

第三節強化產業植入 - 46 -

第四節規范城市管理 - 46 -

第十二章扎實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 47 -

第一節構建協調互動城鄉格局 - 47 -

第二節推進特色城鎮建設 - 47 -

第三節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 48 -

第五篇切實踐行綠色發展,重塑秀美西區新形象 - 49 -

第十三章大力實施環境提升工程 - 49 -

第一節傾力開展“三邊”整治 - 49 -

第二節強力推進“三項”治理 - 50 -

第三節實施城區“三化”行動 - 51 -

第十四章著力打造綠色低碳西區 - 52 -

第一節提升資源節約利用水平 - 52 -

第二節推動經濟綠色發展 - 52 -

第三節倡導綠色化生活方式 - 53 -

第六篇堅持合作開放發展,打造南向開放新優勢 - 54 -

第十五章深入實施對外交流合作 - 54 -

第一節加快南向門戶先行區建設 - 54 -

第二節全面深化區域協同發展 - 56 -

第三節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平臺建設 - 56 -

第十六章全力拓展內引外聯空間 - 57 -

第一節積極部署“內引”促發展 - 57 -

第二節加快推進“外聯”促轉型 - 58 -

第七篇致力和諧共享發展,共筑幸福美滿新西區 - 59 -

第十七章強力實施扶貧幫困工程 - 59 -

第一節強力推進城市幫扶解困 - 59 -

第二節大力推進農村扶貧解困 - 60 -

第十八章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 60 -

第一節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 60 -

第二節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 61 -

第三節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 - 61 -

第十九章大力提升醫療衛生水平 - 62 -

第一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 62 -

第二節加快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 63 -

第三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保障 - 63 -

第二十章大力促進就業與創業 - 64 -

第一節推動重點群體就業 - 64 -

第二節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 64 -

第三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 65 -

第四節加大就業服務力度 - 65 -

第二十一章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 65 -

第二十二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 66 -

第一節健全社會保險制度 - 66 -

第二節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 67 -

第三節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 67 -

第二十三章扶持文化體育發展 - 67 -

第一節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 - 67 -

第二節積極發展文化產業 - 68 -

第二十四章全面推進其他事業發展 - 69 -

第八篇加快法治西區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 70 -

第二十五章加快法治西區建設 - 70 -

第一節健全基層民主政治制度 - 70 -

第二節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 71 -

第二十六章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 - 71 -

第一節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系 - 71 -

第二節積極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 - 72 -

第二十七章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 72 -

第九篇健全配套體系,保障規劃實施 - 74 -

第二十八章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 74 -

第二十九章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 74 -

第三十章加強政策銜接協調 - 75 -

第三十一章加大重大項目支撐 - 75 -

序言

“十三五”時期20162020),是我區轉型發展的攻堅期、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期,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攀枝花市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根據《中共攀枝花市西區區委關于制定攀枝花市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著力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局,系統闡述了“十三五”期間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戰略重點、重大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綱要》是西區各級政府和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編制其它專項規劃、實施政府年度計劃和制定各項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是今后五年西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發展基礎

第一章“十二五”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面對宏觀經濟下行、產業結構單一和煤礦停產整頓等形成的階段性特殊困難,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克服“8.29”事故造成的嚴重影響,頑強拼搏、攻堅克難,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三年脫困攻堅”和“四大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就。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經濟總量跨入百億臺階,預計到2015年底,地區生產總值可達到103億元,人均GDP達到686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提高1289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提高7265元,居全省前列。

產業轉型扎實推進。“十二五”期間,一產保持穩定增長,精品特色農業發展態勢良好;二產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機械加工、釩鈦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以現代物流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陽光康養旅游業亮點紛呈。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十二五”期間,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動力和活力持續增強;統籌對內對外開放,東盟國際商貿城成為全市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破題項目,恒達板簧、邦鈦科技、雅化恒泰等企業成功開辟國外市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7個,實際到位資金319.33億元,較“十一五”增長430.27%開創了我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新局面。

城鄉面貌日益改善。“十二五”期間,以片區開發和舊城改造為重點,城市建設全面提速,建成了玉泉華庭、藍湖國際等一批現代化住宅小區,星瑞時代廣場、福廣金城等城市綜合體開工建設,麗攀高速、沿江快速通道西區段上段等重大交通項目完工,區域路網、水網、電網、氣網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強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三年攻堅”,全面啟動全省區域污染綜合防治試點示范區工作,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全面完成。2015年,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5.87%,比2010年提高19.87%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36%,森林覆蓋率達到42.56%,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十二五”期間,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11322套,江南片區城市棚戶區、采空沉陷區累計搬遷5543戶,近2.4萬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就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1950人,登記失業率保持低于控制標準,義務教育“四率”各項指標全面達標,獲“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稱號”,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對全區城鎮居民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完善了居民醫保普通門診醫療費統籌制度,新農合覆蓋率保持在100%,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持續擴大。

民主法治有序推進。依法治區工作扎實開展,平安西區建設成效顯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局面不斷鞏固,軍政軍民關系深入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干部作風明顯改善,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干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總體形成。

 

“十二五”的發展成就,為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專欄1:“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十一五"末完成情況

“十二五”預期目標

“十二五”預計完成情況

GDP增長(億元)

65

129

103

人均GDP(元)

40039

61400

68667

農業增加值(億元)

0.65

1.11

0.9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53

85

80

服務業增加值(億元)

9.6

15.78

16

地方財政收入(億元)

1.93

5

1.4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17

200

35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16.5

32

31.6

城鎮化率(%

97

98

96.7

人口自然增長率()

3

3

1.3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194

32000

29092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7527

13000

14792

新農保覆蓋率(%

90

100

100

社會保障覆蓋率(%

90

95

--

新農合覆蓋率達(%

100

100

100

城鎮登記失業率(%

3.61以內

3.6以內

4%

森林覆蓋率(%

48.51

50

42.56

城市綠化覆蓋率(%

38

42

40.36

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

73.42

76以上

95.87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

5.5

五年15

24.4

備注:1、人均GDP指標“十二五”預期目標計算人口基數為21萬人,“十二五”預期完成情況計算人口基數為15萬人;2、人口增長率不包含攀煤;3、社會保障覆蓋率對參保不統計覆蓋率,應保盡保,只統計參保人數;4、固定數據為5年完成數相加的總和。

