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 關于對市政協十屆一次會議第12號提案答復的函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2-06-30     來源:市委目標績效辦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XX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以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為契機,開展建設美麗鄉村行動的建議》(第12號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積極爭取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為鄉村建設提供更大承載空間”的建議

  2020年,我市按照自然資源廳《關于申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通知》(〔2020〕105號)要求,向自然資源廳上報了米易縣撒蓮鎮作為試點。2021年3月15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鄉(鎮)名單的通知》(川自然資函〔2021〕221號),攀枝花市米易縣撒蓮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位列其中。項目預計總投資7.8億元。通過實施農用地土地整治區域7塊,預計新增耕地288畝;旱改水25個地塊,面積1346畝;工礦廢棄地復墾13個地塊,預計新增耕地200畝;增減掛鉤,拆舊復耕潛力面積2562畝,預計節余指標1793畝。該項目建設期三年,正有序推進,實施后一是可以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可以促進耕地連片化,提高耕地利用率;三是可以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為城市發展拓展空間;四是可以促進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五是可以優化基本農田布局,提升空間規劃質量。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構建全市土地綜合整治推進機制,推進鄉村振興,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有力保障。

  二、關于“以米易、鹽邊、仁和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試點,推動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建議

  目前,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我市正在開展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第一批次6個鄉鎮級片區(包括東區銀江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片區、仁和區金沙江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和寶鼎工礦轉型發展片區、米易縣南部農文旅融合發展片區、鹽邊縣雅礱灣釩鈦產業融合發展片區和紅格溫泉運動康養產業片區)已形成階段規劃成果,完成了市級審查,第二批次8個鄉鎮級片區正在開展編制資金籌措、編制隊伍確定等前期工作。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等8個村級片區規劃正在按需編制,同步推進。規劃本著尊重鄉村空間結構,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原則,以片區為依托,構建具有我市特色的共同富裕鄉村單元。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綜合考慮承載能力、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統籌鄉村各類用地空間布局,推動實現土地集約利用。

  三、關于“統籌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布局”的建議

  近年來,市交通運輸部門以“建好、管好、養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堅持統籌融合、因地制宜,按照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積極謀劃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全面提升鄉村公路通達通暢水平。截至2021年底農村公路里程達到4179.619公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公路網絡基本形成,支撐群眾出行需求。

  農村運輸通道規劃建設方面,交通部門以支撐農村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重點規劃聯通縣(區)的產業、園區、鄉村旅游等點位的線路,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促進農村地區產業、旅游等發展,全面推進“交通+”融合發展。“十四五”期啟動鄉鎮通三級公路建設,加強對接交通運輸廳,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政策支持,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公路建設。我市已于去年啟動撤并建制村暢通工程項目,為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為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當好交通先行。

  四、關于“大力實施一批骨干引水工程”的建議

  我市水利部門牽頭制定的《攀枝花市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由市政府印發實施。鹽邊縣規劃基礎設施項目204個,其中:安全飲水項目60個,修建抽水站30座,機井100眼,入戶管網60萬米,供水池30萬立方米,受益總人口69721人。米易縣規劃新建抽水站1座、整治溝渠7.3km、整治蓄水池30000m3,項目涉及白坡鄉張門扎村,丙谷鎮小河村、雷窩、沙溝村,草場鄉晃橋村。仁和區規劃基礎設施項目56個,其中:安全飲水項目24個,修建抽水站4座,機井11眼,入戶管網15000米,供水池9900m³。另外,今年2月,市主要領導就人和渠引水工程(攀枝花水資源配置)、引雅濟安項目等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規劃等問題向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專題匯報。省委省政府已將安寧河流域水資源配置列為全省“二號工程”加快推進,人和渠引水工程、引雅濟安、老街子等工程是其中的重大輸配水骨干、重點水源工程。

  五、關于“扎實推進鄉村生態建設”的建議

  按照“山上增綠、村中添彩”的特色化、多樣化目標,結合全市“花園農家”建設和山體生態綜合治理,利用鄉村山體、集鎮空地、村莊道路、農舍房前屋后和庭院、屋頂、圍墻(圍欄)、擋墻等各種空間實施花景打造,在鄉村大量種植冬櫻花、紅花羊蹄甲、藍花楹、芒果、核桃、櫻桃、清香木、炮仗花等本地特色鄉土植物,建設鄉村美景,爭創森林鄉鎮、森林鄉村、綠化示范村。2021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示范打造仁和區布德鎮中心村、平地鎮迤沙拉村及西區莊上村、金家村等特色美麗鄉村。截至2021底,全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鄉村”7個,“四川省森林鄉鎮”5個、“四川省綠化示范村”20個。

