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對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第16號提案答復的函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4-06-18     來源:攀枝花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選擇閱讀字號:[ ]     閱讀次數:

XX市委:

  貴委提出的《關于對我市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建議》(第16號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議

  (一)加強規劃引領,大力在推進城市更新上大抓落實。一是抓好東區望江片區等片區更新續建項目,啟動西海岸和攀賓片區城市更新前期工作,實現年內開工建設,今年著力在片區更新上取得成效。二是深入推進棚改土地綜合利用,已擬定利用計劃,全市10宗約86.46畝棚改土地將整合周邊資源推進出讓和開發,5宗約20.27畝棚改土地擬用于停車場、廣場等公服設施建設,以此提升城市品質。三是結合國家支持老工業基地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全面開展城中村摸底調查,做好項目包裝儲備,依據政策爭取情況適時啟動東區弄密村,西區大水井村,仁和區壇罐窯、老橫街、沙溝片區:米易縣水塘村5個城中村改造。

  (二)加快補齊短板。一是加快城市管網改造建設,加快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國債項目,確保按時開工、按時完工;有序推進城市供排水管網建設,年內新改建生活污水管網90公里、供水管網20公里,力爭實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以上。二

  是完善道路交通設施,深入實施《攀枝花市主城區路燈整治專項工作方案》,確保城區道路路燈應裝盡裝、應亮盡亮;統籌做好井蓋安全管理,推進防墜落網安裝,有效確保人民群眾“腳下安全”。三是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小組印發《攀枝花市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攀枝花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攀枝花市公共場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攀枝花市經營區域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共4個有關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指引,大力推進生活垃圾的分類工作,切實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并對各縣區不同場所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指導和工作檢查。

  (三)提升城市品質。一是加大老舊小區改造,2023 年開工改造的46個城鎮老舊小區全部完工;2024年計劃改造的97個老舊小區全部開工;實施既有住宅增設電梯100部;加強21個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申報,根據資金下達情況組織在年內開工建設。二是加快文旅空間建設,阿署達星空露營地位于攀枝花保安營機場下方,包含房車營地、露營區、休閑娛樂區、果蔬采摘區、特色生態燒烤區等區域,可滿足游客多元化的文旅需求。目前營地已完成房車營地、露營區、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車場的建設,完成二平臺臺地平整30%,天文館、步游道、亮化、標識牌建設30%。2024年將完成天文館、步游道、亮化、標識牌建設;阿署達花海項目主要規劃有花海公園、體育競訓、市民運動、兒童游樂、音樂展演、天籟藝術等功能分區。阿署達花海建成之后,將與正在實施的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銀江湖濱水公園相互聯動,打造“山、海、湖”特色新地標,可以此推動老城復興、新區提質,加快推進區域“產、城、人”融合發展;提升打造尾礦庫生態環境,帶動周邊及阿署達片區的開發建設,推動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把攀枝花建設成為川西南、滇西北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花海公園目前正在開展公服設施建設,已完成主路和停車場清表,基本形成路基,完成部分苗木移栽。

  二、關于“匯聚基層治理合力”的建議

  為了完善協同共治機制、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施行三個持續即持續推進鄉鎮(街道)擴權賦能、持續發揮網格員作用和持續推動城市管理領域行政執法改革。

  持續推進鄉鎮(街道)擴權賦能,一是規范擴權賦能提動能,完善鄉鎮(街道)行政權力體系,提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020年12月以來,省政府相繼印發《賦予鄉鎮(街道)縣級行政權力事項指導目錄(第一批、第二批)》,賦予鄉鎮(街道)涉及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等14個領域181項縣級行政權力。各縣(區)根據基層實際和工作需要,進行分類分期承接。目前,除經濟發達鎮格里坪鎮為234項外,其余鄉鎮(街道)平均賦權148項。二是抓實三個堅持提效能,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協調配合。市委編辦與市司法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綜合行政執法有關職責任務完善銜接配合機制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廣“街呼縣應、上下聯動”和“鄉鎮吹哨、部門報道”等制度,進一步厘清條塊職責,強化執法協作和執法監督機制解決部門與鄉鎮(街道)執法職責邊界不清、銜接配合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堅持評估調研,摸清基層實情。采取“自查自評+網絡問卷+走訪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深入38個部門(單位)和部分鄉鎮(街道)把脈問診,形成《鄉鎮(街道)承接縣級行政權力運行情況的報告》,聚焦鄉鎮(街道)承接縣級行政權力運行情況;堅持多措并舉,提升執法能力。市委編辦會同市司法局以執法資格管理為切入口,積極動員鄉鎮(街道)在編人員參加執法資格考試。截至2023年底,鄉鎮(街道)擁有執法資格人員1000余人,基層執法力量得到有效充實。積極呼吁市縣有關部門多方式強化行業培訓,不斷提升基層執法能力和水平。三是強化成果轉化促落實,立足鄉鎮(街道)承接縣級行政權力運行情況調研結果,積極推動調研成果轉化。針對調研發現的突出問題,與市司法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鄉鎮(街道)擴權賦能工作的通知》,從提高思想認識、優化清單管理、加強能力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和強化工作要求等五個方面細化12 條措施和工作要求,推動精準賦權、賦權到位。