 

 

第二章“十三五”發展環境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全國、全省、全市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奏不會改變,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總體上我區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將會迎來新局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縱深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國制造2025”、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以及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等重大戰略穩步實施,“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新的發展方式、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我省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大力發展“雙七”“雙五”產業,著力突出南向發展,建設攀西經濟區、打造攀西城市群,為我區加快轉型發展帶來了有利契機。我市正深入推進“三個加快建設”,著力實施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攀枝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四區驅動”戰略,為我們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持。我區經過多年的奮斗,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發展信心不斷增強,為我們加快轉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三五”時期,隨著攀麗、攀大、攀鹽、攀宜沿江高速、成昆復線以及麗攀昭鐵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西區的區位交通優勢將更加明顯。攀枝花區域內水電站的建成和緬氣入攀等項目的實施以及國家能源政策的調整,也將為西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要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爭取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挑戰和不利因素。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對我國經濟增長帶動力減弱。全國、全省、全市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換擋、產業轉型、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增長勢頭放緩,正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存在。西區自2013年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陷入歷史上階段性的特殊困難時期,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單一、財政收入銳減、基礎設施落后、民生改善艱難等問題愈加突出,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的任務更加繁重,惠民生、保穩定、防風險的壓力更加艱巨。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以更大的勇氣攻堅破難、砥礪前行。

第二篇總體要求

第三章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市委“三個加快建設”、“三個走在全省前列”要求,遵循“三四五六”發展思路,即:圍繞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三個翻番”目標,縱深推進“四大發展戰略”,切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重點實施產業振興、城市更新、環境提升、內引外聯、扶貧幫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努力把西區建設成為產業繁榮豐滿、城市整潔規范、環境優質秀美、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城區,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四章基本原則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西區經濟和社會加快轉型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強化創新發展。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西區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完善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創新載體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以創新引領、支撐和驅動發展。

著力協調發展。深刻認識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經濟與社會、城區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突出比較優勢與補齊發展短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

踐行綠色發展。深刻認識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實施環境提升工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突出開放發展。深刻認識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充分發揮我區交通區位優勢,全面融入上級戰略和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開放發展平臺,著力完善開放發展布局,積極拓展開放發展空間,不斷健全開放發展體制機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致力共享發展。深刻認識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與水平,扎實推進依法治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推動城鄉共同繁榮,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五章發展目標與戰略重點

第一節發展目標

充分考慮我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未來發展的支撐條件,“十三五“期間,要緊緊圍繞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推動西區從老工礦區向生態宜居城區轉變,從單一的煤及煤化工基地向多元的特色工業基地轉變。具體目標是: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保持略高于全市的增速,到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工業全面轉型升級,機械加工、新能源、循環經濟和煤及煤化工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特色農業增效明顯,初步形成優勢工業帶動、現代服務業保障、特色農業補充的具有西區特色的產業體系,基本實現從單一的煤及煤化工基地向多元的特色工業基地轉變。

城市功能全面完善。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產業發展更加繁榮,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實現從老工礦區向生態宜居城區轉變。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五創聯動”任務基本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大眾創業取得顯著成效,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治理體系成熟定型。黨的建設扎實推進,政治生態不斷優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新突破,依法治區工作深入開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

第二節戰略重點

“十三五”時期,要如期實現“三個翻番”以及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四大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突出“六大工程”的戰略抓手,統籌推進西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四大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工業強區、三產富區、環境靚區、惠民穩區“四大發展戰略”,是西區立足區情,在深刻分析和總結建區40多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條脫困攻堅與轉型發展相統一的發展路子,“十三五”時期,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實施下去。

突出“六大工程”的戰略抓手。“十三五”時期,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突出產業振興、城市更新、環境提升、內引外聯、扶貧幫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通過“六大工程”的有力實施,推動西區脫困攻堅、轉型發展。

——產業振興工程。深入實施“工業強區”和“三產富區”發展戰略,按照“二三一”的產業發展定位,突出“6+2”產業發展方向,以格里坪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平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力打造特色工業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努力推動工業重構、三產提質、農業增效,形成優勢工業帶動、現代服務業保障、特色農業補充的現代產業體系。

——城市更新工程。制定并實施城市更新規劃,持續實施片區開發,壓茬推進舊城改造,加快完善公共設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加強城市管理,搞好城市產業植入,著力更新西區城市形象,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秀美新西區,再造西區城市繁華。

——環境提升工程。深入實施“環境靚區”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全省區域防治污染試點示范區”建設,全面推動路邊、江邊、村邊“三邊”整治,強力推進治氣、治污、治地“三項”治理,深入開展綠化、亮化、美化“三化”行動,持續改善西區生態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內引外聯工程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等開放合作戰略機遇,精準對接省委“突出南向發展”和市委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戰略部署,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支撐,不斷深化和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承接產業轉移,搭建開放合作平臺,充分盤活存量,持續做大增量,傾力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先行區。

——扶貧幫困工程。深入實施“惠民穩區”發展戰略,按照“民生優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統籌推進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困難救助、社保兜底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探索城市老工礦區精準扶貧有效方式,堅決打好以攀煤礦區低收入困難群體為重點的城市精準扶貧攻堅戰。

——治理完善工程。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進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完善黨建工作、民主法治、群眾工作和安全保障四大體系,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專欄:2:“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主要發展指標及目標

指標名稱

"十二五"末預計完成情況

2018

預期目標

2020

預期目標

指標

屬性

GDP增長(億元)

103

130

150

預期性

人均GDP(元)

68667

86666

100000

預期性

農業增加值(億元)

0.9

1.11

1.4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80

85

115

預期性

服務業增加值(億元)

