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加速四川新型工業化進程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3-03-28 來源:四川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當前,新興技術加速融合突破、全球產業布局深入變革、高端制造受美打壓加劇等因素交織,為新時期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過程中,四川作為制造業大省,亟須深刻把握本輪產業變革形勢,不斷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當前,隨著ChatGPT、WEB3.0、元宇宙等新技術、新概念的持續涌現,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步入加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爆發期,正在推動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體量優勢,通過在制造業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流通、服務等全環節的廣泛應用,為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加速信息技術的迭代優化和系統創新。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抓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由于全球產業鏈重構、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上游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俄烏沖突持續深化等多重因素疊加,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確定不穩定性居高不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深度連接產業鏈供應鏈的人機物等要素,通過多維數據的聯動分析和交互驗證,加快形成一體感知、協同決策、同步執行的產業網絡。同時,有利于通過精準定位產業鏈薄弱環節和痛點問題,建立上下游鏈上企業間動態實時的交流渠道,增強面對突發疫情及各類“黑天鵝”事件的應變能力。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和難點都在制造業。對于地方發展來說,制造業強則經濟強,制造業穩則經濟穩。當前,各地經濟發展普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依靠大規模投資、低成本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可以為傳統制造業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激發我國龐大的內需潛力并構建與其匹配的高端供給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壯大分享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構建經濟發展新引擎,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5%,新能源汽車、光伏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我國移動通信實現了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跨越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5億戶家庭的能力,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全國在用數據中心超過65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建成26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創新中心和239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有136家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其中近半數是制造企業。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超過85%,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成效持續顯現。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實現突破,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四川作為一個具有發展快、體系全、規模大等特征的制造業大省,近年來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多措并舉,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年均增速居全國第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4.6%、80.9%。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啟動運營,全省標識注冊量、解析量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正在成為中西部地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領頭羊”,加快步入全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第一方陣”。
但也應看到,雖然四川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在統一認識、技術創新、均衡發展、人才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難和挑戰。
新概念層出不窮,轉型思想認識尚未統一。當前制造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名詞頻繁涌現,其中不乏潛力巨大的“黑科技”,也有炒作概念的“偽科學”。與其他領域相比,制造企業管理者相對保守,缺乏對新技術的甄別和判斷能力,面對大量新概念時不易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容易導致轉型失敗或重復投入,降低轉型動力與信心。
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數字技術基礎支撐有待加強。一方面,關鍵芯片、操作系統、基礎軟件等關鍵產業的基礎研發能力偏弱,自主可控程度不高,關鍵核心領域受制于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風險。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轉化能力有待提升,制造企業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大部分停留在模仿復制階段,原始創新資源投入相對較少,不利于新型工業化的長期穩定發展。
轉型基礎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存在。從區域看,四川數字化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主。隨著部分區域在能源、勞動力、土地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弱化,地區間“數字鴻溝”將進一步擴大。從企業看,四川目前缺少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產業巨頭,“雙跨”平臺、“鏈主企業”、“單項冠軍”、“燈塔工廠”等數量相對較少。企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共享和整合能力不夠。
數字人才體系有待完善,亟須政府一盤棋統籌引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工程,需要大量既懂IT又懂OT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時間長、教育成本高。作為內陸地區,四川在產業發展、研發投入、營商環境等方面,與沿海省份相比,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數字人才結構性短缺的情況比較突出。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為更好抓住本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更好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帶動作用,持續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網絡強省和數字四川,建議重點關注以下五個著力點:
健全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夯實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體系。要加大基礎創新力度,持續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一是結合“東數西算”、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重點工程,協同推進算力調度中心、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重點抓好嵌入式操作系統、虛擬仿真、人機交互、工業大數據等關鍵技術突破,實施重點產品“一條龍”應用計劃,引導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強化協同攻關。三是完善核心技術創新產業體系,高標準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等核心載體。四是推進省工業數據安全監測平臺建設,優化升級省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與態勢感知平臺。
不斷優化產業體系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以試點示范和專項支持為抓手,積極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完善“綜合型+專業型+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以標準引領企業技術創新、組織變革和模式轉型。二是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持續實施“貢嘎培優”“珠峰攀登”等產業培育計劃,進一步培育壯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等優勢產業。三是加快布局先進計算、量子通信、類腦技術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完善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持續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以場景為牽引,構建多生態協同的數字化賦能體系。一是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由“賣產品”向“賣產品+服務”轉變,加快向價值鏈高端躍升。二是持續實施數字經濟典型應用場景“十百千”工程,推動傳統工業軟件的云化改造和遷移,培育一批面向協同研發、分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特定應用場景的工業APP。三是進一步發揮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功能,基于平臺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測,有序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加快打造綠色產業鏈。
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梯次培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要強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打造更多數字化轉型“樣板”。一是發揮平臺經濟新動能作用,引導省內龍頭企業牽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跨行業跨領域平臺。二是推動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數字領航”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經濟示范企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等,壯大數字應用新業態。三是持續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運營好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載體,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針對性服務。
提升產業治理水平,完善多方共贏良好生態。要依托制造強省工作推進專班等載體,統籌匯聚政產學研用各方資源,為打造全國新型工業化發展高地提供范式指引。一是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數據開發、資源共享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探索形成具有四川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二是持續推進“新工科”建設,深入實施天府峨眉、天府青城等計劃,打造多層次復合型人才隊伍。三是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對融合發展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政策機制,推動“科技-產業-金融”有序循環。四是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領域,統籌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助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