  持續發揮網格員作用,在城市管理方面,運用現代城市網絡化管理技術,針對基礎信息采集、安全隱患排查、不穩定因素發現、突發事件上報、特殊人群走訪服務、矛盾糾紛排查、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民生服務共八項內容建設專業的網格員隊伍,網格員主要履行“信息員、調解員、協管員、宣傳員、服務員”職能,巡查、核實、上報、處置市政工程(公用)設施、社會管理事務等方面的問題。下一步將持續發揮網格員作用,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治理,打通城市管理的“神經末梢”,一是進一步加強網格員管理、使用、考核,建立指揮調度、分級響應、教育培訓等機制建設,不斷適應新形勢下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要求;二是依托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規范城市管理事件和數據信息處理流程,優化“網格發現報告—網上分流移交—部門限時辦理—全程跟蹤督辦—辦結回訪問效”的分級、分類鏈條式事件辦理機制;三是按照“多網合一、一網運行”要求,深化全科網格建設,探索“微網格”治理模式,在現有綜治網格基礎上,向下設置微網格、專屬網格,“網格員+社區干部+微網格長”開展基層治理工作,將網格工作與社區工作深度融合,將服務管理精細到“末梢”,不斷加強網格資源力量整合,推動我市城市精細化管理提檔升級。

  持續推動城市管理領域行政執法改革,按照中央、省委關于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有關部署要求,持續推進城市管理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進一步理順執法職能、減少執法層級,推動執法職能回歸機關,探索構建統一規范、權責明晰、運轉順暢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系,更好服務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

  三、關于“提升智慧城市水平”的建議

  (一)強化數據資源共享。立足于各部門之間數據共享的需求,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搭建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平臺定位為目錄中心、資源中心、交換中心。能夠滿足基于資源目錄的共享交換工作,歸集到市級共享平臺的政務信息資源加工、處理與集中管理,集中的共享交換服務(支持庫表、文件、服務接口三種數據共享交換方式)。市級共享平臺與省級共享平臺實現級聯對接,形成縱向貫通的全省數據共享交換體系,為各部門業務系統提供了統一的服務平臺,為平臺中的共享信息資源提供了統一的服務加工支撐環境。共享平臺包括了人口庫、法人庫、空間地理基礎庫、宏觀經濟庫、文化旅游庫五個數據庫的信息資源。立足于向社會開發政務信息資源的要求,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建設了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平臺支持庫表、接口兩種數據開放方式。截至目前,目錄共計6110條,其中市級部門目錄1967條,各區縣部門目錄4143條,庫表資源5337條,接口資源773條,訪問量95375次,數據下載量243130條。

  (二)強化數據資源采集。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數據局 財政部 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推進城市精準精細治理,加強城市數字化轉型與城市更新、空間優化、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社會信用等重大戰略與政策銜接協同。一是完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深化“一網統管”建設,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維全過程各環節數據融通,加強城市生命體征監測,推動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數據賦能、業務聯動。二是整合多項功能聚合各個領域,依托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等,整合狀態感知、建模分析、城市運行、應急指揮等功能,聚合公共安全、規劃建設、城市管理、應急通信、交通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民情感知等領域,實現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能研判、協同高效處置、調度敏捷響應、平急快速切換。三是探索基層一體化智慧治理體系,加快高頻數據按需合規回流基層,形成基層數據可有效沉淀、可快速共享的應用服務體系,促進業務協同和上下聯動。四是建設信用體系實現管理閉環,加強城市自然人、法人信用體系建設,推進信用信息歸集和加工應用,探索依法依規建立城市數字服務供應商信用承諾、守信激勵、失信懲戒、信用修復的管理閉環。五是探索建設基于城市統一標識體系的“城市碼”,推進房屋建筑、重大項目等“落圖+賦碼”機制,形成“多碼合一、一碼互聯”的服務治理體系。經對接省發展改革委(省數據局),省上今年將會出臺實施方案。