16

19.6

22

預期性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1.4

3.8

4.2

預期性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352

443

517

預期性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31.6

42

51

預期性

城鎮化率(%

96.7

98

98

預期性

人口自然增長率()

1.32

6

6

預期性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9092

36647

42745

預期性

農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792

19156

22759

預期性

新農保覆蓋率(%

100

100

100

約束性

社會保障覆蓋率(%

100

100

100

約束性

新農合覆蓋率達(%

100

100

100

約束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

4%

4%

4%

約束性

森林覆蓋率(%

42.56

45

50

約束性

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

107500

109600

111000

約束性

城市綠化覆蓋率(%

40.36

42

45

約束性

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

95.87

90以上

90以上

約束性

空氣質量

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下降(%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

約束性

地表水質量

劣Ⅴ類水體比例(%)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

約束性

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

約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化學需氧量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氨氮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二氧化硫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氮氧化物

——

——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約束性

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平方公里)

 

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5

預期性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

24.4

25

25

約束性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省下達

目標任務

約束性

備注:1GDP增長按照8%的增速計算,20182010的基礎上翻一番,到2020年完成150億元;2、人均GDP指標計算人口基數為15萬人;3、社消零在2015年的基礎上按每年10%的增速安排;4、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按每年8%的增速安排;5、農民人均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按每年9%的增速安排;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每年10%的增速安排。

第三篇強化改革創新發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實現產業振興、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是西區“十三五”時期的核心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快產業重構,按照“二三一”的產業發展定位,以建設特色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為目標,圍繞“6+2”產業發展方向,形成優勢工業帶動、現代服務業保障、特色農業補充的現代產業體系。必須堅持創新引領,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競相迸發,培育發展新動力。

第六章推進工業重構

深入推進“工業強區”戰略,按照《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部署,通過“以新換舊、延伸拓展”等方式,加快推進工業重構步伐。鞏固提升建材、煤及煤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重點產業,著力實施大產業布局、大項目推進、大園區引領,傾力打造釩鈦、能源、機械制造、循環經濟“四大百億產業”,確保“十三五”末,規上工業企業達80戶以上、力爭100戶,10億企業達8戶以上、力爭10戶,上市公司達3家以上、力爭5家,工業經濟對稅收的貢獻率達80%以上。

第一節打造百億機械加工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以汽車零部件、鐵路機車配件、新能源設備組件等為重點的機械加工產業。依托正德工貿氣基豎爐還原循環鑄造產業園、攀鋼起重機廠、攀煤機制公司等骨干項目,發展含釩鈦鑄鍛件系列產品、低合金高強度鋼鑄件、成套礦山機械裝備制造業。依托高晶釩鈦20萬噸汽車板簧等重點項目,逐步引進汽車剎車片、曲軸、發動機箱體、電機組裝、變速箱齒輪等汽車配件生產、LNG發動機改裝、摩托車零部件加工業,為整車裝備制造奠定基礎。加強與紅巖、柳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商的對接,力爭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實現突破。搶抓成攀兩地深化區域戰略合作機遇,積極引進培育航空配件、新能源汽車配件制造業,打造百億機械制造產業集群。

第二節打造百億能源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利用荒坡、煤炭采空區等低效利用土地建設地面光伏發電站;利用機關單位、居民住宅和企業廠房實施“屋頂工程”,推廣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積極引進光伏產品、支架組裝和太陽能熱水器項目,帶動配套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以金沙水電站和緬氣入攀工程建設為契機,推動能源結構從“以火為主”向“水火并濟、水氣并舉”轉變,最終實現以清潔能源為支撐的能源消費結構,打造百億綜合能源產業集群。

第三節打造百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加大引進和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工業節水、節油、節電等節能產品制造業,發展生產太陽能運用成套設備及風電、水電等電力設施的零配件制造業。積極發展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綜合設備等環保設備制造業。依托西區豐富的高鈦型冶金渣資源,支持企業加大冶金渣提煉釩鈦和生產釩鈦合金技術攻關,促進含釩鈦渣提鈦及冶煉鈦基合金等產業化。利用高爐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廢固為原料,依托瑞豐水泥廠、利源粉煤灰、源鑫峰建材等企業,大力發展水泥、蒸養磚、免燒磚、路沿石、彩花磚等新型建材項目。積極引進高端煤化工項目,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條,發展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業,打造百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第四節打造百億釩鈦產業集群

圍繞攀枝花打造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目標,搶抓國家釩鈦戰略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突破機遇,依托天脈鈦業新型鈦復合材料精深加工、2萬噸鋁硅鈦合金、8000噸鈦材深加工等項目,加快釩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步伐和釩鈦產業化進程,積極培育海綿鈦冶煉、鈦錠(高純金屬鈦)冶煉、金屬鈦及鈦合金深加工、釩鈦合金鑄件、結構件和零配件產業,形成完整的鈦材生產加工產業鏈并向高端延伸,打造百億釩鈦產業集群。

第五節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按照“產業集群、土地集約、要素集聚”的思路,優化園區空間結構,形成“一園多區”的布局,加快格里坪工業園區交通、水、電、氣、通信、廠房、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科技孵化平臺等配套服務設施,提升園區功能和承載力。著力實施大企業培育工程,推動德勝集團攀煤化公司、恒達板簧、瑞豐水泥等企業發展壯大,“十三五”期間培育規上工業企業80~100戶、10億元企業8~10戶、上市公司3~5家。

第七章推進三產提質

深入實施“三產富區”戰略,發展壯大陽光康養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產等生產性服務業,優化提升商貿服務、房地產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形成“一個門戶、兩大平臺、三大基地、四大商圈、四大中心”服務業空間布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提速、水平提升。

第一節打造“三大康養基地”

圍繞攀枝花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以養老、養生、醫療、體育、旅游五大核心領域為切入點,加快西佛山宗教文化和城市生態旅游景區、莊上·梅子箐康養度假和游樂休閑旅游景區、金沙灘陽光康養和休閑度假旅游景區三大康養基地建設,統籌推進休閑農業、文化創意、康養地產、醫療衛生、旅游休閑等陽光康養相關產業集群式發展。確保“十三五”末,康養床位突破2000個,西區成為全市陽光康養產業集群的重要板塊。