  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修復和退化林修復工程。一是2021年來,以大規模綠化攀枝花行動為重點,全面開展生態治理與國土綠化,落實退耕還林、干旱半干旱及生態功能區治理等生態環境修復重點項目,推行落實林長制,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二是鞏固退耕還林工程成果,遵循“統一規劃、成片治理、突出重點、先易后難,生態效益優先,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以綠山富民為目的,把退耕還林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林基地建設、扶貧開發等結合起來,全面鞏固兩輪共31.62萬畝退耕還林成果。三是實施濕地生態恢復與治理,安排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00萬元用于米易梯田濕地公園項目建設,開展40畝梯田“旱改水”改造,建設水渠4公里、步道1.5km,種植濕地綠化植物。四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產業項目,落實建設資金468萬元,實施米易縣仙山村、仁和啊喇鄉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產業生態治理,進行林地清理650畝、土地改良720畝、購置并種植良種苗木16650株、管護面積720畝、人工造林201.7畝、森林撫育1836畝,修建蓄水池、主路、標識牌、灌溉系統,購置與本項目相關的設備、肥料等,提高區域生態綠化效果。

  六、關于“狠下功夫保護傳統文化”的建議

  一是我們認真開展全市文物普查、歸類和認定工作,目前共有國家文物局核定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保護點413處,有保護級別的文物單位66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有各類可移動文物7022件(套),2020年9月,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四川站專家對三線建設博物館館藏藏品進行了評估定級,共認定珍貴文物34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4件(套)、二級文物18件(套)、三級文物323件(套)。我市已公布和登記的各類文物中既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錛,木制背柴架、腳耙、船槳、千擔、米斗、板凳龍、木柄鐵鐮刀、石制對窩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可移動文物,也有劉氏宅、陳氏宅、何家大院、曹家大院、官房客棧等與農耕文化相關的不可移動文物。攀枝花市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已形成,共有80項非遺項目進入了省、市、縣(區)三級保護名錄,其中15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保護名錄,22項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保護名錄,43項被縣(區)級人民政府列入縣(區)級保護名錄。手工桑葚膏制作技藝、鹽邊國勝茶制作技藝、雞樅的由來、撒蓮芙蓉糕制作技藝、甘蔗皮釀酒技藝、老渡口酒釀造技藝等一大批與農耕文化遺產相關的項目被列入了非遺保護體系。二是依托特色非遺資源,建設了一批體現鄉風民俗的微博館、傳習所,形成了以“記住鄉愁”為主題的鄉村民俗微博館群和非遺體驗基地,為建設美麗鄉村行動而增添色彩。三是制定了《攀枝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七、關于“統籌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建議

  攀枝花已建成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5個縣(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49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336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集中受理和解決群眾的法律服務事項,為群眾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務。充分整合全市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各類法律服務資源,采取“前臺同一受理、后臺分別辦理、結果及時反饋”的運行模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咨詢、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法律服務。上半年,全市公共法律服務機構解答群眾法律咨詢9000余人次,辦理公證事項1200余件,辦理司法鑒定665件,受理仲裁26件,受理法律援助1675件。

  強化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集中學法制度,圍繞服務鄉村法治建設,突出結合攀枝花特點,按照每年至少培養1名的目標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全市各村、社區共計“法律明白人”2179名,不斷壯大基層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量,促進帶動農民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全面推進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全面完成對轄區內“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復查,已命名的8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得到保留。啟動“典亮美好生活”民法典進基層主題法治宣講活動,組建民法典專題法治宣講團深入重點村社區開展法治宣講21場次,發放環保袋、法治圍裙、宣傳單等普法資料4450余份。

  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推動村(社區)法律顧問做好法律把關、糾紛調解、法律服務、普法宣傳等工作,切實做到法律把關常態化、糾紛調解規范化、法律服務便捷化、普法宣傳精準化、工作流程標準化。推行“互聯網+法律顧問”服務模式,加大智能產品投入,延伸法律服務前端,強化數據分析應用,促進網絡法律顧問全天候響應、全時段貫通,讓群眾“抬頭能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2022年以來,全市村(社區)法律顧問共開展法治專題講座350次,參與化解矛盾糾紛100余件,接待上訪群眾4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詢50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2萬余份,既凸顯了村居法律顧問在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服務經濟的重要作用,切實解決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感謝你們對我市開展建設美麗鄉村行動的建議,歡迎對農業農村工作持續關注。

  攀枝花市農業農村局

  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