  (三)強化數據資源使用。積極探索信息資源的整合、升級和多場景運用,在涉及民生和城市管理的信息資源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智慧教育方面,全市中小學校校園網絡升級改造有線部分完成95%,無線部分完成80%,網絡帶寬均達到200M及以上,“班班通”終端設備實現100%全覆蓋;基于“四川云教”省平臺開展地方頻道建設,擴展和延伸“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構建市、校兩級云教體系,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社保服務方面,積極推進基層社保自助服務和社保異地業務聯網辦理,社保關系轉移、養老保險待遇狀態對比查詢等三項異地業務已實現聯網辦理。醫療服務方面,持續擴大異地就醫結算機構覆蓋面,全市702家定點醫藥機構,已開通省內異地結算的醫療機構141家、藥店522家,開通率94.44%,2023年為異地參保人異地就醫結算共計59.6萬人次;我市參保人員異地就醫聯網結算1333068人次,異地住院直接結算率達88%,位居全省前列;時空信息平臺建設方面,完成“天地圖·攀枝花”建設,加強“天地圖”的推廣應用,持續為公眾及政府部門提供鮮活、豐富和權威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源,不斷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要求;燃氣監管服務方面,積極推進燃氣智慧監管,推進燃氣管網管控一體化平臺建設,加快構建燃氣管網綜合管理的動態監測網絡,建立瓶裝液化石油氣全流程追溯體系,通過“安消衛士”等平臺為用戶提供24小時“云看護”;交通智能信號方面,在人流、車流較大的復雜交通路口共安裝固定紅綠燈84套,實時信號配時系統占比率達94.05%;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立電子健康檔案112.25萬人,建檔率92.47%,米易縣、鹽邊縣建成縣鄉村一體化信息平臺,基本實現醫共體牽頭單位與成員單位間電子病歷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社會信用信息平臺方面,推動統籌管理機制建設,目前全市信用記錄數約46.65萬余條;餐廚垃圾智慧監管方面,有關工作平臺覆蓋餐飲商家近2000家,實現前端信息采集、一體化閉環監管,顯著提升執法監管質效。

  四、關于“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建議

  (一)加大公眾參與力度。一是建立監督機制,在推進創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進程中,市文明辦始終秉持創建為民理念,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領域建立了監督機制,通過組建督查組、開展線上問題提交的督查方式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開展督查,并及時向相關縣(區)、職能部門反饋。二是定期曝光制度,市文明辦強化與市融媒體的聯動,用好用活媒體力量,強化問題曝光力度,持續做好輿論監督工作。下一步,市文明辦將圍繞“創建為民”理念,充分抓好各項監督工作,提升創建質效。

  (二)加大群眾服務力度。立足于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群眾生活中遇到的麻煩,攀枝花市數字化城市聯動指揮中心建設并不斷完善、優化12345政務服務熱線,為公眾參與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過對熱線系統進行升級整合的方式,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一是采用多部門協同的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安排專人負責上級單位交辦各類工單;整合電話線路,實現"一號對外,統一受理”;對接各個平臺,做到多渠道反饋、多業務協同、全量數據上傳。二是采用創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群眾訴求處理的速度和專業度,結合攀枝花實際,梳理熱點訴求分類,圍繞消費維權、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拖欠薪資等創新開展"一把手聽民聲”活動,現場接聽、現場回應、現場處置,確保群眾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三是采用多元的宣傳推廣形式,通過開展“城鄉一體化,服務無差別”熱線進鄉村的專項工作,進一步提高群眾對熱線的知曉率和使用率,建立與群眾的互動機制,引導群眾通過熱線反映合理訴求,鼓勵群眾積極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加大素質提升力度。圍繞提升市民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市文明辦將持續按照《攀枝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2024年工作安排》,一是著力推進市民文明素養提升,強化“先育文明人、再創文明城”理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運用公益廣告、融媒體、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加強宣傳教育,培育市民文明觀念,營造講文明、樹新風的濃厚社會氛圍;運用宣傳勸導、輿論監督、媒體曝光、執法監管、居(村)民自治等手段,促進市民文明習慣養成,綜合治理不文明行為,對先進典型給予精神褒獎,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社會文明風尚。二是著力推進干部業務素質提升,加強業務培訓、履職監督、激勵約束,鍛造精通測評體系、善抓指標落實、會做群眾工作的干部隊伍。分級分類全覆蓋開展創文業務培訓,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模擬測評,對創建隊伍履職效果進行量化評價,加強評價結果運用。三是持續施行《攀枝花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提升文明素養。

  攀枝花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

  2024年6月18日

審核: 何強   責任編輯: 楊艷