第二節打造“四大物流中心”

搶抓攀枝花建設全省二級物流節點城市和省級現代物流試點示范市的契機,按照“一園四中心”發展模式,加快鑫鐵、攀青、新啟和慶偉四大物流中心建設,把格里坪省際園區打造成為輻射川滇黔、通達東南亞,集鐵路物流、公路物流、產品交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型現代物流園,確保“十三五”末,園區物流年吞吐能力達到3000萬噸。依托攀西煤炭電子交易中心、農村電子商務中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加快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完善電子商務產業鏈支撐體系。積極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擔保、創投、風投、典當、信托等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功能,實現金融主體與產品多元化。充分發揮科技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科技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發展專業化的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創意設計、工業設計和節能服務業。

第三節打造“四大商圈”

   

搶抓攀枝建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和省級現代商貿流通發展示范區的機遇,優化商業網點布局,重點打造以清香坪文化島為核心的傳統消費商貿區、以大水井為核心的高端旅游商貿區、以河門口為核心的特色文化商貿區、以格里坪為核心的工業保障商貿區,形成功能各異、業態復合、輻射全區的商業圈,將西區建設成為川滇地區重要的商貿物資集散地。提升住宅房產品質,適度發展商業地產、旅游地產和總部地產,促進傳統房地產轉型發展。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和建設,進一步規范房產租賃經營活動。強物業管理,促進物業服務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物業管理服務、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和社會化養老等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電商,推動家居生活、社區醫療、社區文化娛樂、廢舊物資回收等便民服務。

 

第八章推進農業提效

深入推進優質高效農業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立足實際,保持發展特色,依托氣候、資源等優勢,以發展特色精品和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水平。以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推進產業融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第一節做精特色產業

強化農業產業發展,以“觀光農業”、特色農業”為方向,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抓好西區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本著“因村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的原則,全力推進精品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積極發展優質晚熟芒果、蘇鐵山藥、黑雞樅等特色種植業,加快發展泉水魚、噹噹雞等特色養殖業,提高特色產業質量效益,適度擴大高山花椒、京亞葡萄的種植面積。依托攀枝花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農業科研步伐,提升農牧業科技支撐水平,探索特色農業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申報一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不斷提高品牌內涵,擴大品牌知名度,推動現代特色精品農業提質增效。

第二節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廣泛實施農田改造,以金家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為契機,深入推進耕地整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加快實施太陽能提灌站、高效節水項目,不斷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全面提升農村路網,加快推進村道、社道、入戶道及機耕道新建整治,力爭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社社通,基本實現戶戶通。加快農村人飲安全設施升級完善,興建一批小水池、小水窖等水源性小型水利設施,探索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方法。進一步擴大農村電網覆蓋率,確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農網改造。

第三節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對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鼓勵合作社創辦企業,促進龍頭企業數量增多、規模壯大、經營能力提升。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推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產業推進機制,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資金、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村聚集,結合陽光康養產業引導農民開設星級農家樂、鄉村度假酒店等,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活力,拓寬農村增收空間。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主動適應“互聯網+”新業態,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完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與信息服務體系,擴大農產品網銷、網購規模,拓寬西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影響力,增加農民收入。

第九章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努力優化創新環境、大力建立創新服務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第一節完善創新體制機制

著力從健全人才制度、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創新金融財政制度、加強政府創新等方面完善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健全知識產權服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財政資金引導,完善創新創業投融資機制。

第二節激活創業創新主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健全知識產權服體系,搭建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建設,培育和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培育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骨干企業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主動承擔省級重大科技計劃和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活動,參與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

第三節扎實推進“雙創”工作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營造寬松的創新創業市場環境。強化創新創業公共服務,積極支持創業孵化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科技金融服務等科技服務業發展,每年由財政安排區級創新創業專項基金200萬元,為大眾創新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優質服務。加快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為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搭建創新孵化平臺。

第四節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創新資源,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推進管理、制度、科技的協同創新,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主動加強與產業發達地區的交流對接,加快實現與先發地區優勢互補、政策同享、項目共推。

第五節創新引才聚才方式

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培養政策,暢通人才引進通道。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動員社會力量創辦民營科技企業,支持高級科技人才領辦創辦技術經濟實體。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養、獎勵力度,選拔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技術帶頭人、鄉土能人和創新型企業家。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圍繞西區優勢產業,開發和轉化專利技術。

第十章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針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制度創新,落實一批重大改革舉措,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為西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保障。

第一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制度,健全審批監督,落實行政審批責任追究制。完善實施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高政府效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推進政務公開,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第二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建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和廢棄閑置工礦用地整理復墾,優化項目區設置和節余指標的使用,積極盤活城鄉存量建設用地,探索建立存量工業用地退出機制。

第三節深化經濟和社會領域改革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產業發展機制體制創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財政預算管理和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創新民間投資機制,放寬投資領域,加快PPP模式發展,充分激活社會資本。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資源交易誠信體系建設。持續深化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領域改革。

第四節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健全非公有制經濟政策和服務體系,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制定負面清單,實行“非禁即入”,推動市場監管體系、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民間投資機制,放寬投資領域,加快PPP模式發展,充分激活社會資本。加強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地方保護政策。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資源交易誠信體系建設。

第四篇著力統籌協調發展,構筑互動發展新格局

第十一章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工程

圍繞城市轉型,突出產城融合,堅持城市建設、產業植入和城市管理“三輪驅動”,著力推動西區從老工礦區向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秀美新西區轉變。

第一節加快城市建設

堅持“綜合開發、配套建設、集約化經營”的方針,著力抓好清香坪、大水井、河石壩、河門口、格里坪等片區的綜合開發,遞次壓茬推進以“筒子樓”、“城中村”、“棚戶區”等為重點的舊城改造,拓展主城區延伸至金沙江邊的發展空間,實現清香坪至河門口的連片發展、整體打造,進一步拓展西區城市經濟發展空間,切實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力,吸納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集聚。注重提升中心城區消費功能、就業功能、服務功能,增強西區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

第二節提升城市功能

積極推進出區通道建設。配合抓好攀昭遵鐵路和攀大、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等事關西區未來發展的出區通道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建設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優化城區交通網絡體系。加快沿江快速通道下段、國道G353格福路后段改造、新莊至大水井城市主干道等建設,優化城區交通網絡體系,形成以國道G353、麗攀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清烏復線為主經絡,以縣鄉道公路、城市連接線為觸角的“四橫多縱”立體交通路網結構。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嚴格按照城市規劃建設標準,同步規劃建設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設施,加速推進供水供氣、污水處理、電力通訊、城市光網等建設,完成金沙水電站、格里坪鎮中小學校改擴建、格里坪鎮中醫康復項目、西區體育館、尖山旅游區基礎設施、河門口水廠擴能工程建設,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

第三節強化產業植入

切實增強經營城市的理念,統籌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特別注重產業植入,圍繞星瑞時代廣場、福廣金城等城市綜合體,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總部經濟、商貿流通、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和康養旅游,將城市開發與產業發展全面融合,推動西區產城一體發展,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進一步提升西區攀枝花城市發展副中心的地位。

第四節規范城市管理

完善多方聯動的城市管理體系,建立以城管部門為主體、以鎮(街道)為依托、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集中解決城市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按照“精益、精確、細致、嚴格”的原則,以數字城管系統平臺為依托,細化城市管理空間,量化城市管理對象, 全面推進智慧城區建設。加快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互聯網小鎮”、智慧社區、智慧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城市管理流程,實現城市管理活動的全方位覆蓋、全時段監管、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水平。

第十二章扎實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統籌城鎮規劃布局,持續推進特色城鎮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形成城鎮良性互動、協調共進、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第一節構建協調互動城鄉格局

加快構筑由中心城區、重點片區、新型社區、老舊小區和美麗新村組成的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協調、城鄉一體的五級新型城鎮體系。突出規劃引領,按照“一體兩翼、三位一體”的城市建設業態結構和“一城兩片、九大組團、沿江軸線串珠發展”的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積極推進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等“多規合一”,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城鄉空間規劃布局。加速推進集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商業服務、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險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協調互動的城鎮發展格局。

第二節推進特色城鎮建設

抓住格里坪鎮被列入全國重點鎮、全省第三批“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的契機,加強格里坪鎮的市政和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實施農田改造、小流域治理、城鄉飲水安全、梅子箐水庫等重點工程,大力發展“互聯網+特色農產品”,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和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形成以工業為主、三產植入、農業補充的產城融合互動發展模式。

第三節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突出本土文化、地域特色,致力于推進新莊、大水井、格里坪和莊上四大片區新村建設,重點實施農房改造、農網改造和傳統村莊院落修復,保護和修繕一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樹、溝渠和塔樓,切實抓好改路、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廣告清理等項目整治,以點帶面凸顯鄉土文化和民俗特色,優化鄉村生態環境,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繁榮鄉村文化,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明鄉村。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新村建設覆蓋面達80%,幸福美麗新村覆蓋達100%

第五篇切實踐行綠色發展,重塑秀美西區新形象

搶抓全省區域污染綜合防治試點示范區機遇,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按照“以點帶面、以線帶面、全面推進”的思路,大力實施環境提升工程,著力打好“三邊”整治、“三項”治理和“三化”行動攻堅戰,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綠色生態環境,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建設生態文明秀美西區。

第十三章大力實施環境提升工程

第一節傾力開展“三邊”整治

統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突出整治路邊、江邊、村邊等重點區域,確保西區城鄉面貌持續改觀。抓好通道揚塵治理,加大西區主要道路及周邊重點區域清掃保潔力度,集中治理主干道、高速公路沿線環境,提升視野區環境質量。分期分步推進金沙江西區段濱江景觀帶建設,加大河道和堤岸的清理保潔力度,重點整治主要河流、干渠和水庫水域、岸線的環境問題,實現河道堤岸保潔范圍內無生活垃圾、無白色污染。圍繞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等面源污染,集中治理村莊(社區)周邊臟、亂、差環境問題,積極創建環境優美村莊(社區)。

第二節強力推進“三項”治理

針對西區污染現狀,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開展治氣、治污、治地“三項”治理,全面控制和減少污染,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攻堅,嚴格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實現污染全過程自動控制;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十三五期間,全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在90%以上。將治污水與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結合起來,加強水質監測、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建設進度,確保達標排放。加大生態建設投入,以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和生態區創建為載體,加快建設城市工礦區園區防護林帶,保護地質環境,維護自然景觀,對攀煤采空沉陷區和非煤礦山停采區等實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增強環境承載能力。

第三節實施城區“三化”行動

按照“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城市綠化、亮化、美化行動。加快實施花城景觀工程、防護景觀林工程、礦山跡地植被恢復工程、森林保育工程、尖山生態治理工程等生態工程,加快推進河門口至格里坪城市綠道改造,提升主要道路綠化形象和城區文化內涵。加快藍湖綜合性公園、西佛山景區建設,完善公園綠地綜合功能,拓展城市綠廊和綠地空間。統一規范整治主城區沿線的建筑物、商鋪以及人流量多的廣場、商業街和旅游景點,因地制宜開展城市景觀燈建設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整體視覺效果,全面亮化西區城市環境。在城市主干道、重要節點、公共場所、標志性建筑物等全面實行花化美化工程,提升主要路段、區域的行道樹底部花化美化景觀,讓城市遍布香花,四季花香,展現陽光花城、生態西區形象。

第十四章著力打造綠色低碳西區

第一節提升資源節約利用水平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鼓勵節材設計、節材包裝;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的推廣應用;開展國土整治,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建設用地產出率,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企業間、產業間和全社會能源資源的循環鏈。

第二節推動經濟綠色發展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實施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改造升級,實現工業廢水、廢氣完全達標排放,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培育壯大低碳產業,加快發展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鋼鐵、電力、機械、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構建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體系;推進節能低碳建筑,逐步開展對現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推廣太陽能、LED公共照明、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推進農業農藥、化肥、地膜減量使用,大力發展立體、循環、有機農業,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三節倡導綠色化生活方式

充分認識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重要性,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入腦入心,加強日常生活自律,并互相激勵帶動,使綠色生活、勤儉節約成為自覺習慣。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綠色化活動,發揮榜樣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構建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全民行動體系。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使用環保原材料、提高清潔生產水平,促進生產、流通、回收等環節綠色化;引導綠色飲食、推廣綠色服裝、倡導綠色居住、鼓勵綠色出行,推進衣、食、住、行等領域綠色化;建立綠色生活服務和信息平臺,培育生態環境文化,積極搭建綠色生活方式的行動網絡和平臺。積極倡導節約型的消費方式,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一塊煤、一張紙,養成節約、環保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

第六篇堅持合作開放發展,打造南向開放新優勢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開放發展新理念,不斷豐富開放內涵,堅持以開放闊市場,以開放添活力,以開放促發展,精準對接國家、省市政策,按照“立足西區,融入東盟,合作共贏”的思路,繼續構建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開放合作平臺,提升平臺服務質量,深化對外合作交流,全力推進內引外聯工程,打造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先行區。

第十五章深入實施對外交流合作

第一節加快南向門戶先行區建設

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四川向南開放發展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對接長江經濟帶、中巴、中印經濟走廊建設等戰略,充分發揮西區的區位優勢,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與川滇地區及東盟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構建有利于共贏發展的開放合作平臺,把西區打造成為“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的先行區。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依托西區區位優勢和發展基礎,加強區域經濟交流合作,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中印緬孟經濟走廊戰略,積極參與川滇經濟帶建設,加強與川滇外向型龍頭企業和工業園區的聯系合作,在攀枝花市南向發展戰略中充當橋頭堡,認真梳理包裝產業項目融入攀枝花市“一帶一路”工作規劃編制和項目儲備工作,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全國、全省“總盤子”。強化市場研究,通過攀枝花東盟國際商貿城平臺,將西區發展成為攀西地區與東盟之間的貿易產品和生產資源集散地,構筑與緬甸、越南、印度和孟家拉等合作發展的橋梁,力爭“十三五”期間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取得實質性合作,共同推動和促進攀西地區與東盟之間的經貿往來。

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金沙江段上游的地理優勢,實行更為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加強與長江流域城市的交流與合作,搶抓長江經濟帶發展產生的產業轉移發展等機遇。立足于打造長江上游陽光康養的旅游品牌,加強長江流域文化和旅游的交流與合作,延伸長江精品旅游線路的起點,成為攀枝花市打造為長江上游和“南絲綢之路”重要經濟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切實保護和利用好長江水資源,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第二節全面深化區域協同發展

以老工業基地改造、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找準方向,明確特色,構建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積極參與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臺灣攀枝花經貿合作洽談會、東盟南亞投資貿易洽談會、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部省聯席會、西博會、科博會、釩博會等幾大平臺活動,加大專題推介,不斷加強與毗鄰市州合作,實現綜合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積極開展經濟共贏合作。助力攀枝花市打造金沙江經濟圈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渝等地區合作,著力招大引強,發展產業聯盟,強化特色產業合作和陽光康養市場開拓。繼續發揮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與發展峰會、攀枝花涼山區域合作聯席會等平臺作用,加強與毗鄰的涼山、麗江、楚雄等開展跨區域產業合作。持續發酵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論壇效應,密切國內區域間的聯系。

第三節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平臺建設

積極引入貿易商團、企業和商協會,圍繞“店商+電商”、“市場+物流”、“國際+國內”并行的運作模式,傾力打造集特色產品、特色文化和特色產業的交流合作平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全面深化區域合作實施意見》要求,加大與周邊地區在產業、物流、能源、旅游等方面的互動合作,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發展共贏;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搭建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第十六章全力拓展內引外聯空間

精準對接國家、省市產業政策,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斷拓展領域,創新方式,堅持“內引”和“外聯”相結合,多措并舉,全力擴展西區經濟發展空間。

第一節積極部署“內引”促發展

認真分析產業發展前景,真實掌握市場需求,堅持按需招商,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引進大企強商,積極承接東部及成德綿地區產業轉移,擴大招商引資領域,重點瞄準機械加工、現代物流、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引導企業加快先進技術、關鍵設備、能源產品、節能降耗環保產業步伐,創新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主題招商等方式,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提高招商水平,優化引資結構,強化選商選資、招強引優能力建設,圍繞推進產業振興、城市更新、環境提升和治理創新等工程,突出“內引”重點,堅持領導帶隊招商、駐點招商,不斷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加大人才和技術引進工作力度,既要“招商”,更要“引智”,積極招引高層次人才帶項目、帶資金、帶專利進來創業,全面推進“內引”見成效。

第二節加快推進“外聯”促轉型

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等一切開放合作戰略機遇,以推動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為契機,加強與商會、科研單位合作聯系,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響應攀枝花市對接省上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外聯”新優勢。大力發展對外服務貿易,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以東盟國際商貿城建設為門戶,重點支持鋼城起重機廠、恒達板簧、正德工貿、攀創科技、攀煤聯合焦化、德勝集團等企業拓展外圍市場,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擴大市場占有率,加強與外部企業的合作共贏,促進自身經營模式從粗放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企業競爭力。鼓勵以黑雞樅、蘇鐵山藥、京亞葡萄、泉水魚等特色種養業為代表的企業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精品農副產品“走出去”。打響都市康養休閑旅游品牌,擠進“南絲綢之路”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積極培育新型貿易業態,扶持一批外貿綜合服務機構,積極支持搭建外貿綜合服務體系平臺,提升外貿綜合服務能力,繼續推進東盟商貿城內外貿結合專業市場建設。

 

第七篇致力和諧共享發展,共筑幸福美滿新西區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完善制度建設、強化政策兜底、引導社會投入,強力實施扶貧幫困工程,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十七章強力實施扶貧幫困工程

突出目標和問題導向,通過“就業促進發展一批、創業引領帶動一批、社保政策兜底一批”,探索城市老工礦區精準扶貧有效方式,保障城鄉困難群體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確保2019年與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節強力推進城市幫扶解困

西區扶貧攻堅重點在城市,難點在礦區。繼續開展礦區低收入困難群體幫扶試點工作,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要求,圍繞“三就兩安一低保”,著力推進增收解困、住房解困、就業解困、扶貧解困、社保解困、就醫解困、就學解困、救助解困“八大解困”工程,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幫扶合力,并帶動全區改制企業下崗職工、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沉陷區搬遷安置戶等困難群體的幫扶,確保礦區困難群體如期脫困,全面實現預期目標。

第二節大力推進農村扶貧解困

注重加快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精準扶貧與農村開發有機結合,夯實基礎與提升能力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動員相結合,拓展扶貧路徑,加大項目、資金、政策等傾斜力度,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大力開展富民產業培育行動,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強化科技助農增收,讓更多群眾就地就近解決就業。

第十八章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圍繞建設“教育強區”目標,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現各類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協調并舉”發展策略,加大公辦和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力度,全面提高保教質量。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進一步發揮優質學校輻射、示范、引領以及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作用,提升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邊遠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和實力,在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的基礎上,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優化發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學質量,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探索與區內外優質高中聯合辦學模式。

第二節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區化管理”改革,推進教學資源整合,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師激勵保障機制,建立“教師區管校用”制度,實施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計劃,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深化辦學體制改革,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教育事業,探索公共資源支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發展機制,完善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促進機制。積極推進市十二中六年一貫制改革,鞏固擴大初高中銜接教育改革試點成果。健全教育普惠機制,統籌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問題,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建設。

第三節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有力推進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把握“互聯網+”潮流,通過開放共享教育資源,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教育公共服務。

第十九章大力提升醫療衛生水平

按照健康西區建設的要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統籌實施醫藥體制綜合改革,整合城鄉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建立結構科學、層級清晰、分工合理、方便可及、公平合理、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全面推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改革衛生投資融資體制,在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護理院、醫療康復中心、老年病醫院等各類醫療機構;鼓勵民營資本合作建設融養老、中醫康復理療、常見病治療為一體的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的大型醫療集團和康復醫療機構發展。不斷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改革衛生專業人才引進機制,探索建立醫療機構考核引進急需人才辦法,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第二節加快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結合陽光康養產業發展布局,不斷優化完善城鄉衛生服務圈,建立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增強綜合醫院“醫教研”綜合功能。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探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綜合醫院“醫聯體”,建立健全“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制度。加強中醫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推進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運用。強化行業標準管理,加強醫療質量監管,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第三節加強公共衛生服務保障

推進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患者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衛生信息化建設。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全面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構建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骨干,綜合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支撐,覆蓋全區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增強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達到二級水平。健全衛生監督執法體系,構建以區衛生監督所為主體,鎮、街道衛生監督分支機構為補充的城鄉一體衛生監督執法網絡。完善基層衛生計生綜合執法體系,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提升婦幼保健機構服務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和發展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全面推進健康西區建設。

第二十章大力促進就業與創業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配套出臺更加有利于各類群體就業的社會保障政策、就業援助政策和投入保障機制,大力推動積極就業政策普惠化和實效化。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將促進就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形成制度性安排。

第一節推動重點群體就業

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落實就業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吸納區域內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盡量滿足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需求。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繼續做好婦女、退役軍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

第二節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健全創業帶動就業機制,全面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加強綜合服務和創業跟蹤扶持,開辟創新創業“綠色通道”,為創業者提供開業指導、項目開發、創業貸款、稅費減免、創業補貼、跟蹤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大力培育各類創業主體,鼓勵支撐科技人才、青年大學生、高層次人才和民間能人等進入創新創業主戰場,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掀起全民創業熱潮。

第三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實施農民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就業困難群體免費職業培訓行動,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的職業培訓力度。組織開展轄區內勞動力培訓資源調查,推行訂單式培訓,探索校企合作技術工人培訓模式,提升培訓層次,增強就業實效。

第四節加大就業服務力度

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有利于公平就業的制度環境。加強失業動態監測,健全失業預警機制,強化就業形勢分析研判。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堅持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第二十一章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和各類人員工資穩步增長機制,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健全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增加城鄉居民其他收入。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增大居民租金、股息、紅利等增收來源。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脫貧解困計劃,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第二十二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第一節健全社會保險制度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整合城鄉居民醫保經辦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

第二節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積極推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與就業聯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戶籍制度改革等制度性改革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整合低保制度、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殘疾人救助等救助制度,利用社會救助資源,實現社會救助效果最大化。健全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建立特困人員供養標準隨經濟發展而自然增長的機制。保障“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實現“應退盡退”,防止救助依賴與救助陷阱。堅持發展型救助與發展型幫扶相結合,增強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的“造血”功能。完善社會福利社會化框架,壯大公益慈善事業,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第三節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立足現狀、適度超前原則,建立健全廉租、公租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及其他住房困難群體居住條件。加快推進席草坪公租房、江南片區公租房、小水井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實施。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

第二十三章扶持文化體育發展

第一節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

全力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完成區“兩館”建設任務;加強基層文體隊伍建設,繁榮群眾公共文化體育活動,著力打造蘇鐵文化、三線建設文化、康養文化、玉泉水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形成12個特色藝術村(社區)和具有西區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開展文化主題活動,辦好蘇鐵文化旅游節,努力培育出2-3個全省性特色文化品牌。

第二節積極發展文化產業

重點發展傈僳文化旅游、三線建設文化旅游以及文博會等特色文化產業。探索推進文化產權、版權、人才、技術、信息等市場平臺建設,鞏固黨政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成果,深入推進文物保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吧、娛樂場所等文化市場相關事項的審批和管理,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和網上審批工作,推進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發展。

第二十四章全面推進其他事業發展

認真抓好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完善有利于女孩成長及女孩家庭發展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提高人口素質,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88%以上。深化殯葬服務改革。統籌抓好物價、國土、統計、審計、質監、監察、信訪、老齡、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檔案、民族、宗教、人防、工商聯、殘聯、對臺、僑務、保密、“雙擁”、國家安全、國防動員、防災減災等工作,確保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第八篇加快法治西區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區相統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加快法治西區建設,以法治思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著力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第二十五章加快法治西區建設

鞏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區”創建成果,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構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局面。

第一節健全基層民主政治制度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基層民主,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相關政策。

第二節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科學民主決策,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規范行政執法流程和自由裁量權行使,規范行政復議,推進政務和信息依法公開。全面深入實施“七五”普法,以提升司法公信力為重點,貫徹落實司法改革工作部署,落實司法為民。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第二十六章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

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積極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系

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推動基層基本公共服務與管理重心下移,構建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標本兼治新格局。增強社會自我調節功能,加強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居民公約等社會規范建設,引導群眾增強法治觀念,養成守法習慣,善于依法維權,理性有序表達訴求。創新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改進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公眾通過自治組織方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

第二節積極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

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公眾信息網和政務微博等信息平臺作用,拓寬社情民情表達渠道,建立健全輿情匯集、分析和引導機制。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法合理訴求,全面實行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勞動關系三方協調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安全生產等引發的社會矛盾。

第二十七章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深入開展平安西區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長效管理體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開展打擊暴恐、暴力、黃賭毒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完善城市監控體系,深化煤炭采選、交通運輸、危化品儲存等領域安全專項治理,建立完善食品、藥品、農產品的安全責任體系和應急處置體系。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提高災害應急保障能力。強化安全生產,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改革,健全隱患排查治理、預防控制、源頭管理機制和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要求,建立健全社會突發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管理體制,健全監測、預報和應急系統,提高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全等應急處置能力。

第九篇健全配套體系,保障規劃實施

第二十八章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重大問題,監督檢查重大事項進展和落實情況。進一步發揮綱要的統領作用,做深做實專項規劃,做到多規合一。要把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明確責任分工,規劃中確定的目標任務應列入相關部門、單位年度工作計劃,制定年度重大事項實施方案并組織落實,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績效考評制度,按照預期性、約束性指標的不同要求,對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建設項目等實行分類評價考核,提高規劃實施的約束性。

第二十九章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資源管理和規劃,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對土地、水以及環境等自然資源管理的措施。健全土地、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增強規劃實施中的資源要素保障。合理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布局,著力化解土地資源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強化公共財力保障,積極探索PPP運營模式。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市場等環境。

第三十章加強政策銜接協調

落實各項有利于發展和改革的現行政策,在新常態下,研究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加強各項政策間的銜接協調,提升政策實施效果。健全財政體制,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加強財政投入支持重點工程項目,運用財政手段,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效益性。

第三十一章加大重大項目支撐

著力推進西區“十三五”重大工程,實施重大項目規劃,統籌推進大項目建設工程,增強規劃實施基礎。推進實施交通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衛生、保障性安置房、工業科技、現代服務業、電力能源、生態環境建設和綜合保護開發等項目,突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民生事業等重大項目建設。強化項目前期,做好重大項目儲備工作,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推進機制。完善項目推進落實機制,加強項目管理。

 

 

附件一:

“十三五”規劃綱要名詞解釋

 

1、“三四五六”發展思路

“三”即“三個翻番”,“四”即“四大發展戰略”,“五”即“五大發展理念”,“六”即“六大工程”。

2、“三個翻番”

即區委九屆十次全會提出的西區2018年比2010年基礎上,要奮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三個翻番”。

3、“四大發展戰略”

即區委提出的工業強區、三產富區、環境靚區、惠民穩區“四大發展戰略”。

4、“五大發展理念”

區委九屆十次全會提出的西區十三五期間著眼我區實際,創新性踐行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即強化創新發展、著力協調發展、致力綠色發展、突出開放發展、堅持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

 

5、“六大工程”

即區委九屆十次全會提出的西區“十三五”期間要突出抓好的產業振興、城市更新、環境提升、內引外聯、扶貧幫困和治理完善“六大工程”。

66+2”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能源、釩鈦材料、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鞏固延伸煤及煤化工后端產業和關聯產業,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形成優勢工業帶動、現代服務業保障、特色農業補充的具有西區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7、長江經濟帶

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 11 個省市,面積約 205 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 40%

8、中國制造 2025

升級版的中國制造,體現為四大轉變、一條主線和八大對策。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一條主線:是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八項戰略對策: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9PPP 模式

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10、五創聯動

創建優旅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11111工程

全省將優選10個有發展優勢和較好市場前景產業、瞄準10個重點境外合作區域,帶動100億美元的投資貿易合作。

 

12、“一園多區”結構

格里坪工業園區布局:“一園”指格里坪園區;“多區”指綜合考慮產業性質、用地功能等因素規劃形成多個功能區,包括建材工業及創新科技區、釩鈦鋼鐵工業加工區、煤化工工業加工區、制造加工工業區、鈦化工工業加工區、物流加工工業區。

附件二:

重大項目的基本情況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在“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中,西區始終圍繞“二三一”的產業發展定位,突出“6+2”的產業發展方向,堅持西區建設特色工業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的目標,從西區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出發,經過認真梳理、篩選,精心策劃包裝了擬在“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實施的具有全局性、帶動作用強的11個大類106個重大項目,這批項目計劃總投資477.242億元,其中包括道路暢通類項目19個;城市管網改造類項目3個;機械制造產業類項目 7個;釩鈦產業類項目 7個;新興產業培育類項目 13個;優質高效農業類項目 7個;消費擴容創新類項9個;民生保障類項目27個;生態環境改善類項目11個;創業類項目1個;文化類項目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